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73)
2023(11305)
2022(9279)
2021(8844)
2020(7144)
2019(16375)
2018(16001)
2017(29640)
2016(16163)
2015(18459)
2014(18164)
2013(17815)
2012(16743)
2011(15368)
2010(15414)
2009(14692)
2008(14683)
2007(13022)
2006(11738)
2005(10917)
作者
(44682)
(37324)
(37277)
(35571)
(23886)
(17878)
(16866)
(14545)
(14368)
(13392)
(13024)
(12417)
(12019)
(12007)
(11876)
(11623)
(10960)
(10871)
(10860)
(10518)
(9595)
(9029)
(8899)
(8621)
(8403)
(8392)
(8356)
(8029)
(7498)
(7468)
学科
(67246)
经济(67069)
管理(47804)
(41741)
(36195)
企业(36195)
方法(27702)
中国(22882)
数学(21636)
数学方法(21402)
(18508)
(18135)
(17875)
业经(16927)
理论(14342)
(14316)
贸易(14305)
(14030)
(13894)
(12517)
(12468)
银行(12459)
(12371)
(12036)
(11953)
金融(11950)
农业(11035)
体制(10261)
环境(10163)
(10018)
机构
大学(237448)
学院(231590)
(104238)
经济(102291)
研究(85963)
管理(84544)
理学(71907)
理学院(71033)
管理学(70014)
管理学院(69550)
中国(67003)
(51184)
(51093)
科学(46633)
(42402)
财经(39618)
研究所(37885)
中心(37782)
(36169)
(34656)
经济学(34166)
北京(33282)
(32423)
(31939)
师范(31683)
(30885)
经济学院(30391)
财经大学(29648)
业大(28240)
(27034)
基金
项目(148145)
科学(118338)
研究(113433)
基金(110183)
(95373)
国家(94595)
科学基金(80820)
社会(76756)
社会科(71831)
社会科学(71815)
基金项目(56482)
教育(53743)
(53142)
自然(47910)
自然科(46794)
自然科学(46780)
(46145)
自然科学基金(46034)
资助(44667)
编号(44599)
成果(39427)
(35685)
重点(34300)
(33396)
国家社会(33154)
课题(32151)
教育部(31677)
(31103)
(30755)
中国(30607)
期刊
(119154)
经济(119154)
研究(78434)
中国(54405)
(40601)
管理(35163)
学报(33730)
科学(33123)
教育(32439)
(31015)
大学(27458)
学学(25329)
(23331)
金融(23331)
财经(21725)
农业(20897)
经济研究(19896)
技术(19874)
(18898)
问题(15788)
业经(15555)
(15341)
世界(14275)
国际(13677)
(11904)
(11161)
图书(10673)
技术经济(10476)
(10160)
论坛(10160)
共检索到370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林毅  
"中国之治"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中国之制"发挥比较制度优势的结果。因此,以解构西方话语为起点,深入剖析制治互洽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中得以重建的表现与原因意义重大。通过考察中国制度在赶超和防范风险上的双重优势不难发现,中国的制治互洽逻辑,不是建立在抽象的理论演绎基础上的,而是以中国制度中人民立场的政治性理念与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实践过程间的内在统一为支撑,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与其中国化实践品质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才稳定地链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现代化的"善治"结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尹飞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是维护社会公平和保障农村地区人民发展权益的关键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着明显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拥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地区发展蓝图,为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丹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的100年里,党中央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过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被证明是完全符合中国现实的社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制度,也是当今世界最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进制度。对于这样的社会制度,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该制度的优势,并增强对制度的信心,这是发展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必须前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锐  
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命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确立的重大意义、内涵、特征和优势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以期该项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耘涛  武建奇  
结合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制度优势的相关论述,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活、与西方多方面较量中我国制度优势所表现出的比之于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的效率,推动了中国奇迹的创造和中国崛起的进程。
[期刊] 求索  [作者]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成果,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贵清教授等人撰写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是目前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全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学术著作。该书从理论渊源、形成发展、体系逻辑、优势价值、自信公信、比较评析等维度全方位剖析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18年是党的十九大开局之年,也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本书的出版顺应
关键词:
[期刊] 求索  [作者] 田旭明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先进和强大,韧性是重要指标之一。韧性是强而不脆、刚柔并济、主动变革、灵活适应、遇危不乱、遇乱不慌、遇挫有为等品性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彰显了鲜明的韧性品性,主要包括原则性和边界性、灵敏性和适应性、抗压性和耐挫性。这种韧性的生成、维系和巩固,是制度的特有优势、制度自身固有的优良禀赋和特质、中华文明的韧性基因和气息滋养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化中国制度韧性研究,体现了制度理性和制度自觉的统一,有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期刊] 改革  [作者] 葛扬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指导下不断推进的,同时又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中不断概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形成新的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形成理论化、体系化的重要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理论逻辑。简单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逻辑再到理论逻辑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武彦斌  曾琰  
制度是利益关系的表达体系,利益构成制度内在的客观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既是一个理论构建的过程,需要人们从理论基础上进行准确把握;也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需要人们在实践中纠正谬误,坚持正确方向。新自由主义思潮是我国当前主要错误思潮中带有明显制度诉求的思潮,这种诉求表现在经济学教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重大政策方针出台前后的舆论等诸多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的嬗变与衍生,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解构人们制度认同的实践性力量。具体而言,包括以"经济人假设"为市场经济主体立论,以私有产权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妖魔化国企的方...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叶子荣  段龙龙  
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蕴含的丰富内容及深刻内涵,使我们认识到必须重新梳理和澄清中国财政基础理论;本文在深刻揭示市场经济的"基因缺陷"、"机制缺陷"和深入剖析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经济被"大国"操控而发生变异的基础上,阐明建立以"国家治理"为要旨的财政学说的重大意义;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为认识起点,按照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要求,探索治国理财之道,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制度,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区别国际国内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认识国企改革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叶子荣  段龙龙  
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蕴含的丰富内容及深刻内涵,使我们认识到必须重新梳理和澄清中国财政基础理论;本文在深刻揭示市场经济的"基因缺陷"、"机制缺陷"和深入剖析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经济被"大国"操控而发生变异的基础上,阐明建立以"国家治理"为要旨的财政学说的重大意义;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为认识起点,按照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要求,探索治国理财之道,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制度,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区别国际国内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认识国企改革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理论创新的逻辑基点与实践基础在于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为逻辑起点、以战略思维为理论支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实践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基本动力、以群众路线为根本方法、以法治建设为主要依托、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了当代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辟了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匡小平   熊高鹏  
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在自身历史和国情所形成的国家制度框架下嵌入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笔者通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的逻辑脉络,研究认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现代财政制度既要成为协调国家与社会、市场关系的纽带,又要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国家认同建设的有效制度安排,进一步增强国家秩序能力、国家赋权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等国家治理能力,维护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主体和道路性质,支撑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格局,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逻辑下,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遵循根本制度要求,受基本制度制约和影响,同时支撑和影响重要制度的效能。基于以上双重逻辑,我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应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建设主题,以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建设主线,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建设重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衣永红  
新时代党的扶贫政策强调要实现精准扶贫,完成脱贫攻坚,这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念的反贫困传统,另一方面准确把握了我国新时代贫困问题的特点,诠释了新时代党对人民主体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深刻理解,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正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钱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不能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企业,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不能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基本经济制度规定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只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必须是成功改革后的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精准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缺乏创新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或重复的实践,不可能是可取得重大改革成果的实践。制造飞机需要先有理论,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同样需要先有理论。中国经济理论界必须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必须而且只能是改革成功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没有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成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