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25)
2023(10633)
2022(8992)
2021(8632)
2020(7353)
2019(16911)
2018(16614)
2017(31339)
2016(17100)
2015(18905)
2014(18862)
2013(18711)
2012(17388)
2011(15506)
2010(15508)
2009(14915)
2008(15189)
2007(13058)
2006(11759)
2005(11027)
作者
(44564)
(37731)
(37261)
(36101)
(23800)
(17814)
(17009)
(14455)
(14240)
(13316)
(13140)
(12542)
(12298)
(12216)
(12157)
(11507)
(11085)
(11015)
(10603)
(10519)
(9631)
(8998)
(8835)
(8673)
(8474)
(8378)
(8297)
(8008)
(7413)
(7305)
学科
(66906)
经济(66808)
管理(53182)
(47368)
(38932)
企业(38932)
(34177)
方法(26973)
数学(23677)
数学方法(23493)
中国(22496)
(21907)
(21014)
(20601)
贸易(20591)
税收(20449)
(20274)
(20264)
(19502)
(16512)
财务(16490)
财务管理(16441)
财政(15791)
企业财务(15626)
(14724)
业经(14278)
(13356)
银行(13349)
(12936)
(12694)
机构
大学(236331)
学院(232033)
(110113)
经济(108358)
管理(86839)
研究(84889)
理学(73754)
理学院(72962)
管理学(72126)
管理学院(71669)
中国(69448)
(64381)
(50631)
财经(45889)
科学(45211)
(42022)
(41744)
中心(37428)
研究所(36862)
经济学(36173)
(35432)
(34645)
财经大学(33841)
北京(32665)
经济学院(32537)
(30624)
业大(29032)
(28038)
师范(27832)
农业(26571)
基金
项目(145665)
科学(116278)
研究(110355)
基金(110350)
(95863)
国家(95165)
科学基金(81255)
社会(74491)
社会科(70894)
社会科学(70879)
基金项目(56857)
(50712)
教育(49575)
自然(48819)
自然科(47678)
自然科学(47666)
自然科学基金(46857)
资助(45203)
(44109)
编号(43621)
成果(37634)
(35517)
(34051)
国家社会(33313)
重点(32842)
教育部(31210)
中国(31108)
(30755)
(30463)
(29982)
期刊
(121391)
经济(121391)
研究(84387)
(54950)
中国(54582)
管理(32182)
学报(31934)
(31179)
科学(30980)
大学(25614)
(25011)
金融(25011)
财经(23925)
学学(23908)
教育(22326)
经济研究(21367)
(20561)
农业(20476)
(18760)
(18383)
国际(17134)
问题(17019)
技术(17012)
(16032)
业经(15673)
税务(14250)
世界(14203)
会计(13305)
财会(11856)
(11562)
共检索到380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陶然  史晨  汪晖  庄谷中  
对"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讨论,应该超越人口学意义上的劳动力供给考察,而更关注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制度潜力,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可能带来的劳动力供给潜力。时至今日,户籍改革本质上是一个与城市化机制相伴的公共服务问题,涉及劳动力、土地、财税管理体制的相互联系。以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为核心的土地改革和配套财税体制改革,有助于推动户籍改革,对中国应对劳动力短缺具有重要意义:从短期看可缓解劳动力短缺,从中长期看将有助于中国提升劳动力技能,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高。这样的改革也是可行的:以城中村改造模式创新进行的增量改革不仅有助于流动人口永久定居,还有助于地方财政、城市化乃至整个发展模式的转型。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瑜  
近年来,"民工荒"和劳动力工资上涨问题引发了关于中国是否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激烈争论。本文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并将其总结为四种观点。之所以产生这些分歧,既源于判断标准和依据的差异,也受到了不同统计数据的影响。但是,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同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以相当比例存在的这一基本矛盾与刘易斯模型的推论并不相符。本文认为,这个矛盾是由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导致的,并且刘易斯模型并未考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因此,不能直接地以经典的刘易斯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而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些新现象亦不能简单地与经典刘易斯理论中的"刘易斯转折点"相对应。需要修正未考虑制度性障碍的二元经济理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相伟  
"刘易斯转折点"是内嵌在二元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探索中国就业领域里诸多矛盾现象的切入点。中国基本符合二元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经济发展路径与二元经济理论大致相同,但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体制条件有着明显不同,可将中国简化为一个开放条件下加速解体的二元经济。要判断是否经过"刘易斯转折点",需要把数量标准作为基本依据、价格标准作为参考依据。中国虽然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年龄偏大,40岁以上劳动力占大多数,提高了转移难度;再加上中国特殊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农民工工资的结构性上涨即主要由绩效工资(即计件工资)上涨支撑、基本工资上涨幅度不大,进一步排斥了年龄偏大的农村劳动力,农村中可转移劳动力已近...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东升  
本文提出中国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农民工实际工资较快提升,农民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快速增加,"民工荒"及农民工工资上涨原因是劳动力短缺;实证表明中国尚未进入刘易斯转折点。最后针对"民工荒"及农民工工资上涨提出政策建议: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力促农村剩余劳动力条理转移和提高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质量。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永丽  景文超  
本文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与刘易斯转折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以人口转变为主线,提出中国社会经济已跨越了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结构转型、人口转变、体制转轨等结构性问题相互重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文章认为,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加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其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经济的体制改革。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健  
"刘易斯转折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点。对制度工资的假设进行修订,进而从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这一经济增长概念和生存工资这一经济增长成果分享概念两个方面提出"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只有这两个标准同步实现,才是真正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中国要顺利地跨越"刘易斯转折点",解决其面临的严峻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的出路。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丽  景文超  
本文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与刘易斯转折点等问题,用人口问题为主线连接起来,指出中国已跨越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正在向第二个刘易斯转折点过渡,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结构转型、人口转变、体制转轨等结构性问题相互重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解决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加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推进深层次、综合配套的体制改革。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银  
"刘易斯转折点"状态与产业升级、就业转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受技术进步和制度性因素等影响,中国刘易斯意义上的转折点具有延迟性、模糊性和转移的不完全性特点。鉴于此,中国现阶段劳动力转移宜实行"业转战略",即产业城乡间应从城市向村镇辐射转移,区域间应从东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人才资源是产业转型与农民就业转型的纽带,体能稀缺性、时效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要求农民实现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导的就业转型。国家应推进产业协同技术创新和小城镇建设,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业和农民终身职业教育,引导企业转变用工观念,促进农民就业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天祥  朱晶  
刘易斯转折点是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对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已经出现,学界仍分歧较大。本文在对刘易斯模型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从剩余劳动力测算、人口流量与存量争论、工资上升原因解释及其他指标解读等方面对相关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并据此指明了进一步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转变问题的方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卿涛  杨仕元  岳龙华  
"民工荒"在全国继续蔓延,引起学界关于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争论,准确判断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对于政策制定非常重要。文章收集了中国1990~200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拓展的Minami准则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越过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但没有充分的理由表明中国进入了刘易斯第二转折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志伟  
刘易斯转折点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段,而阶段产物-人口红利则带来经济增长契机。本文在综合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尝试揭示两者的一致性,进而结合中国国情,从工作年限入手,对传统的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和验证。结果表明:现行城市化发展体制是制约进城务工年限的主要因素,通过其工作年限的适当延长,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来临可以延长10-15年,并由此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宋艳菊  
通过对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与测度方法的研究,本文剖析了其争论产生的实质,认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争论形成的根源具有特殊性,只有追溯刘易斯转折点本源,厘清刘易斯第一转折点(短缺点)和第二转折点(商业化点),并根植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背景,对模型的假设条件和设定形式给予适当修正,还原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才能建立合理的、准确的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对于人口转变的阶段性变化从而人口发展动态缺乏一致性认识,以及对于人口红利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不同看法,常常导致学者们在经济发展阶段判断上的分歧。本文从理论上尝试揭示人口转变与二元经济发展的一致关系,即两个过程具有共同的起点、相关和相似的阶段特征、甚至重合的变化过程;进而利用人口预测结果等经验材料,论证和检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判断。本文还指出,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尽早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是缩小"未富先老"缺口的关键和唯一途径。为此,本文就挖掘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潜力、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条件,以及依靠转变发展方式获得新的经济增长源泉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显洲  
农业中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判断标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相对剩余;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是由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收入差距决定的,供给量是由劳动力转移后可能获得的净收入决定的,当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过高时,必然会出现一边过剩一边短缺的现象;由于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还远未到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宋世方  
刘易斯转折点是二元经济成功转变为一元经济的转折点,其典型特征表现为工资水平快速上升。本文对我国农业的制度工资决定和变动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对转折点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尚没有足够的理由认定中国的二元经济已经到达了标志着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成的刘易斯转折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