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8)
2023(1325)
2022(1120)
2021(1019)
2020(852)
2019(2046)
2018(1989)
2017(4324)
2016(2221)
2015(2455)
2014(2497)
2013(2586)
2012(2457)
2011(2050)
2010(2094)
2009(1933)
2008(1791)
2007(1613)
2006(1408)
2005(1276)
作者
(6099)
(5420)
(5223)
(5146)
(3357)
(2540)
(2387)
(2097)
(2063)
(1930)
(1911)
(1799)
(1789)
(1764)
(1686)
(1648)
(1592)
(1515)
(1480)
(1460)
(1345)
(1329)
(1318)
(1234)
(1231)
(1225)
(1184)
(1158)
(1109)
(1065)
学科
(12986)
经济(12981)
方法(6361)
数学(6136)
数学方法(6121)
(5788)
管理(5785)
地方(3596)
(3584)
税收(3508)
(3489)
(3424)
(3151)
企业(3151)
(3120)
中国(2989)
地方经济(2908)
农业(2884)
收入(2503)
环境(2357)
(2332)
(1910)
贸易(1908)
(1853)
分配(1823)
经济学(1635)
(1587)
金融(1587)
(1517)
(1507)
机构
大学(31000)
学院(30870)
(17031)
经济(16793)
研究(11563)
管理(11292)
理学(9767)
理学院(9675)
管理学(9545)
管理学院(9488)
中国(8611)
(7887)
(6357)
科学(6198)
经济学(6082)
财经(6042)
(5762)
(5724)
经济学院(5617)
(5544)
中心(5226)
研究所(5099)
(4667)
农业(4476)
财经大学(4471)
业大(4457)
(4135)
北京(3881)
(3802)
经济管理(3520)
基金
项目(20402)
科学(16061)
基金(15492)
研究(14199)
(13639)
国家(13559)
科学基金(11471)
社会(10191)
社会科(9777)
社会科学(9777)
基金项目(7938)
(7686)
自然(6945)
自然科(6798)
自然科学(6797)
自然科学基金(6691)
资助(6584)
教育(6273)
(6166)
编号(4949)
(4874)
(4793)
重点(4756)
国家社会(4727)
教育部(4139)
(4086)
(4073)
人文(4069)
经济(4052)
发展(3983)
期刊
(17462)
经济(17462)
研究(10062)
(6548)
中国(6502)
学报(5231)
(5122)
科学(4368)
管理(4218)
大学(4001)
学学(3908)
农业(3625)
经济研究(3474)
财经(3115)
(2749)
技术(2518)
问题(2424)
(2421)
金融(2421)
统计(2180)
业经(1979)
技术经济(1965)
(1951)
(1925)
(1921)
(1831)
世界(1763)
决策(1756)
(1619)
教育(1561)
共检索到47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郑葆青  
医生看病讲究辨证施治,下药一定要对症。倘若药不对症,不仅治不好病,反而会加重病情。医院改革也一样,所用的“药”也必须针对症结,方能取得成效。眼下,“减员”好像成为一些医院摆脱困境的一剂妙药,十分流行,有的裁员高达职工总数的25%,甚至更高,似乎减人减得越多,减得越快,增效就越大。 其实,深化医院改革并不单单是“减员”,现在相当一些单位效益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体制问题,有的是领导班子问题,有的是技术水平问题,有的是服务态度问题,有的则是历史包袱太重,人员过多等等。总之,每个单位都有各自的具体情况,想一个药方包治百病是不可能的,更不是一个减字就能“减出”一片柳暗花明来。 我们不能否认“减员”是改革中的一剂“良药”,但绝不是一剂妙药,在“治病”中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医院有活力,病人和职工得实惠,“减员”减得太多既不利于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三个有利于”原则。这个“药方”只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因极少数人而影响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利益,减掉这些人员,有利于调动绝大多数人员的积极性,维护医院大局利益;二是医院由于富余人员过多,负担过重,不利于医院发展,减掉冗员,可以让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邱小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将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经营者。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国有企业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国有企业应该拥有充分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包括用工权。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上海高桥石化公司自1993年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以来,始终围绕以控制和逐年削减职工总量为目标,以竞争上岗和优胜劣汰的用工机制为手段,不断降“量”提“质”,以适应企业转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本着压缩总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择优上岗的指导思...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峻  
从人事制度的角度来分析,承担社会服务过多,管理机构臃肿,人员能进不能出,用人不计成本,把学校当作照顾就业的“自留地”,是影响高校办学效益的5种消极因素.高校要实现减员增效的目标,必须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改革造成上述现象的人事管理体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黄荣军  
关于企业减员增效的几点思考黄荣军减员增效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企业理应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减员增效为突破口,深化企业改革,把这件关系到职工长远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减员增效的实施,引起了职工的极大关注和反响:或...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乔同元,吕忠起,崔萍  
医院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抓机遇、找良策、求发展,是众多医院管理者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泰安市中心医院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现实,从更新观念,控制“进口”、关停并转、招标竞争、定额管理、定点维修、发挥买方市场作用等几方面阐述该院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举措——减员与增效,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崔家泉   王民先   李海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曹芙蓉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高就业政策以及多年来重点建设、负债建设,造成了就业市场的虚假繁荣。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变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由于对重点建设等短期行为的扼制,企业用人会不断减少,这已成客观规律。因而在经济结构调整、企业重组中不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立新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下岗分流和再就业是其中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工作, 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应同心协力, 共渡难关。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胡玉婷,刘福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卫生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用人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我们在市直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了人事制度的改革,1997年在个别单位实行,1998年在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全面推行,具体做法如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