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87)
- 2023(18317)
- 2022(15431)
- 2021(14249)
- 2020(11882)
- 2019(26551)
- 2018(26181)
- 2017(49496)
- 2016(26639)
- 2015(29603)
- 2014(28704)
- 2013(27992)
- 2012(25689)
- 2011(23043)
- 2010(23057)
- 2009(21227)
- 2008(20457)
- 2007(17876)
- 2006(15688)
- 2005(14182)
- 学科
- 济(106018)
- 经济(105875)
- 管理(77422)
- 业(71690)
- 企(57607)
- 企业(57607)
- 方法(40816)
- 数学(35364)
- 数学方法(34877)
- 农(30995)
- 中国(30927)
- 财(29563)
- 地方(27134)
- 业经(25129)
- 制(23758)
- 学(21983)
- 农业(21103)
- 贸(18789)
- 贸易(18773)
- 环境(18672)
- 银(18395)
- 银行(18366)
- 融(18236)
- 金融(18232)
- 易(18160)
- 务(17967)
- 财务(17904)
- 财务管理(17859)
- 行(17627)
- 企业财务(16944)
- 机构
- 学院(364186)
- 大学(360327)
- 济(145497)
- 经济(142410)
- 管理(136507)
- 研究(125289)
- 理学(116509)
- 理学院(115161)
- 管理学(113058)
- 管理学院(112399)
- 中国(96554)
- 科学(77132)
- 京(76056)
- 财(72149)
- 所(62671)
- 农(61024)
- 中心(58586)
- 研究所(56366)
- 江(56358)
- 财经(55781)
- 业大(53499)
- 经(50520)
- 范(48787)
- 师范(48249)
- 北京(47497)
- 农业(47402)
- 院(46625)
- 州(44510)
- 经济学(44335)
- 财经大学(41313)
- 基金
- 项目(247913)
- 科学(196723)
- 研究(181762)
- 基金(180321)
- 家(158058)
- 国家(156788)
- 科学基金(134922)
- 社会(115900)
- 社会科(109894)
- 社会科学(109872)
- 省(97967)
- 基金项目(95102)
- 自然(87026)
- 自然科(84922)
- 自然科学(84901)
- 自然科学基金(83350)
- 教育(83119)
- 划(82645)
- 编号(73781)
- 资助(71836)
- 成果(59197)
- 发(57326)
- 重点(57033)
- 部(53955)
- 创(52322)
- 课题(51181)
- 创新(49089)
- 制(48760)
- 国家社会(48424)
- 科研(47861)
- 期刊
- 济(165997)
- 经济(165997)
- 研究(107302)
- 中国(77210)
- 财(56980)
- 学报(56807)
- 农(56800)
- 科学(53346)
- 管理(51298)
- 大学(43385)
- 学学(41149)
- 教育(39688)
- 农业(38552)
- 融(35882)
- 金融(35882)
- 技术(31578)
- 业经(29334)
- 财经(27190)
- 经济研究(26124)
- 经(23315)
- 问题(21617)
- 业(20184)
- 资源(17668)
- 版(17514)
- 科技(17230)
- 贸(16952)
- 理论(16036)
- 商业(15932)
- 技术经济(15872)
- 现代(15689)
共检索到553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先贵
研究目的:探求我国耕地开发权管制的本质,为我国耕地保护立法提供妥适的制度设计方案。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改革我国现行耕地开发权管制法律制度,是我国耕地保护立法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法理上,严格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用途管制,其实质是对耕地开发权的管制。从财产权“准征收”角度审视,着眼于“对象识别基准”“结果识别基准”和“综合识别基准”,考量平等、比例等原则,积极回应当下城乡关系发展态势,应承认我国现行的耕地开发权管制构成对耕地开发权的“准征收”。研究结论:我国耕地开发权管制法律制度的建设,应在构建耕地开发权“准征收”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系统性展开,这是提升其规范性、体系性,实现我国土地法学从传统政策性研究范式向现代规范性研究范式转型的内在要求。我国耕地保护立法应以此为导向展开相应的制度设计和规范表达,如此方可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平衡,进而助推粮食安全目标的有效实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涧
从概念行政法学认识事物的一般逻辑考察,轮作休耕的本质乃土地利用行政规划,而非行政指导或者管制性征收。这种对财产权的限制并未构成"特别牺牲",在理论上属于"财产权社会义务"之范畴;而中国宪法第1条第2款的"社会主义原则",第51条的"不得有损公益原则"和第10条第5款的"合理利用土地原则"则从一般财产权和土地财产权两个维度为"财产权的社会义务"提供了规范依据。在耕地保护土地法律秩序内部,轮作休耕弥补了传统的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总量平衡和基本农田制度的先天缺陷,将耕地保护从原有的"数量、空间"转向了"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在法律制度的配套安排上,应当利用"诱导行政"的工具由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区地方政府筹措资金,对实际生产经营者进行高于公正补偿的货币激励;同时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赋予村民委员会监督主体资格。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轮作休耕 法律表达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成日
研究目的:分析美国土地开发权制度的经验,探索以经济手段改变经济利益动机影响相关人的行为,为中国土地管理和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分析和文献分析法。研究成果:基于经济激励机制TDRs比刚性政策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耕地,同时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TDRs更有可能成为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TDRs能够区别对待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能够消除或减少统一的土地政策带来的效率损失,是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土地政策和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宋敏 金贵
各类规划管制制度的实施将土地资源分为生态资源优势区和经济发展优势区,造成了管制区域内外耕地保护权责的不对等,加之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具有尺度依赖和空间差异的特征,因此构建差别化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是提供有效耕地保护激励的关键和难点。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从规划管制背景下生态补偿机制对耕地保护的激励作用、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机制以及尺度依赖、空间差异与差别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文提出应在考虑尺度依赖和空间差异的基础上对差别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为我国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下的耕地保护由"被动"变为"主动"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规划管制 耕地保护 生态补偿 差别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孙佑海 孔垂鹏
研究目的:系统探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规范体系,推动其真正见效。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映现出从“参考借鉴”到“本域深化”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权责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体现了对正义的价值追求,契合了党领导政府的政治体制,有助于解决当下耕地保护领域责任承担主体错位、责任承担程度失衡、责任追究力度偏弱等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结论:对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以立法形式规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强化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终身追责制度等配套制度多元推进,展示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新法治姿态,有效推进耕地保护目标全面实现。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党政同责 耕地保护法 党内法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宇哲 许智钇
新形势下,国家开始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以及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提升工作。但是与之配套的耕地保护制度却明显滞后,严重影响耕地保护工作的推进。本文从休养生息的要义解析、目前国内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耕地保护制度的演变经验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耕地保护制度的现实脉搏所在。并从耕地的时空格局、耕地质量、耕地安全与激励机制等四个层面研究耕地保护转型的体制机制,构建了耕地保护转型总体框架;从生态整合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视野,构建了耕地永续发展生态格局路径框架。对于完善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制度,适应实际工作的实施,促使我国实现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总体目标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坚
[目的]分析、研究、评价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效应的影响。[方法]文章在对城镇化发展与耕地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研究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效应,从而提出相应的耕地保护策略。[结果] 2005—2016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不断上升,耕地面积则逐年下降,受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城市土地低效利用等原因影响,导致贵州省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呈反向发展;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效应呈现正面效应。其中,对耕地集约的效应影响显著,同时对耕地规模、耕地质量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耕地集约程度、耕地规模与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均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过程。[结论]通过对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效应研究,据此提出落实土地总体规划,建立耕地保护预警系统、提高贵州省各族农民对耕地保护意识等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苗道华
加强耕地保护是实施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降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对耕地保护的不利影响,有利于鼓励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耕地产出效率。本文分析土地经营权流转影响耕地保护的内在机制,理清土地经营权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从耕地保护视角探索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土地产权关系变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律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发挥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土地经营权 法律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沈守愚 陈利根
耕地管制立法设想沈守愚陈利根一、总则⒈耕地管制应坚持下列原则:保证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严格控制城市扩大用地,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节约用地,优化配置,保护耕地,实现动态平衡;加强国土忧患意识,优先保证农业需要,城镇发展规划与耕地管制相一致。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建俊 罗剑朝
人地矛盾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求从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两方面着手解决。土地开发应遵循土地稀缺原理、地租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动态平衡原理与系统工程理论等。我国的人均土地资源较少,质量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决定了应加强耕地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主要措施有:严格贯彻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拓展耕地保护思路;重视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开发;明晰和稳定土地开发产权制度以及加强土地开发制度建设与项目管理工作。
关键词:
土地开发 耕地保护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新形势下的土地管理与耕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高级研修班综述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宣教司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土地用途管制及耕地保护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国家土地管理局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臧俊梅 张文方 李景刚
耕地保护问题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耕地异地代保就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在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匮乏的省区,"吃饭"与"建设"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何既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又保证区域间公平高效地发展是当前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农地发展权的视角,以农地发展权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载体,构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下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图以农地发展权的产权手段来解决"异地指标调剂"的跨区域耕地保护问题,为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思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戈 柳清 王越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合理确定国家征地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假设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法,通过建立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模型,测算耕地发展权价值大小,进而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结果:(1)巴彦县耕地总面积约1/5可以满足该区域的自身粮食需求,其余约4/5为耕地盈余面积,耕地发展权总价值最高为303.72亿元;(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限制区域耕地转为他用,国家应给予失去发展权的权利主体相应补偿;(3)对无法完成耕地"占一补一",委托区域代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地区,应购买区域耕地发展权;(4)对确需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占用区域耕地,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晶 成婧文 浦男萍 谢恩怡 赵振庭 党昱譞 廖宇波 陈文广 孔祥斌
为实现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耕地保护政策优化,提高政策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基于中央、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地方耕地保护相关政策文件和相关统计数据,整理和归纳了国内外耕地保护与休养生息制度等文献资料,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未来休养生息和耕地保护战略需求,并从战略背景、目标原则、政策需求、路径方向、政策构成等角度,构建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耕地保护政策总体框架。结果表明:1)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耕地保护政策设计的目标为永续粮食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区域协同发展;2)针对耕地出现的“数量-质量-生态-权益”等问题,可通过“弹性空间-质量提升-风险管控-纵横补偿”的耕地保护路径,构建支撑资源安全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3)未来休养生息和耕地保护制度仍将并行,未来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需要通过基于弹性空间优化调整耕地数量保护政策、质量提升统筹耕地养护与质量建设政策、风险管控构建耕地生态风险管控政策、纵横结合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政策、休养生息和耕地保护协同完善监督考核政策等,优化现有耕地保护政策工具,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构建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耕地保护转型政策总体框架,系统设计我国休养生息和耕地保护制度并行背景下的耕地保护政策,可以为未来耕地保护政策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彦随 乔陆印
中国现有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实施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耕地持续非农化、非粮化和粗放利用的问题日益严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中国耕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全面评判耕地资源新价值,形成耕地保护新认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创新保护政策与措施。本文对耕地的要素构成及功能价值进行了评判与分析,解析了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综合耕地的属性、价值、保护导向,形成了耕地资源"432"认知范式。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确立"全要素"耕地保护体系,创新形成耕地保护价值补偿制度,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央政府应加快制定耕地有效保护激励政策,创新管控机制和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地方耕地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革现有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稳定提高对农民保护耕地经济补偿与资产权利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