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40)
- 2023(4920)
- 2022(4049)
- 2021(3810)
- 2020(3066)
- 2019(6842)
- 2018(6753)
- 2017(13449)
- 2016(7355)
- 2015(8089)
- 2014(7986)
- 2013(8202)
- 2012(7543)
- 2011(6976)
- 2010(7086)
- 2009(6622)
- 2008(6403)
- 2007(5911)
- 2006(5390)
- 2005(4565)
- 学科
- 农(43612)
- 济(38423)
- 经济(38382)
- 农业(29040)
- 业(25805)
- 中国(12679)
- 管理(11998)
- 业经(11979)
- 方法(10932)
- 地方(10886)
- 数学(10400)
- 数学方法(10353)
- 农业经济(9685)
- 发(9121)
- 村(8860)
- 农村(8843)
- 收入(7892)
- 土地(7634)
- 发展(7355)
- 展(7351)
- 制(7313)
- 人口(7047)
- 劳(6944)
- 劳动(6943)
- 城市(6330)
- 农业劳动(6322)
- 动力(5859)
- 及其(5858)
- 劳动力(5818)
- 分配(5725)
- 机构
- 学院(108890)
- 大学(103007)
- 济(50646)
- 经济(49591)
- 管理(41758)
- 农(41404)
- 研究(38245)
- 理学(36714)
- 理学院(36309)
- 管理学(35786)
- 管理学院(35601)
- 农业(31259)
- 中国(29660)
- 业大(23968)
- 科学(23184)
- 京(21274)
- 农业大学(19210)
- 所(18982)
- 中心(18754)
- 财(18441)
- 研究所(17179)
- 江(16604)
- 经济管理(15377)
- 经济学(15110)
- 财经(14874)
- 范(14640)
- 师范(14571)
- 业(14553)
- 发(14357)
- 经济学院(13787)
- 基金
- 项目(75241)
- 科学(60327)
- 研究(56303)
- 基金(55724)
- 家(48041)
- 国家(47515)
- 科学基金(41287)
- 社会(38940)
- 社会科(36505)
- 社会科学(36495)
- 基金项目(30693)
- 省(30417)
- 农(26046)
- 自然(24907)
- 自然科(24319)
- 自然科学(24317)
- 划(23946)
- 自然科学基金(23840)
- 编号(23733)
- 教育(23234)
- 资助(20871)
- 发(18149)
- 成果(17313)
- 部(17181)
- 国家社会(16554)
- 重点(16090)
- 发展(15292)
- 展(15091)
- 课题(14974)
- 创(14964)
共检索到1591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岩 付小鹏
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转非”与城市本地居民间的工资差异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那么,两者间工资差异的变迁是因何而起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城市化过程中“农转非”精英选择效应的嬗变为线索,搭建了一个分析“农转非”与城市本地居民工资差异演变的理论框架,并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和计算不同就业机会的相对发生概率(RRR比率),讨论了工资差异的来源以及“农转非”精英选择效应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农转非”群体中“政策性农转非”的比重迅速增加,这导致“农转非”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精英选择效应逐渐式微;“农转非”与城市本地居民间日益严重的工资差距主要是劳动者间禀赋性差异造成的;“选择性农转非”与“政策性农转非”的工资分解结果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并呈现出进一步分化的趋势。
关键词:
“农转非” 城市居民 市民化 工资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方黎明 郭静
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分析经历过从农村户口到非农户口转换的群体,即"农转非"群体的健康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和2015年的面板数据和样本选择纠正方法,实证研究了城市中老年农转非居民同城市原住居民自评健康风险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移民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不进行样本选择纠正,可能会大大低估户口性质和教育对健康风险的作用;(2)农转非居民尽管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但相对于城市原住居民,无论是处在中年阶段还是老年阶段,他们的自评健康风险更高;(3)相对于城市原住
关键词:
户籍制度 健康风险 健康公平 农转非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云森
本文使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研究了个人成长的农村经历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本文发现拥有同样的城镇本地户籍但是成长在农村的个人收入比成长在城市的个人低约10%以上。子样本估计以及匹配方法估计表明在非选择性"农转非"群体、非国有集体部门、高中以下学历以及年龄在40岁以下的群体中这种差距尤为显著,收入差距达20%以上。本文的发现意味着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可能存在着针对农村背景的非制度性歧视。
关键词:
农村成长背景 农转非 收入差异 匹配方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钟瑶奇
作者通过对重庆高新区农转非小区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政策补偿标准低,补偿方式简单易使农转非小区贫困化;农转非人员集中安置弊端多。文章最后给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
农转非小区 城市化 社会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凤婷 熊立春 于畅
水资源"农转非"是缓解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用水竞争压力的一种重要政策,为对水资源"农转非"做出系统性评价,对水资源"农转非"的概念内涵、发展脉络、政策影响及评估以及补偿机制进行了梳理,进而分析了国外水资源"农转非"对我国实践的启示,并展望水资源"农转非"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1)水资源"农转非"的分类因转移的性质、期限、位置、费用、距离等有所差异,其产生和实施受非农用水需求、节水效能、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2)水资源"农转非"政策效果具有两面性,大多研究对其整体效果持肯定态度,政策影响由早期的经济影响向后期的社会和生态影响聚焦。3)未来应纳入以流域或干支流为代表的中观研究尺度,同时,提高政策影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多学科的综合分析视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红光 戎丽丽 胡继连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和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虽然从总体上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但是水权转换过程中行政"平调"所引发的低效率和"寻租"问题也日益突出。该文设想引入市场机制调节水资源"农转非"关系,提出了农用水权有偿转让、让价格起主导调节作用,政府对水权转换的主体、客体、价格及程序进行监督管理等运作要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和超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成都贫困调查的实地访谈资料,对城镇化的贫困消减作用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城市原住居民与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研究发现:与城市原住居民相比,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更高,且农转非居民内部的贫困发生率存在群体差异,被动市民化者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主动市民化者。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户籍变更的贫困消减作用存在制度滞后效应,且被动市民化者居住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差,市民化的收益相对较小。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让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村居民先进入城市,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城郊变为城市,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和超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成都贫困调查的实地访谈资料,对城镇化的贫困消减作用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城市原住居民与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研究发现:与城市原住居民相比,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更高,且农转非居民内部的贫困发生率存在群体差异,被动市民化者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主动市民化者。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户籍变更的贫困消减作用存在制度滞后效应,且被动市民化者居住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差,市民化的收益相对较小。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让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村居民先进入城市,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城郊变为城市,将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屈小博
文章使用中国城市劳动力抽样调查(CULS)2001年、2005年和2010年数据,采用重设权重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对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在不同分位数上的工资差距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第一,从纵向变化来看,在工资分布的不同分位数上,工资差距的构成效应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而由市场歧视造成的结构效应则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第二,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现象,工资收入分布末端的工资差距较大,符合"黏地板效应",并且工资差距来源中的结构效应显著大于构成效应;第三,"黏地板效应"与低收入迁移劳动力群体的一些特征相联系;第四,在收入分布的顶端,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较小,原因是可观测特征...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车蕾 杜海峰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农业户籍人口实现了户籍身份的非农化。讨论并分析户籍身份转化的收入获得状况,对理解市民化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户籍制度改革具有政策启示作用。本文利用课题组调研数据,将目前城镇常住人口划分为潜在"农转非"与实际"农转非"群体,并比较这两类群体的收入状况,以分析户籍制度改革对市民化的促进作用。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克服样本选择偏误后发现:(1)非农户籍对收入的因果效应显著,忽略样本选择性偏误会导致户籍制度改革对个体收入效应被错误估计;(2)选择性"农转非"群体比政策性"农转非"群体收入提升显著;(3)非农户口的收入效应在公共部门、返乡"市民化"个体中更高。这些结果共同展示了就近户口转化对收入影响式微。因此,就地就近城镇化过程需要分层推进,更关注个体资源的多元获得,重点解决征地或灾害移民的就业等发展难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灵辉 陈银蓉 刘晓慧
研究目的:测算农村大学生农转非土地流转潜力。研究方法:明确农村大学生对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拥有性,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建立农村大学生农地流转潜力测算公式,测算出1999—2007年历年流转潜力。研究结果:经测算,自1999年高校扩招到2007年,农村大学生农转非土地流转潜力为371.35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5%。研究结论:在现行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大政方针下,通过明确农村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搭建农村大学生土地流转平台和途径,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农村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上自由流转,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土地流转 潜力测算 农村大学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温铁军 朱守银
一、基本观点本文作者曾经明确提出"两个历史阶段"和"两个基本矛盾"的理论框架,来概括我们面临的问题。所谓"两个历史阶段",是指改革前完成的中央政府资本原始积累和改革后开始的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所谓两个基本矛盾,则是指"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一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这一基本体制矛盾。在上述理论框架指导下,本文提出具体观点: 1.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首要目标,应是有效地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缓和农村"人地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换兆
从寻租理论出发,界定制度寻租的定义和形成条件,分析土地增值收益,构建土地集约利用、制度寻租与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提高有助于从压力方面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从社会层面降低城市化成本,实现城市经济的集约式发展,改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严敏
"征地农转非"型社区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其治理问题既有居民心理层面的问题,如自治意识欠缺、归属感低,又有治理机制层面的问题,如动力不足和制度保障缺失。西方社区治理模式有其借鉴价值但又不可盲目照搬。中国"征地农转非"型社区的治理现状改善,应以党政为核心推动力量,从包括人大、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个层面齐抓共建,从而形成适于中国、能提升"征地农转非"型社区自治能力的社区治理模式。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征地农转非”型社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