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34)
- 2023(8586)
- 2022(6954)
- 2021(6553)
- 2020(5567)
- 2019(11848)
- 2018(11590)
- 2017(22756)
- 2016(12371)
- 2015(13770)
- 2014(13528)
- 2013(13748)
- 2012(12785)
- 2011(11159)
- 2010(11588)
- 2009(11092)
- 2008(11262)
- 2007(10265)
- 2006(9394)
- 2005(8620)
- 学科
- 业(77881)
- 企(61203)
- 企业(61203)
- 济(56672)
- 经济(56593)
- 管理(48461)
- 农(45495)
- 农业(29957)
- 财(27502)
- 业经(26448)
- 方法(21816)
- 务(15841)
- 财务(15833)
- 财务管理(15815)
- 制(15450)
- 策(14931)
- 企业财务(14926)
- 数学(14869)
- 数学方法(14823)
- 技术(14494)
- 中国(13919)
- 体(12952)
- 财政(11297)
- 划(11173)
- 地方(11128)
- 和(10358)
- 企业经济(10291)
- 体制(10183)
- 农业经济(10021)
- 经营(9797)
- 机构
- 学院(185977)
- 大学(173356)
- 济(83286)
- 经济(81956)
- 管理(76930)
- 理学(66313)
- 理学院(65763)
- 管理学(65057)
- 管理学院(64738)
- 研究(57928)
- 农(52218)
- 中国(49073)
- 财(41592)
- 农业(39867)
- 京(34682)
- 科学(34428)
- 业大(33928)
- 江(30482)
- 所(30225)
- 财经(30188)
- 中心(27617)
- 经(27318)
- 研究所(26714)
- 经济管理(24314)
- 农业大学(24146)
- 省(24105)
- 经济学(23689)
- 州(23173)
- 业(22011)
- 经济学院(21608)
- 基金
- 项目(118517)
- 科学(94426)
- 研究(88885)
- 基金(86724)
- 家(74310)
- 国家(73432)
- 科学基金(64476)
- 社会(59265)
- 社会科(55786)
- 社会科学(55769)
- 省(50668)
- 基金项目(46849)
- 自然(40156)
- 自然科(39235)
- 自然科学(39222)
- 自然科学基金(38587)
- 划(37857)
- 教育(37460)
- 编号(36506)
- 业(33685)
- 资助(33437)
- 农(29674)
- 创(28031)
- 成果(27374)
- 发(26873)
- 部(26134)
- 重点(25639)
- 创新(25289)
- 制(25123)
- 国家社会(24457)
- 期刊
- 济(106514)
- 经济(106514)
- 农(57607)
- 研究(52250)
- 农业(39061)
- 中国(38709)
- 财(36159)
- 管理(29658)
- 学报(27619)
- 科学(26551)
- 业经(25542)
- 大学(22229)
- 学学(21948)
- 融(20233)
- 金融(20233)
- 业(19891)
- 技术(16409)
- 财经(15345)
- 问题(14600)
- 经济研究(14213)
- 农村(14079)
- 村(14079)
- 农业经济(13972)
- 经(13208)
- 世界(11970)
- 技术经济(11905)
- 版(11115)
- 经济问题(10724)
- 现代(9998)
- 商业(9550)
共检索到286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黄均霞
"农业国防"是以粮食为中心,通过加强战时粮食生产和调整粮食政策来增强国防力量,是农业国持久战与"消耗战"的主要表现。1939年,湖南省政府以"农业国防"为中心开办粮政,统制生产、加强购储与控制粮价,将粮政迅速纳入战时轨道。田赋征实后,湖南省政府调整战时粮政,加大粮食征集力度、加强粮政管理、严格粮食流通,以强化"农业国防"。"农业国防"政策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但巨大的征实征购摧垮了湖南农村经济,也使"农业国防"政策难以持久。
关键词:
农业国防 湖南 战时粮政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圣菊
抗战时期,由于粮食需求的急剧增加,湖南省积极开展了粮食品种的改良与推广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幅度增加了湖南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与总产量,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军民用粮,同时也增强了国统区粮食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为坚持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湖南粮食 品种改良与推广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乔
抗战相持阶段,因战乱和自然灾害威胁,湖南民众生命朝不保夕。同时,神权迷信活动泛滥,妨碍了抗战运动的开展,国民政府因此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指导民众礼俗以期改变迷信泛滥局面。湖南省各县地方政府对于破除迷信神权的法令大多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态度,普遍采取了婉言劝告、宣传、巡查等方式来防止迷信活动泛滥,其成效虽有限,但对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提高民众觉悟,维护抗战国策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湖南 破除迷信运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喜军 宋美媛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陕西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与开发,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近代水利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研力量得到增强,棉麦等粮食作物良种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推广,近代农业机械及农药化肥逐步得到运用,近代农垦事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战时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陕西农业现代化进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鹏
文章论述了抗战时期邹韬奋对国防经济建设的有关思想,邹韬奋认为应该将战时难民转变成建设国防经济的宝贵人力,提出了建设国防经济的计划,认为在战争期间应实行生活战时化,并要采取"革命手段"以稳定物价。
关键词:
邹韬奋 抗日战争 国防经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徐明
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棉业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抗战爆发后传统棉业格局的变化,陕西棉区不得不面临新的使命与困境,棉花生产在制度变化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持着与粮食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传统棉花供需环节的断裂和后方各省对原棉的迫切需求,迫使陕棉转运川渝,虽然以政府和各大纱厂为主要运力,但陕棉的外销数量和比重都较战前降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棉花外销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迁陕的当地机器纱厂提供了原料准备。战时纱布急剧短缺的环境下,陕西机器与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战时陕西棉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格局变动下后方产业要素自身重组的结果,也反映出后方省际贸易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复兴在保障战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大后方 陕西 棉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浩然 马万利
民国前期,云南粮食基本上处于供求平衡状态。随着抗战爆发,由于农业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资料匮乏、粮食需求增多和分配机制低效等原因,导致云南农村破败、粮食产出锐减、供求失衡、粮价指数和零售品价格指数上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应对粮食危机,云南省政府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种植面积、统制流通环节和抑制消费等措施减缓粮价恶性上涨的压力。但由于云南省政府更多关注流通领域的统制,导致粮政无法根本解决抗战时期的云南粮食危机,由此推动了战后昆明民主运动的开展和云南的和平解放。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云南 粮食危机 政府应对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莉
抗战时期,应战局之需,国防工程亟待构筑。推行国防工程工役成为国民政府的当务之急。为稳定并激励征调到的民工,保障工程在限期内完成,经费来源在国防工程工役中尤显重要。从渠道来看,国防工程工役的民工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筹款。从整体上分析,中央财政拨款是主体,但时不敷支出。为保障修筑国防工程的民工基本生存需要,办理工役的各县(市)则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筹款,如主要有征收代役(工)金、挪垫、摊派、借款。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地方带来了重负。但中央财政拨款偶有超出实际开支。在这种情况下,盈余之款则有限地挹注了地方发展。在大局上,各种渠道的经费来源解决了短期内因征调大量劳动力所急需的财政开支,保证了战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范小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经济工作,尤其是对农业生产进行了精心组织与领导,积累了颇具特色的工作方法。主要是:群众动员,典型引路,组织起来;经济工作必须与民众利益结合;自力更生,因地制宜,是实现经济工作领导的中心环节。这些,对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解放区农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邹源椋 王伦信
师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推动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抗战时期,云南大学抓住北平、上海等地著名高校内迁的历史机遇,通过庚款讲座教授资助、发挥学者学术影响力及与内迁高校合作等举措,礼聘内迁学者,强化师资队伍。云南大学的师资建设适应国家与地方战时需要,合理建构师资布局,依托内迁学者培养本土师资,使其在高校内迁的八年间迅速成长为民国时期著名国立大学。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高校内迁 云南大学 师资建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春英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把建立农业金融网作为发展西部农业生产的一项根本性政策积极推行,促进了西部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支持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国民政府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它对于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农村金融 合作运动 农村经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郝银侠
按照粮食库券条例规定,粮食库券以田赋征实所得实物为担保,到期后可以粮食库券面额抵缴当年粮户应缴田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粮食库券却大多没有按照规定偿还。造成此种状况的主因既有印刷、运输的迟缓,亦有大面额粮食库券太多难以分发的困难,更有后期国民政府粮食短缺而不愿按规定偿还的苦衷。由于国民政府在粮食库券返还问题上过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粮食库券的长期效应远不及短期效应。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宓汝成
抗战时期的中国外债宓汝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全面武装侵略,全国军民当即展开反侵略的神圣战争。中国政府除了以与远东国际关系有关的国际条约如《九国公约》(1922年)等为依据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帝行为以明真相外,又本着“多交友,少树敌...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解小明
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农村文化建设地位逐渐凸显,内容上中共围绕着抗日、民主、科学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形式上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守广
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家群体大约形成于1938年到1939年之间,具有以工业家、金融家为核心、联系比较紧密、代表性广泛等显著特点;后方企业家群体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和西南、西北区域经济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把中国近代企业伦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