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70)
2023(17222)
2022(14157)
2021(13234)
2020(10974)
2019(24709)
2018(24519)
2017(46968)
2016(25154)
2015(28049)
2014(27504)
2013(27140)
2012(24381)
2011(21695)
2010(22012)
2009(20666)
2008(20471)
2007(18310)
2006(16272)
2005(14724)
作者
(67643)
(56864)
(56527)
(53842)
(36277)
(27200)
(25607)
(21966)
(21624)
(20209)
(19317)
(19313)
(17885)
(17858)
(17512)
(17465)
(16624)
(16546)
(16367)
(16342)
(14092)
(13761)
(13735)
(13297)
(12752)
(12743)
(12628)
(12564)
(11303)
(11195)
学科
(104954)
经济(104792)
(102411)
管理(87092)
(84640)
企业(84640)
(48702)
方法(44993)
数学(35694)
数学方法(35229)
(34909)
业经(34291)
农业(32361)
中国(26807)
(25980)
(23949)
财务(23899)
财务管理(23862)
企业财务(22630)
理论(20180)
技术(19933)
(19122)
地方(18748)
(18224)
(17821)
(17594)
(17550)
贸易(17537)
(17016)
(16745)
机构
学院(355434)
大学(348893)
(149588)
经济(146587)
管理(144330)
理学(124069)
理学院(122897)
管理学(121094)
管理学院(120409)
研究(107428)
中国(87002)
(73412)
(71176)
(61770)
科学(60899)
财经(57397)
(56155)
中心(52771)
(52039)
业大(50512)
(50484)
农业(46721)
(45960)
经济学(45373)
研究所(44785)
(44223)
师范(43868)
北京(43606)
财经大学(42101)
经济学院(40896)
基金
项目(233542)
科学(187783)
研究(177786)
基金(171903)
(146127)
国家(144704)
科学基金(128423)
社会(116649)
社会科(110331)
社会科学(110307)
(92475)
基金项目(91160)
教育(82135)
自然(80515)
自然科(78683)
自然科学(78666)
自然科学基金(77284)
(75236)
编号(73140)
资助(68040)
成果(58301)
(52677)
重点(51550)
(51320)
(49833)
(49403)
课题(49275)
国家社会(48509)
创新(47243)
教育部(46340)
期刊
(174736)
经济(174736)
研究(104203)
中国(70945)
(62707)
(61300)
管理(56731)
科学(45977)
学报(45423)
农业(42142)
大学(37729)
教育(37615)
(36055)
金融(36055)
学学(35642)
技术(34481)
业经(34038)
财经(29021)
经济研究(24901)
(24893)
问题(23621)
(22145)
技术经济(18703)
(17464)
财会(17416)
现代(17057)
世界(16743)
商业(16263)
理论(15906)
农村(15827)
共检索到535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琳  钟文晶  罗必良  
基于在四川省崇州市召开的"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实践研讨会"达成的共识,文章围绕崇州市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所形成的"农业共营制"进行了讨论,指出"农业共营制"实现了社会化服务的规模经济,使中国农业分享到了分工经济的好处。支撑"农业共营制"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服务超市的实质是产权交易装置、企业家能力交易装置和服务交易装置,其引入扩大了分工交易空间,降低了农业分工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文章认为,"农业共营制"制度创新对突破中国农业原有的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为中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鉴于此,有必要对"农业共营制"进行进一步总结,以期获得一个适用条件清晰、步骤明确、过程可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铖  
基于崇州市的实践,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考察了农业共营制及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制度因素,重点剖析了农业共营制中利益相关者的筛选机制和激励机制。研究表明:土地股份合作社可以有效筛选出愿意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户;通过培训、评级和市场竞争机制可以筛选出不同能力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通过组建农业中介服务公司可以筛选和监督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主体。就激励机制而言,以"保底租金+二次分红"为主的分成制合约激励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员和农业职业经理人、以按股分红的分成制合约激励农业产业化企业、以价格三方谈判机制激励社会化服务主体能够有效调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苟兴朝  范云峰  
农业及其分工深化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农地产权细分又是农业分工深化的前提。产业融合被赋予了促进农户增收的历史使命,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状态下,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且更加稳定。基于农地产权细分与农业分工深化基础上的产业融合模式是促进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而"农业共营制"是此种模式行之有效的实施机制。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当前还将受到相关制度、要素配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夯实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积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增收目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申云  贾晋  
农村"空心化"的不断加剧和农村年轻人"无心种田、不会种地"的两难困境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该文以崇州"农业共营制"为例,分析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合作社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一个以农户社员、农民职业经理人、合作社决策机构(理事会)等多方主体构成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农业共营制"的经济组织有超产分成、纯利润分成、保底(二次分红)等三种不同的具体利益分配模式。在此基础上,该文构建了"农户—农民职业经理人—合作社"为体系的利益联结机制。该文认为,从长远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有可能遵循"能人发动模式"→"农超对接模式"→...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韩文龙  谢璐  
崇州市农业"共营制"下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新型农业职业农民的典型。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发现:农业职业经理人市场是地方政府在解决了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问题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微观要素市场。农业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核心是工资合约,它是由固定收入、分成收入和政府补贴组成的半市场化合约。具体工资合约类型的选择需要考虑风险偏好、不确定性和土地规模等因素。合约的监督是在监督收益和监督成本之间做出选择。合约的内部治理需要考虑共同治理机制的作用,合约的外部治理需要考虑经理人要素市场竞争机制和声誉机制的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韩文龙  谢璐  
崇州市农业"共营制"下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新型农业职业农民的典型。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发现:农业职业经理人市场是地方政府在解决了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问题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微观要素市场。农业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核心是工资合约,它是由固定收入、分成收入和政府补贴组成的半市场化合约。具体工资合约类型的选择需要考虑风险偏好、不确定性和土地规模等因素。合约的监督是在监督收益和监督成本之间做出选择。合约的内部治理需要考虑共同治理机制的作用,合约的外部治理需要考虑经理人要素市场竞争机制和声誉机制的作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曹永国  
教育研究中盛行的实践崇拜实质是一种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教条、独断论及思维方式。它肇始并形成于近代教育学理论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新改造,更在专业化、科学化的发展取向中稳固下来。实践主义的实践崇拜已导致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者自身的多重异化。教育理论研究的转向表明,必须走向理性地、真正地对教育实践的关注和思考,实践批判无疑是这种转向的前提和应有之义。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批判体现为以理论的方式面对教育实践、对实践优先性进行合理性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全面而审慎的理论审视。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包晓斌   朱小云  
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念、促进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其关键在于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目前,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仍存在农业生态产品相关理念认识不深实践不足、生态要素产权界定不明晰、价值核算方法缺乏统一标准、价值实现路径较为单一等问题。应完善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技术支撑,健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畅通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要素流动渠道,推动生态农业多元化发展,构建差异化的农业生态产品补偿机制,推动农业生态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良宏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究竟是用理论工作者所创设的教育理论指导、规范教师的实践,还是用教师自身所创生的实践理论去促进其专业发展?仔细审视可以发现,这种论争其实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所遵从逻辑的论争:主张理论指导实践者秉持的是一种理论优先性逻辑;倡导教师实践理论者秉持的是一种实践优先性逻辑。文章认为,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跳出既有论争,回到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的原点考查,确立并提升理论者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者的理论意识,推进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国刚  
与理论相比,经济金融的实践更加复杂更加丰富。西方关于实际利率为负的负面效应认识,与实践活动相比有着太多的偏差近年来,"负利率"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热议。在经济金融运行中,"负利率"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名义利率为正,但物价上涨幅度超过了名义利率,结果是实际利率为负;二是名义利率为负,但物价下行幅度超过了名义利率,结果是实际利率为正;三是名义利率为负,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青宁   李京栋   毛世平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以创新为先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除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共性,还具备农业领域高度公共性、高度科技化、高度数字化和高度产业化的特性,其形成有特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发展与底线、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这三对关系。在战略层面,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顶层设计,抓住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个主体,用好新型举国体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系统化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三个力量,守正创新,聚焦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在实践层面,要积极建立农业科技优先投入机制,强化农业基础研究长效机制,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使命定位,强化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农业产业链韧性。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蒲丹  
"股份合作"既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倡的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之一,又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成都地区崇州市现代农业不同发展阶段,金融创新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总体情况和具体案例入手,深入分析金融创新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必要性、可操作性和现实瓶颈,探讨金融运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支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栋  
制度性农业治理机制和规模化经营的路径依赖使得政策表达与实践之间存在错位,文章基于桂西南A镇的个案研究,试图从政府治理角度呈现规模化农业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困境。研究发现,实践中的农业转型和农业治理并非遵循市场与社会的逻辑,而是表现出行政主导的逻辑,从而将嵌入性农业经营改造成脱嵌的规模化经营。基层农业转型的行政机制表现出多重逻辑——科层与运动的复合型运作、项目治理的行政发包逻辑以及行政"借道"社会关系网络。虽然行政主导农业转型快速实现了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建,却在微观的乡村实体治理层面上导致非预期性后果和农业治理困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和产业振兴应从过于强调规模化经营转向服务转型,从行政主导的逻辑转向回应乡村社会诉求,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鹏云  
农业规模经营包括农地流转规模经营和农业服务规模经营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实践逻辑:农地流转规模经营之所以能实现,源于乡村组织对土地规模流转的大力推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工商资本式农场,但由于资本式农场的经营失利,最终又演化为替代性的家庭农场;农业服务规模经营之所以能实现,在于生产组织化的实现,根源于地方政府行政力量的介入和村级组织的主导作用。在两种类型的实践中,由于治理理念、治理技术和治理效应等方面的动机和需求,地方政府对农业规模经营起到了关键性的形塑作用,但也因此产生了分割弱势小农利益、增加政府治理风险、不具可持续性乃至倒退等诸多隐忧。为了顺利实现农业治理转型,形塑农业规模经营的良性逻辑,应在"国家的视角"基础上增加"农民的视角"和"社区的视角",不仅要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权利,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合作,而且要坚持"社区"本位,培育内生型的农业联合治理单元,最终通过内生的方式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毅杰  王春  
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市场化背景下,农村基层正式组织逐渐退出了水利事务管理领域。基于农民主体动力的激发以及灌溉扶持项目的要求,农民用水户协会作为一项新型制度衍生物在乡村社会被逐步推广。但通过成立用水户协会来解决农业用水问题的制度设计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功效在学界引起诸多争议。文章基于苏北三地的调查走访,发现用水户协会的发展与顶层制度设计的预期方向发生严重偏离;协会的实际运行容易受到来自基层政府、水管单位、农村精英以及农民自身等多元社会主体利益考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度的有效设计需要考虑是否有与之适应的成长土壤;在现有行政体制下,制度设计应将激励及问责机制与政策执行效果衔接起来,同时必须考虑底层需求,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