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89)
- 2023(15927)
- 2022(13000)
- 2021(11777)
- 2020(9877)
- 2019(21890)
- 2018(21948)
- 2017(42743)
- 2016(23252)
- 2015(25772)
- 2014(25596)
- 2013(25147)
- 2012(22764)
- 2011(20413)
- 2010(20606)
- 2009(19711)
- 2008(19825)
- 2007(18150)
- 2006(16418)
- 2005(15206)
- 学科
- 济(98195)
- 经济(98041)
- 业(94740)
- 管理(85024)
- 企(83727)
- 企业(83727)
- 方法(40540)
- 财(33993)
- 农(32992)
- 业经(32098)
- 数学(31800)
- 数学方法(31576)
- 中国(28469)
- 制(25987)
- 务(23153)
- 财务(23115)
- 财务管理(23080)
- 农业(22839)
- 企业财务(21900)
- 技术(19776)
- 贸(19342)
- 贸易(19332)
- 易(18886)
- 体(18581)
- 银(17574)
- 银行(17533)
- 划(17521)
- 策(17506)
- 行(16750)
- 和(16550)
- 机构
- 学院(341682)
- 大学(337739)
- 济(146647)
- 经济(143880)
- 管理(134264)
- 理学(115216)
- 理学院(114101)
- 管理学(112614)
- 管理学院(111996)
- 研究(110816)
- 中国(87610)
- 财(72890)
- 京(70233)
- 科学(64221)
- 农(60082)
- 财经(57257)
- 所(55549)
- 江(52515)
- 经(51938)
- 中心(50011)
- 业大(49777)
- 研究所(49651)
- 农业(47228)
- 经济学(45073)
- 北京(43839)
- 财经大学(42276)
- 州(41011)
- 经济学院(40903)
- 范(39815)
- 院(39653)
- 基金
- 项目(218827)
- 科学(173691)
- 基金(161059)
- 研究(160115)
- 家(140130)
- 国家(138871)
- 科学基金(119755)
- 社会(105664)
- 社会科(100281)
- 社会科学(100258)
- 省(85309)
- 基金项目(85205)
- 自然(75976)
- 自然科(74234)
- 自然科学(74211)
- 自然科学基金(72983)
- 教育(72587)
- 划(71124)
- 资助(64384)
- 编号(63364)
- 成果(51354)
- 部(49089)
- 重点(49042)
- 创(48356)
- 发(47294)
- 业(45510)
- 制(45246)
- 创新(44461)
- 国家社会(44240)
- 课题(43890)
- 期刊
- 济(168042)
- 经济(168042)
- 研究(102283)
- 中国(65707)
- 财(59158)
- 农(56920)
- 管理(55364)
- 学报(51042)
- 科学(48268)
- 大学(39484)
- 农业(38238)
- 学学(37715)
- 融(35716)
- 金融(35716)
- 业经(29934)
- 教育(29904)
- 财经(29437)
- 技术(28441)
- 经济研究(26843)
- 经(25322)
- 问题(23001)
- 业(21995)
- 贸(18723)
- 技术经济(18151)
- 商业(17515)
- 现代(17296)
- 国际(16299)
- 版(15988)
- 世界(15940)
- 财会(15509)
共检索到515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永龙
我国制造业作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直接承接者,事实上受到了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政策的影响,但由于制造业分工高度细化与深化,这种影响存在分行业的差异性。今后及较长时期内我国制造业仍将面临发达国家在技术、标准、规则、知识产权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设置的多重门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动向,借鉴发达国家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端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努力在技术前沿深入并立足。
关键词:
再制造业化 战略建构 竞争效应 贸易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永龙
我国制造业作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直接承接者,事实上受到了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政策的影响,但由于制造业分工高度细化与深化,这种影响存在分行业的差异性。今后及较长时期内我国制造业仍将面临发达国家在技术、标准、规则、知识产权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设置的多重门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动向,借鉴发达国家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端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努力在技术前沿深入并立足。
关键词:
再制造业化 战略建构 竞争效应 贸易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丹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表现为不同要素密集度水平的多个层级的协同发展。基于制造业的多层级分布格局,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也呈现明显的层级性特点。再工业化战略对其制造业发展的高端、中端和低端各个层级出台了不同但又互相协调的政策措施。因而,再工业化战略是美国对其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全面调整以及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重构。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上下夹击态势,对我国各层级的制造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我国应结合再工业化战略的层级性特点,针对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每一层级的影响积极加以应对。
关键词:
再工业化 制造业 多层级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课题组 李伟 刘鹤 卢中原 隆国强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日本和以法国为代表的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制订并出台了"再制造业化"战略,这既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对过去多年实行的产业服务化、金融化思潮的重大调整,是试图改变"产业空洞化"的长期战略。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业化战略究竟将对全球制造业分工产生什么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郭进 杨建文
金融危机后,美国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出台了"再工业化战略",努力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占领未来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由此拉开了大幕。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如果成功实施,将会在高新技术和清洁能源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产业并制定出新的技术和环保标准,这将对我国"世界工厂"的国际分工定位产生重大影响,因而需要仔细研究,认真应对。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由来实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日明 张婷玉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提振经济,促进就业,美国启动了"再工业化"战略。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文章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数据分析,并着重对该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数据表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而且随着该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中美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性将影响中国对美国传统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加剧中美未来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中的竞争,导致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重,并对中国制造业引资与投资产生双面影响。鉴于此,中国应在传统要素优势渐失的现状下,积极培育制造业出口产品新型竞争优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抢占新一轮经济...
关键词:
再工业化 制造业 政策建议 发展战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章昌裕
"再工业化"的时代特征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重构实体经济。金融危机过后,为振兴经济,美国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推进"再工业化"战略重塑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因此树立以"资本换技术"的理念,抓住"再工业化"契机,以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为龙头,大力扩展海外技术并购,应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的不二选择。
关键词:
再工业化 制造业 海外并购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平
金融危机后欧盟提出了"再工业化"的产业政策。分析表明,长期的去工业化进程及金融危机前后的金融和房地产泡沫,使实体经济空心化在欧盟一些成员国相当严重。同时,虽然欧盟工业和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仍占重要地位,但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金融危机的特殊经历让欧盟认识到,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在经济体内保持一个较大的工业和制造业份额极其必要。欧盟的"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地基于现有产业结构提高工业比重,而是要加强对已有产业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同时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与发展。这样的产业政策思路对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袁境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直接体现了该国或该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也是衡量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工业文明以来看,世界历史无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强盛。所以制造业一直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孕育了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变革,发达国家开启了"再工业化"战略~①与重振制造业计划,以提升其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印度也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更加重视制造业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印两国新一轮竞争中如何把握发展趋势、提升自身实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制造业发展之路,值得探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刚
本文分析了我国客车制造业的现状,通过对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的功能、优势的描绘了企业间实现战略联合的新途径,并对企业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
客车制造业 战略联合 对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承耀
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但在全球市场的条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重新调整和确定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承耀
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向国际化并不是最近两年或入世以来的事情,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迹象已经初露端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表的《2002/2003年工业发展报告》认为,世界工业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面对瞬息万变的工业领域,多数国家显得束手无策,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应对自如,而中国則是自1985年以来工业成就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制造业附加值份额增长了7%,出口份额增长了14%,在1998年制成品出口和制造业附加值国别份额排名中,中国分别以16%和19%高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婷玉 崔日明
低价出口战略为"中国制造"的崛起和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中国要素价格的提升及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中国制造"低价优势渐失。与此同时,美国重磅推出"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并将对我国制造业产生诸多影响。因此,本文在分析"中国制造"低价出口战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并提出转变低价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低价战略 再工业化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唐志良 刘建江
为了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和巩固全球领导者地位,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效互动,来重振制造业体系,实现"经济中心"的回归。美国再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必然会带来中美制造业之间由互补关系向竞争关系的转化,这不仅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而且还会进一步催生来自于"美国力量"抑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各种可能障碍。为此,在坚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核心的前提下,我国需要从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等方面来明确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以应对今后各种可能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
再工业化 竞争关系 美国力量 制造业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时椿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入了巨额资金,广泛采取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合资、合作和战略联盟等措施,制造能力和规模迅速增强,但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明确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大而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
制造业 自主创新 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