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38)
2023(4435)
2022(3341)
2021(3228)
2020(2540)
2019(5499)
2018(5085)
2017(9765)
2016(5319)
2015(5577)
2014(5625)
2013(5406)
2012(5109)
2011(4526)
2010(4597)
2009(4172)
2008(4318)
2007(3727)
2006(3187)
2005(3015)
作者
(15846)
(13409)
(13023)
(12765)
(8555)
(6428)
(6014)
(5095)
(4866)
(4785)
(4583)
(4457)
(4375)
(4325)
(4251)
(4139)
(3903)
(3875)
(3816)
(3584)
(3328)
(3206)
(3156)
(3070)
(3011)
(2948)
(2916)
(2836)
(2706)
(2699)
学科
(21436)
经济(21404)
管理(14715)
(14228)
(11614)
企业(11614)
方法(9662)
数学(8306)
数学方法(8199)
(6488)
(5902)
中国(5809)
(5449)
(4507)
业经(4356)
(4317)
银行(4311)
(4243)
金融(4243)
(4152)
(3956)
财务(3952)
财务管理(3944)
企业财务(3858)
理论(3715)
农业(3507)
技术(3480)
(3420)
贸易(3420)
(3345)
机构
大学(78282)
学院(76474)
(31157)
经济(30489)
研究(28561)
管理(26573)
理学(23299)
理学院(22977)
管理学(22503)
管理学院(22348)
中国(20509)
科学(17830)
(16141)
(15209)
(14560)
(14324)
研究所(13431)
中心(12592)
财经(12399)
业大(11958)
(11486)
农业(11381)
(10818)
(10715)
师范(10581)
经济学(10531)
(10441)
北京(9946)
财经大学(9641)
经济学院(9515)
基金
项目(54831)
科学(43666)
基金(41541)
研究(37997)
(37589)
国家(37292)
科学基金(31419)
社会(25742)
社会科(24395)
社会科学(24387)
基金项目(21187)
自然(20279)
(19952)
自然科(19856)
自然科学(19850)
自然科学基金(19521)
(17756)
教育(17632)
资助(16731)
编号(13587)
重点(12763)
(12512)
(11890)
国家社会(11660)
成果(11519)
(11329)
(11228)
教育部(10714)
科研(10604)
创新(10600)
期刊
(31676)
经济(31676)
研究(22984)
学报(15950)
中国(14279)
科学(13654)
(12925)
(12170)
大学(11877)
学学(11405)
管理(9982)
教育(8658)
农业(8646)
(7803)
金融(7803)
财经(6743)
经济研究(6049)
(5842)
技术(5016)
(4919)
(4464)
业经(4293)
问题(4284)
业大(4248)
科技(3680)
农业大学(3532)
(3430)
统计(3370)
社会(3218)
(3170)
共检索到110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彦  李岩  
"美好生活"是哈特穆特·罗萨批判理论的研究主旨。罗萨在对"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为什么生活不美好"以及"如何实现美好生活"这三个问题的理论诠释中形成了"批判性美好生活观"。其中,罗萨将美好生活定义为主体与世界的"共鸣"关系,这是其以往支持的"自治"基础上的发展,实现了对"什么是美好的生活"的建构性诠释的方法论转向。与此相应的是,罗萨在对"为什么生活不美好"的反思性诠释中经历了从"社会加速"到"动态稳定"的认知深化,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加速"未失去其核心地位,而是以"增长""加速""创新"的概念三元组呈现其核心内涵。针对现代社会的共鸣危机,罗萨提出了"后增长社会"这一社会形态范式,其核心旨向是以"适应性增长"模式代替"强迫性增长"模式,从而为如何走向美好生活提供一种社会构想。罗萨对美好生活的建构、反思与探索,虽不能在具体问题上为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既成方案,但仍不失为一种方法论启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董毓  
全面理解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对真正的思维教育十分重要。"逻辑"一词有不同的指称和用法。逻辑1、逻辑2和逻辑3是静态表达和评估部分推理的形式化工具,它们和批判性思维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等同。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是逻辑4,指的是杜威意义上的实际的反思性思维所具有的谨慎、仔细、全面,合理、有序等特性。逻辑4中研究论证的非形式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理论和技术基础之一。不过,批判性思维还包含论证之外的其他思维技能和精神习性。所以,传统的(形式)逻辑课程有其自身学科价值且应该开设,但思维素质培养的重心应体现在全面培育开放理性和探究实证能力的批判性思维教育上。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丽文  万欣荣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亮语词与重要内容,是党的"人民中心"价值取向的直接聚焦。该话语生成有其丰厚的理论逻辑、深刻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智者先贤关于理想生活的哲思道论、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宗旨理论为"美好生活"话语的生成构筑了深厚的思想支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历史逻辑中"美好生活"话语沉淀而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中"美好生活"话语升华而生。"美好生活"话语实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权利正义诉求和党对这一诉求的回应,同时普遍权利正义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实践逻辑。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松龄  
财富的增长和丰富只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并不一定保障全体人民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能够在初次分配中推进劳动者收入占有上的共同富裕,进而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劳动者财富占有上的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这有利于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深化初次分配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理论认识富有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霖  卜庆刚  
2018年6月15日至16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附属小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批判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教育与儿童的美好生活",旨在深入探索新时代儿童成长的奥秘,深化批判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来自15个国家70余家机构的300余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会议。一、儿童美好生活制约机制的教育批判如何审视儿童享有美好生活的教育制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冷建兵  
国家制定法律是为了更好地规范民众的行为并对违法犯罪进行惩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效力的发挥要建立在充分的法律论证基础上,目的是保证法律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在这一过程中,法律论证的过程及效果对法律效力的发挥影响显著。基于此,研究法律论证的逻辑特性对于深入认识法律论证具有重要作用,而要获得科学的研究结果,可参考《法律与逻辑:法律论证的批判性说明》一书,从而为法律论证的实践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叶颖涵  刘姝瑾  
批判性信息素养蕴含发展元认知、情境下的知识建构、面向问题解决的批判性思维、采用批判性教学法四个核心理念。文章在辨析批判性信息素养与深度学习内在耦合性的基础上,完成批判性信息素养核心理念下深度教学逻辑的探索,提出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强化知识关联的结构化教学、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化教学、开展形成性评估的深度学习实践路径,以期为信息素养教育转型深化提供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叶龙祥   钟锦宸  
数字资本逻辑批判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随着“数字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展,对数字资本的批判需要考虑资本的“一般性”与数字的“特殊性”,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贯穿其中的“数字资本逻辑”。概言之,数字资本逻辑作为资本逻辑所操控的数字“失控”,实为资本逻辑反映和延展所导致的数字化资本统治、劳动剥削与技术操纵。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和劳动形态的新变革,数字资本逻辑并没有被根除,并且愈来愈呈现出数字资本增殖逻辑下的“竞争—垄断”宰制、数字资本扩张逻辑下的“中心—边缘”控制、数字资本物化逻辑下的“多维—单向”压制的嬗变趋向。现阶段,为了扬弃和超越数字资本逻辑,需要在科学反制数字劳动剥削、防止数字资本无序扩张、摆脱数字技术的错位生长、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寻求实践路径,从而实现从“资本”向“人本”的真正回归。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占魁  
作为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创立者和最早在北美倡导批判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阿普尔对由右翼保守势力主导的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批判研究。在批判立场上,阿普尔表现出对社会草根群体的现实关怀;在批判方法上,阿普尔采取了情境化的关系分析进路;在批判旨趣上,阿普尔致力于民主社会的教育重建,其实践策略包括将批判性反思、学校变革、民主实践的捍卫与对教育改革中赤裸裸的经济逻辑的抵制相结合的"非改革主义的改革",将教师、社区和社会活动家等众多教育利益相关者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变革的"厚民主"的教育,以及旨在实现教育领域的知识分子从单纯以知识生产为目的的"学者"转变为能够基于自...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烁  
马克思正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吸收、借鉴人类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成果,并且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频频活跃在我们身边,需要正确解读马克思正义观,并以此指导社会发展,为解决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一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指出,科学发展经历了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阶段,实际上也到了需要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生活科学阶段,这其中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生活科学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科学的发展理应给予高度重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孟捷  
将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看做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叙述和建构原则,是在学术界长期流行的观点。近年来,这一观点更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以国家为逻辑起点的主张,就是以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为依据的。此外,为了论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些学者片面地诉诸价值规律,割裂了这一规律与市场经济其他运动规律的联系,这种对待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态度,也是以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为前提的。对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的重新反思和批判,不止涉及纯粹方法论层面的问题,而且具有多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树培  
本文评述了书中的十个主题——学习与自我理解、战争心理学、房与家、他人、为人父母、动物与自然、广告、生存、性别、宗教。本文从整体上评析了《批判性课程》一书对我国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启发: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超越学科划割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超越教育视域的研究风格。还剖析了《批判性课程》一书的有待探讨之处,如所选主题的依据不明确、与我国的文化差异等问题。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党的十八大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在"五有"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实施民生工程,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作出的战略决策。从2007年开始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887亿元,年均增长48.4%,受益人口逐步覆盖到6000多万人,人均受益近3000元,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学有所教基本实现。各级财政累计投入453.7亿元,从四个方面推动了学有所教。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家彬  
过去一年,按照"北京电控"的战略部署,以牡丹集团为核心,联合北京益泰集团、北电科林公司,共同组建了"北京电控信息服务产业平台"。这标志着牡丹集团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本人有幸担任了平台建设负责人和三家企业的董事长,同时愈发感到人才、价值、创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平台继续坚持以技术进步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