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80)
2023(2441)
2022(2009)
2021(1826)
2020(1306)
2019(2973)
2018(2979)
2017(5351)
2016(3029)
2015(3070)
2014(3108)
2013(3084)
2012(2712)
2011(2610)
2010(2769)
2009(2602)
2008(2487)
2007(2080)
2006(2046)
2005(1740)
作者
(9040)
(7481)
(7299)
(7095)
(4822)
(3530)
(3273)
(2884)
(2849)
(2594)
(2547)
(2504)
(2402)
(2384)
(2237)
(2186)
(2167)
(2143)
(2135)
(2031)
(1815)
(1729)
(1721)
(1692)
(1629)
(1578)
(1566)
(1556)
(1524)
(1491)
学科
(14063)
经济(14052)
管理(9027)
环境(8213)
中国(7247)
地方(6014)
城市(5772)
生态(5249)
(4304)
城市经济(4130)
(3732)
资源(3697)
(3659)
(3571)
方法(3478)
规划(3109)
(3067)
环境规划(3034)
数学(2825)
数学方法(2795)
(2787)
(2470)
方城(2468)
区域(2467)
理论(2447)
业经(2415)
区域环境(2308)
地方经济(2298)
(2283)
企业(2283)
机构
学院(43542)
大学(43204)
研究(17451)
(15955)
管理(15689)
经济(15354)
理学(13421)
理学院(13133)
管理学(12869)
管理学院(12786)
科学(12203)
中国(11434)
(10463)
(8366)
(7875)
师范(7840)
研究所(7777)
中心(7557)
(6895)
北京(6630)
(6585)
师范大学(6582)
业大(6554)
(6187)
(6017)
环境(5970)
科学院(5609)
(5462)
研究院(5234)
城市(5194)
基金
项目(32880)
科学(26661)
基金(24179)
研究(22885)
(21527)
国家(21388)
科学基金(18716)
社会(15782)
社会科(15000)
社会科学(14996)
基金项目(13762)
(12661)
自然(12162)
自然科(11757)
自然科学(11756)
自然科学基金(11489)
(11200)
教育(9396)
资助(8399)
编号(8276)
(7942)
重点(7665)
国家社会(6840)
(6444)
发展(6427)
(6362)
(6334)
课题(6169)
计划(6065)
创新(6003)
期刊
(19778)
经济(19778)
研究(13290)
中国(7599)
科学(6864)
城市(6530)
学报(6079)
资源(4880)
(4872)
大学(4396)
问题(4346)
(4328)
管理(4271)
学学(4167)
生态(3901)
教育(3595)
农业(3449)
(3412)
业经(3191)
现代(2956)
发展(2860)
(2860)
地理(2835)
城市问题(2416)
林业(2380)
技术(2312)
科技(2265)
环境(2216)
经济研究(2098)
(2069)
共检索到61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仇保兴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和共生效应(Symbiotic effect)是自然界生生不息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两大主要内在机制。首先从城市如何与自然共生入手提出共生城市的理念(Symbiocity)。其次,将"共生城市"可以分成三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集,这三个协同集自身的共生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共生性就能影响城市生态足迹的大小。最后,论述了培育"共生城市"自演化成长机制,这种机制是生态城市成功的基础之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锋  朱高洪  
生态城市是当今国内外众多城市发展的新追求,而以何理念和规划方式促进其健康发展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系统学角度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所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利用系统生态学方法论,构建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模拟模型;进而,形成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综合集成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生态城市或区域综合协同发展的科学规划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言奇  
生态城市理念是一种综合环境观的阐释,从空间角度论,它是城市环境观与区域环境观的有机结合;从时间角度论,它是城市历史环境观与现实环境观的有机结合;从功能角度论,它是城市经济环境观、社会环境观与生态环境观的有机结合。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乐  章政  张婧雅  
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对我国正开展的生态空间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系统梳理了英国国家公园城市运动的基本内涵,剖析了国家公园城市与国家公园、公园城市的异同。从建设条件、发展历程、追求目标、组织架构、实施路径5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历程,指出其本质是自下而上强调全民参与的城市自然保护运动。最后提出了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在价值观念上通过多方路径树立全民自然保护价值观,在定位目标上强调实现野生动物福祉和野性自然环境,在治理体系上自下而上发动全民参与,在活动策划上创造人与自然联结的机会。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乐  章政  张婧雅  
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对我国正开展的生态空间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系统梳理了英国国家公园城市运动的基本内涵,剖析了国家公园城市与国家公园、公园城市的异同。从建设条件、发展历程、追求目标、组织架构、实施路径5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历程,指出其本质是自下而上强调全民参与的城市自然保护运动。最后提出了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在价值观念上通过多方路径树立全民自然保护价值观,在定位目标上强调实现野生动物福祉和野性自然环境,在治理体系上自下而上发动全民参与,在活动策划上创造人与自然联结的机会。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张一超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柳骅  
随着我国住区规划的理论研究从物质功能主导转为人居环境和社区情感,对社会、文化、心理等的"深生态"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分析城市生态住区建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还应具有独特、丰富的人文生态,凸显人文内涵是城市生态住区建设的必要前提。同时,文章以人文生态的内涵为出发点,探讨了人文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生态住区建设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涵  黄子庭  
无限制的城市开发建设改变了原有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因此造成城市水资源奇缺、洪涝灾害严重、水污染等问题十分严峻。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河道现状,结合国内河道生态治理修复实例,从水文地貌修复技术、河岸护坡修复技术、景观修复设计三方面,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设计思路与技术方案,为城市河道修复,建设可持续的水环境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涵  黄子庭  
无限制的城市开发建设改变了原有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因此造成城市水资源奇缺、洪涝灾害严重、水污染等问题十分严峻。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河道现状,结合国内河道生态治理修复实例,从水文地貌修复技术、河岸护坡修复技术、景观修复设计三方面,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设计思路与技术方案,为城市河道修复,建设可持续的水环境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谢鹏飞  
论文比较了生态城市和田园城市的异同,阐述了中国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田园城市运动带来的启示,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如何从理念发展到现实的途径和方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栩同  孙蒋涛  
城市共生理念是在吸收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和谐相处的新发展需求,并依托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新形态基础上提出的。在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之中,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在城市遗产保护中消耗了大量的经济成本与人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士果  
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耦合点在于:循环经济是城市社会在生态文化支撑下,转模仿自然生态,自觉自我组织、自我调整以与城市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一种技术范式。文章提出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可资借鉴的循环规划及其制度支撑的实践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淑华  
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而应对环境变化的根本解决途径是建立有效的低碳效能社会。通过低碳的城市景观生态技术的研究,构建生态修复、有机循环、平衡共生等多元的规划设计体系,并通过行为引导及教育,促进城市环境的发展迈向低碳时代。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德利  陈通  
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二者可以构建成一个关联互促体。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充分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天津中新生态城的本土特征,构建了较为全面有效的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生态城市理念下的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宇凡  尹得举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旧路会出现交通混乱、人口过多、绿地减少、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目前,旧路绿化景观多采用行列式种植,道路绿化景观品种单一,忽视生态系统和植物的自然规律。文章基于生态理念的绿化景观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原则、"物种多样性"原则和"生态位"原则,以西安市长鸣路改扩建绿化景观设计为对象,分析现状,提出规划构思,即生态理念的道路绿地景观规划包括生态环境、景观、以人为本等内容,其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应注重规划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建设布局科学、配置合理、结构完整的生态型道路绿化景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