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99)
- 2023(16223)
- 2022(14044)
- 2021(12899)
- 2020(10663)
- 2019(24354)
- 2018(24385)
- 2017(46028)
- 2016(24649)
- 2015(27658)
- 2014(27723)
- 2013(27557)
- 2012(25707)
- 2011(23423)
- 2010(23812)
- 2009(21853)
- 2008(21079)
- 2007(18735)
- 2006(16802)
- 2005(15228)
- 学科
- 济(117123)
- 经济(117022)
- 管理(73578)
- 业(69883)
- 企(58035)
- 企业(58035)
- 方法(43151)
- 数学(36493)
- 数学方法(36131)
- 中国(32024)
- 地方(29936)
- 农(27732)
- 业经(25938)
- 学(24384)
- 财(22444)
- 技术(21994)
- 农业(19184)
- 制(19136)
- 贸(17904)
- 贸易(17887)
- 银(17782)
- 理论(17759)
- 银行(17739)
- 融(17494)
- 金融(17492)
- 环境(17399)
- 地方经济(17271)
- 易(17189)
- 行(17132)
- 和(17091)
- 机构
- 大学(357040)
- 学院(356060)
- 济(148076)
- 经济(144850)
- 管理(139851)
- 研究(125909)
- 理学(119805)
- 理学院(118425)
- 管理学(116509)
- 管理学院(115857)
- 中国(94450)
- 京(77643)
- 科学(77160)
- 财(65447)
- 所(63654)
- 研究所(57681)
- 农(56020)
- 中心(56001)
- 江(53599)
- 财经(51627)
- 业大(51406)
- 北京(49946)
- 范(48333)
- 师范(47859)
- 经(46767)
- 院(45734)
- 经济学(44087)
- 州(43828)
- 农业(43445)
- 经济学院(39239)
- 基金
- 项目(237626)
- 科学(187174)
- 研究(175580)
- 基金(170634)
- 家(148263)
- 国家(146982)
- 科学基金(126340)
- 社会(110572)
- 社会科(104786)
- 社会科学(104761)
- 省(94201)
- 基金项目(90561)
- 自然(81067)
- 教育(80038)
- 自然科(79180)
- 自然科学(79165)
- 划(78712)
- 自然科学基金(77758)
- 编号(71108)
- 资助(69578)
- 成果(58108)
- 发(54749)
- 重点(53211)
- 创(52463)
- 部(51414)
- 课题(50188)
- 创新(48336)
- 国家社会(44951)
- 科研(44328)
- 教育部(44177)
- 期刊
- 济(174120)
- 经济(174120)
- 研究(111540)
- 中国(75564)
- 管理(55853)
- 学报(54134)
- 农(51507)
- 科学(51274)
- 财(47656)
- 教育(43245)
- 大学(41026)
- 学学(38311)
- 农业(35939)
- 技术(33908)
- 融(33112)
- 金融(33112)
- 经济研究(27920)
- 业经(27874)
- 财经(25369)
- 问题(21853)
- 经(21828)
- 图书(19677)
- 技术经济(19611)
- 科技(18948)
- 业(18875)
- 理论(17151)
- 现代(16672)
- 商业(16333)
- 贸(15609)
- 世界(15555)
共检索到547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小鸋 玄兆辉 蔺爽 付英
本文基于2006—2011年数据,依据系统协同学原理构建了"兰白都市经济圈"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模型,从区域创新投入子系统、产出子系统、扩散子系统与支持子系统四个方面对兰白都市经济圈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并对影响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对加快提升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创新协同发展能力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兰白都市经济圈 创新系统 协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春娟 王玺媛 刘大海 于莹
本文构建区域海洋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分析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海洋创新能力,结果呈现南部海洋经济圈创新能力最强、东部次之、北部较弱的特点。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海洋创新能力突出,成为带动南部、东部和北部经济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运用双重差分模型验证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倡议的政策作用具有显著性,尤其是对海洋创新绩效和知识创造两类创新产出指标的促进作用明显。最后,根据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创新特征、功能定位,结合其与“一带一路”的空间重合性和延伸性,提出三大海洋经济圈与“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模式,为推动海洋经济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熊小刚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增长极的"中三角"经济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实行协同发展战略,对"中三角"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是促进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首先探讨了"中三角"跨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然后从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参量系统、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三角"跨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五条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协同发展 中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海飞
都市经济圈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兰白都市经济圈是甘肃经济地理的重塑,它的构建不仅将成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且可对白银市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转型的新机遇。通过白银资源枯竭转型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指出白银市应及早转变发展观念,积极融合于兰白都市经济圈中,进行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通过圈内产业联动打造核心工业基地和沿黄特色农业带、城市联动规划进行城市再造、生态联动创建生态文明、行政联动实现兰白行政一体化等战略,完成白银市的经济和社会转型,逐步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基于都市经济圈视角下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转型的思路,对其他面临或正在转型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兰白经济都市圈 白银资源转型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吴翌琳
当前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自主创新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形成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本文系统梳理区域创新多层次主体、多种类创新要素、众多关联产业的关系脉络和传导机制,构建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体系,对2001-2010年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纵向的综合分析,并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将31省区市分为4种类型,归纳出4种不同类型区域的创新系统发展模式。本文从现实角度用科学数据描述、分析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区域均衡发展问题,为推进国家创新进程提供实务性思路。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杜鹏 杨蕾 夏斌
广东与周边区域共同构成的三大海洋经济圈,与一带一路战略具有空间重合性和目标一致性。本文通过解构一带一路战略方向和各圈层的现状及特点,提出由核心区域、重点产业和保障机制构成的海洋经济跨圈层协同发展体系,旨在探索跨区域海洋经济合作模式,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实现区域海洋经济战略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统一。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海洋经济 圈层协作 广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江朋 邱添 张璞
分析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要素和科技金融发展现状。以我国29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并分为东北、东南、西北、中部和南部5个区域,建立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同度模型计算区域复合系统的有序度和协同度,结果显示:东南协同状况最好,其次是中部和南部,东北和西北呈非协同状态,发展水平最低。进而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引入空间因素探究各因素对区域复合系统协同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支持、资本市场回报、财政科技支出强度和高新市场竞争力对区域复合系统协同度有正反馈效应,而开放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促进区域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金融 科技创新 协同度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程善兰
上海大都市圈的形成和构建,标志着长江三角洲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也标志着城市间以合作为主、竞争升级且立体复杂的新型合作-竞争关系成为主流。文章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城市竞合情况进行梳理,为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全方位一体化中把握机遇、扩大优势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上海大都市圈 城市群 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冯静 苏慧
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为研究主题,分析了成渝地区当前产业协作发展的现状,发现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关系松散,产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区域内发展差距大、区域间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从转变体制机制、实现群地联动、合理配置资源和建立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出发的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荫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李彦晓 王丽艳 严佳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天津都市圈成为天津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都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基础上,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依据“核心—边缘”理论,构建“禀赋差异—制度冲击—经济集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建设逻辑框架,分析天津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一是加快推进天津都市圈规划编制,完善都市圈协同治理机制;二是以优化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发展,提升转移产业对接能力;三是强化点对点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提高都市圈空间通达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盛茹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重点打造环首都经济圈,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实现了北京从"吸附型"城市向"辐射型"城市的"转身",同时也为周边区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首都经济圈"相对应,河北省提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目标,本文借鉴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东京都市圈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发展策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蓉
建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注重高校创业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促进创新创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地方高校要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区域经济结构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国华 王永强
文章针对太原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太原经济圈的城乡互促发展战略:转变太原市工业发展战略,加大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突出小城镇城市功能建设,构建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机制。为保证太原经济圈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从观念、组织、制度三方面提出机制创新。
关键词:
太原经济圈 一体化 发展战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宋小宁 曹慧娟 刘梦宁
畅通资本内循环的障碍之一在于地方间逐底竞争导致的行政壁垒,这严重阻碍了资本跨区流动,使不少地方背离比较优势发展。本文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研究都市圈协同发展规划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都市圈协同发展规划是中央嵌入的地方协同,更易缓解区域间的同质竞争,使各地按比较优势发展。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后,北京企业向津冀的异地投资显著增加;企业所处行业的比较优势越弱,企业异地投资越多,这说明都市圈协同发展规划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地方背离比较优势发展的行为。进一步检验发现,异地投资的企业价值显著提高。本文从中央嵌入角度关注地方横向协同的区域一体化研究,为畅通资本内循环的政策制定提供实践上的验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