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10)
2023(3871)
2022(3065)
2021(3176)
2020(2538)
2019(5688)
2018(5785)
2017(8791)
2016(6299)
2015(7061)
2014(7375)
2013(6462)
2012(6103)
2011(5824)
2010(6287)
2009(5676)
2008(5545)
2007(5281)
2006(4981)
2005(4927)
作者
(15114)
(12435)
(12302)
(12250)
(7969)
(6113)
(5792)
(5098)
(4749)
(4732)
(4296)
(4210)
(4142)
(4119)
(4099)
(4008)
(3894)
(3792)
(3732)
(3729)
(3677)
(3222)
(3191)
(3061)
(3052)
(2926)
(2894)
(2805)
(2599)
(2581)
学科
教育(19646)
(14131)
经济(14108)
中国(11831)
管理(10545)
(9814)
理论(7990)
(7904)
教学(6708)
(6551)
企业(6551)
(4414)
(4394)
(4356)
(4205)
发展(4084)
思想(4007)
研究(4002)
(3961)
政治(3883)
方法(3594)
(3526)
经济学(3456)
学法(3332)
教学法(3332)
改革(3318)
高等(3309)
思想政治(3245)
政治教育(3245)
治教(3245)
机构
大学(82738)
学院(75588)
研究(31463)
教育(28117)
(22530)
师范(22433)
(21542)
经济(20672)
管理(19979)
(19704)
师范大学(18635)
中国(18028)
科学(17677)
理学(15833)
理学院(15498)
(15490)
(15460)
管理学(15017)
管理学院(14831)
中心(13891)
研究所(13810)
北京(13688)
(12922)
职业(12734)
技术(12687)
(11714)
(11067)
教育学(10832)
(9766)
财经(9393)
基金
项目(41288)
研究(38642)
科学(33410)
教育(27188)
基金(25607)
社会(21227)
(21132)
国家(20759)
成果(19834)
社会科(19588)
社会科学(19586)
编号(18810)
(17383)
课题(16961)
(16787)
科学基金(16700)
(14939)
规划(12109)
基金项目(11637)
项目编号(11335)
(11141)
(10988)
重点(10986)
(10861)
研究成果(10688)
资助(10517)
教育部(10189)
(10072)
(10037)
阶段(10018)
期刊
教育(48832)
研究(37060)
中国(28848)
(28382)
经济(28382)
职业(11776)
学报(11124)
(10534)
技术(10515)
大学(9596)
(8844)
科学(8804)
技术教育(7612)
职业技术(7612)
职业技术教育(7612)
管理(7596)
图书(7260)
(6890)
金融(6890)
学学(6775)
(6139)
论坛(6139)
书馆(5778)
图书馆(5778)
高等(5761)
农业(5585)
财经(5317)
(5296)
成人(5070)
成人教育(5070)
共检索到140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占魁  
不论是将道德的核心建基于"利益平等"抑或"公平",都始终是在群体伦理规范的意义上谈论个体道德价值,这只能将个体内在道德尺度引向道德之外的"利益比较"的物质层面,而不能有效逼近人们心中的价值核心——爱或美善。个体的道德实践不是对群体伦理规范本身的刻意满足,也不是为了寻求个体之间的"利益平等"抑或"公平",而是出于保持自身行为美善的精神需求。爱或美善是一切道德实践得以可能和一切道德规范得以生成的价值前提,道德实践是一种建立在道德自足(自爱)基础上的价值选择。道德教育的价值使命在于使人养成对其内在固有的美善法则的价值选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蒋一之  
威尔逊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 ,也是从哲学入手探讨道德教育理论问题的杰出代表。本文从哲学思维方式、方法论、伦理学来源三个维度分析了威尔逊理论的哲学基础 ,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其道德教育哲学的基本思想与特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谭辉旭  
课程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制约着课程观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课程在哲学面前具有能动性、选择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应用于课程研究,作为课程论的哲学基础,满足课程发展的要求,建立实践课程论,这是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用实践哲学审视课程历史,探究课程本质,反思课程问题,把握课程规律及其特点,是实践课程论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在我国教育学界影响较大,为有效融合作者意图、文本意图、读者意图三重视界,其前提应该厘清大学治理、高等学问、自治与问责等核心概念,界定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的内涵,处理好学术自治与大学治理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进而才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高等教育哲学,完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和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道德哲学是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领域。本文从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使命、作用及作用范围等几方面,阐述了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陈立华  
哲学方法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方法。文章阐述了图书馆哲学的理论支持、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方法论、人与文化的哲学共建基础、核心价值的理念性基础等图书馆学哲学问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楠楠  
哲学咨询是一种向古希腊哲学复归的哲学应用范式,其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的适用对象和受众较为广泛,咨询方式富于哲学性与逻辑性,功能也更为全面。哲学咨询具有德性教化功效,因而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德性教化具备深刻的逻辑机理,教化功能的实现依靠思想分析来完成。思想分析如同信念修复技术,分析就是治疗,哲学咨询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通过开展哲学咨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积极进行"哲学化"思考,协助学生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指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试从科学与哲学思想的角度,探讨"整体教育"思潮的认识论基础及其所强调的基本原理,借以勾勒"整体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带来的启示与局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希望哲学的艺术理论逼迫道德教育回归方法论的改变以及价值观的讨论。审美作为一条精神解放的道路,推动哲学寻求艺术审美的可能,使审美成为哲学诠释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在希望哲学的启示之下,把希望、审美和道德三个元素牢牢地连接在一起,从伦理的希望走向艺术的想象,从艺术的想象走向道德的审美,从道德的审美走向解放的希望。道德教育借助审美的逻辑成为一种人的解放的艺术。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法运  
0引言众所周知,在人类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接受者一方由于决策和行为的需要自觉不自觉地选择着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在情报过程中,信息由信息源发出,经情报机构处理后再由各种传播渠道传递给接受者。由于社会信息数量大,且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个别的、特定的,因此在情报...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薛晓阳  
未来具有一种伦理性和教育性,包含着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这是教人善待未来、追求美好的力量和源泉。在这里,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时间成为道德的基础。希望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教育。教育就是"学习希望"或"学会希望"。可能性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此在是一种局限,教育就在于突破此在的限制,实现人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未成熟是此在的一种状态或局限,但未成熟意味着对未来的依赖性,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依赖性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可能;布洛赫的希望实现了存在主义所期待的从悲凉到诗意的转换,给予道德教育一种人性的启示——教育不仅应当有希望而且也能够有希望;超越善恶是道德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道德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教育哲学即哲学地思考教育问题,它至少有三种存在形态:一是基于哲学话语的教育哲学;二是基于哲学框架的教育哲学;三是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其中,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既是一种"溯本式沉思"、"逻辑先在式批判"与"本质直观式反思"的教育哲学,也是一种"命题式创新"的个体教育哲学。判断一种教育话语是否是教育哲学,可以从"问题、论证和结论"三个维度来鉴别。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丁道勇  
在教育哲学领域,决定教育陈述效力的主要是其中包含的论证,而不是作者使用的言证。言证有一些合理的应用方式,但是其限度也极其明显。耐心追踪作品包含的论证,决心接受优质论证的结论、拒绝低劣的论证,对于言证所提供的结论保持谨慎,这是教育哲学在面对各种争议时可能采取的一个处理方案。论证是甄别意见洪流中各种胡言乱语的一个标尺,也是对教育讨论中各种非学理因素的抵抗。在呈现了杜威哲学的核心论证以后,他在直接道德教学上的立场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国内德育学者近两年来的相关争议自然消弭于无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孟建伟  
教育不仅要强化技术层面的训练,更要切入生命层面,包括科学与人文的生命、教育者的生命和受教育者的生命。正是这三种生命的不断交流、对话和融合,构成"教育的生命"。对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教育的本性、宗旨和使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纠正教育的过度外在化和空心化倾向,使教育真正切入并融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