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0)
2023(9130)
2022(7354)
2021(7009)
2020(5501)
2019(12685)
2018(12336)
2017(22174)
2016(11841)
2015(13872)
2014(13740)
2013(13755)
2012(13691)
2011(12844)
2010(12886)
2009(12343)
2008(12336)
2007(10897)
2006(10080)
2005(9572)
作者
(35567)
(30004)
(29905)
(28696)
(19304)
(14293)
(13449)
(11579)
(11519)
(10570)
(10531)
(10030)
(9812)
(9628)
(9601)
(9275)
(8848)
(8553)
(8445)
(8094)
(7750)
(7276)
(7190)
(6869)
(6817)
(6703)
(6380)
(6227)
(6013)
(5875)
学科
(77172)
经济(77112)
管理(31610)
方法(25911)
(25379)
数学(23007)
数学方法(22817)
中国(21321)
(19051)
企业(19051)
地方(17184)
(14670)
(14048)
(13714)
贸易(13706)
(13340)
业经(12838)
地方经济(12598)
(11797)
(11459)
(11215)
金融(11215)
(10438)
银行(10431)
(10219)
环境(10091)
农业(9658)
(9481)
(9355)
(9206)
机构
大学(191201)
学院(185563)
(96075)
经济(94567)
研究(76292)
管理(64545)
中国(59976)
理学(54195)
理学院(53506)
管理学(52703)
管理学院(52360)
(41964)
科学(41262)
(40977)
(38487)
研究所(34611)
中心(33093)
经济学(32810)
财经(32431)
(29750)
经济学院(29268)
北京(27735)
(27300)
(26750)
(26585)
(25342)
师范(25160)
财经大学(24086)
科学院(23273)
业大(22208)
基金
项目(114551)
科学(91181)
基金(86823)
研究(84895)
(75824)
国家(75271)
科学基金(63291)
社会(59050)
社会科(56073)
社会科学(56060)
基金项目(43704)
(38874)
教育(37914)
自然(36839)
资助(36443)
自然科(35990)
自然科学(35980)
自然科学基金(35383)
(34244)
编号(31112)
(27697)
成果(26911)
国家社会(26885)
重点(26364)
中国(26248)
(25985)
教育部(24282)
人文(22459)
(22316)
课题(22267)
期刊
(113834)
经济(113834)
研究(66267)
中国(40325)
(30265)
学报(27925)
科学(27368)
管理(26999)
(25727)
大学(22147)
学学(20679)
经济研究(19806)
(19696)
金融(19696)
财经(18359)
农业(17966)
教育(17874)
(16193)
(15764)
技术(15740)
问题(15272)
国际(15104)
世界(14758)
业经(13113)
技术经济(11124)
(10536)
统计(10323)
经济问题(9179)
(8501)
资源(8393)
共检索到307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伊然  何曜  黎兵  
经济安全即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自主性。经济安全观即一国对于外部世界与自身经济安全之间关系的基本认知、理解及判断。加入WTO 20年来,中国经济安全观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适应期、调整期、确立期三个阶段。在2001~2010年的适应期,中国立意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其保障安全的方式更多在于改变自身,而较少涉及对外部世界的触动或要求。在2010~2020年的调整期,中国着眼于对外依存度与脆弱性过高等问题,更多表现出影响外部世界的意愿与信心,旨在解决本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与实力不相匹配的问题。2020年之后,中国特色的大国经济安全观基本形成。中国应对化解外部风险的方式,更为鲜明地呈现出以立足国内为力量源泉、积极主动的特征。这一应变方式不仅仅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而是从战略视角出发,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从根本意义上改善外部环境为指引。总体观之,新时期的经济安全观彰显出强烈的大国意识、应变意识、系统意识,其对本国及世界的深远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董志勇  沈博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经济现代化思想。本文从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百年中国共产党经济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探究,并重点就其现实基础、理论渊源、演进逻辑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理论的新探索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幼文  
建国70年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其中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并且逐步深化,不断递进。对外经济关系战略选择由四个因素决定,国际环境是外部条件,发展目标是根本方向,理论依据是指导思想,国内体制是推进条件。四个时期中四大决定因素的变化证明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内在结构和历史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立剑  代秀亮  
新中国成立以来,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不均衡发展等重要问题。本文依据多源流模型和公共产品理论构建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大概经历了制度萌芽与停滞、恢复与探索、改革与发展、完善和提高四个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政策试点与政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与综合国力提升共同构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针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面临的重要挑战,提出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等未来展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林毅夫  
全球经济陷入疲软"新常态",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即使外部环境不好,内部反周期刺激的空间很大,中国经济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增长。扩大内需仍应以投资为主,解决消费比重过低的办法在于改善一次分配,而不能过度强调二次分配。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贸易体,人民币终有一天要变成国际储备货币。但目前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会扰乱中国金融秩序,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仍然必须是创造有利环境,保持内部相对稳定,再维持20年或更长时间的快速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范剑平  
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对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的一点看法。从明年的走势来看,国际环境会好于今年,因为IMF最近发布的关于明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要比今年高出0.6个百分点,这是金融危机以来,IMF对下半年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熀松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 of 2004 was comparatively good, and 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effects had been achieved as expecte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of economic structure, wa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risks.He also expects a comparatively goo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conomy in 2005.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温涛  王煜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先后经历了重新确立、改革转型、现代制度构建和创新深化4个阶段,形成了在顶层设计缺位情况下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二元结构系统强制性演进逻辑。这种以"阶段式宏观经济目标"和"阶梯式的区域发展战略"为主要特征的改革逻辑,虽然在过去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未打破农村金融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态势的格局。因此,破解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实现农村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三农"发展同步,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以顶层设计与全面配套的方式,通过克服重点难点带动全局,用新的思路探索农村金融制度的系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亚东  
本文基于"大历史观",在梳理农地制度演进的基础上,分析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有助于党和国家判断并顺应历史潮流,制定科学有效的农地政策。研究发现,第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经历了5次农地制度变迁,分别是由"国家公有、农民经营"向"农民私有、农民经营"、向"地主所有、租赁经营"、向"农民私有、农民经营"、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向"集体所有、农民经营"转变;本文构建"国内国际环境与农地制度调整变迁"理论分析框架,解释了中国农地制度百年变迁史。第二,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表明,每次农地制度变迁都伴随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以及党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第三,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实践逻辑表明,农地制度调整是党和国家在推进农地制度变迁时,结合国内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经验总结对农地制度进行的修正。第四,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表明,党和国家在推进农地制度变迁和调整过程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中国农村实践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付鑫  李俊  张威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并成为重要成员。入世20年来,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市场准入不断放宽,贸易便利化政策层出不穷,推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向投资等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并为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对入世以来中国开放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与发达国家差距进行了分析,并在总结中国快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入世20周年为新起点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思路,包括以货物贸易高质量发展促进制造强国建设、以自主开放加协议开放相结合推动服务领域开放、以国际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等。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郝中华  
确保经济增长8%是我国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也是我国实现近期和中期发展目标所必需的。要实现8%的经济增长率,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操作要科学、灵活和适度,把近期和中长期的发展措施结合起来,切实保证实现经济发展的调控目标。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范剑平  
2011年,世界经济呈现新兴经济体复苏较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但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分化走势,国内经济出现经济增速同比下降但物价涨幅同比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国抓住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范剑平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延续减速态势,但随着稳增长政策措施逐步见效,经济呈缓中趋稳态势,积极因素增多,全年可以实现预期增长目标。预计全年GDP同比增长7.7%,CPI同比上涨2.7%。展望201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宽松,世界经济将继续温和复苏,但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的政策组合将进一步显效,落实"十八大"精神将为经济发展和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预计全年GDP增长8%左右,CPI上涨3%左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