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6)
2023(7309)
2022(6123)
2021(6046)
2020(4975)
2019(11415)
2018(11100)
2017(21165)
2016(11517)
2015(13018)
2014(12770)
2013(12698)
2012(12228)
2011(11440)
2010(11551)
2009(11037)
2008(10930)
2007(9829)
2006(9038)
2005(8435)
作者
(31571)
(26249)
(26202)
(25327)
(17195)
(12417)
(11814)
(10164)
(10158)
(9625)
(9225)
(8716)
(8694)
(8631)
(8574)
(8235)
(7778)
(7730)
(7592)
(7236)
(6846)
(6342)
(6331)
(6082)
(5990)
(5950)
(5810)
(5550)
(5266)
(5217)
学科
(49528)
经济(49468)
管理(32757)
(30531)
(24062)
企业(24062)
方法(19567)
中国(18152)
数学(17197)
数学方法(17012)
(14086)
(13604)
(13480)
贸易(13473)
(13272)
(11377)
(10492)
(9969)
(9715)
银行(9713)
业经(9686)
(9415)
(8772)
金融(8771)
农业(8723)
及其(8099)
环境(7591)
(7462)
政策(7359)
地方(7289)
机构
大学(172697)
学院(169396)
(82365)
经济(80986)
研究(65007)
管理(61835)
中国(52125)
理学(51755)
理学院(51162)
管理学(50550)
管理学院(50194)
(39520)
(37619)
科学(34183)
(32321)
财经(30664)
研究所(28895)
中心(28137)
(28114)
经济学(27098)
北京(25203)
(25151)
经济学院(24237)
(24057)
师范(23958)
(23220)
财经大学(22697)
(22250)
(19735)
师范大学(19503)
基金
项目(101982)
科学(82068)
研究(79434)
基金(76991)
(66209)
国家(65681)
科学基金(55750)
社会(53216)
社会科(50569)
社会科学(50560)
基金项目(38235)
教育(36419)
(34682)
资助(33008)
自然(32742)
自然科(31982)
自然科学(31975)
自然科学基金(31486)
编号(31056)
(31027)
成果(27800)
(25329)
中国(23443)
国家社会(23233)
重点(23146)
(22476)
课题(22432)
教育部(22365)
(21435)
人文(20908)
期刊
(94296)
经济(94296)
研究(61962)
中国(34939)
(29799)
管理(24623)
学报(22559)
科学(22416)
教育(20891)
(20690)
(20627)
金融(20627)
大学(18314)
财经(17256)
学学(16801)
经济研究(16098)
(15014)
农业(14044)
(14006)
技术(13170)
问题(13021)
业经(13008)
国际(12760)
世界(11869)
技术经济(8477)
(8230)
(7991)
论坛(7991)
图书(7973)
经济问题(7904)
共检索到274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通  郝念东  
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描述当前中美关系时引入"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把雅典与斯巴达间的战争归因于新兴大国对守成国的挑战,由此推论日益崛起的中国与居于全球领导地位的美国爆发战争是大概率事件。然而,仔细研读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双方战争的叙述,会发现将雅典与斯巴达类比中国与美国,有明显的削足适履之嫌。"修昔底德陷阱"实质上是艾利森对修昔底德的误读,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国际舆论,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陷阱——"艾利森陷阱"。其谬误在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不是雅典力量的壮大,而是雅典的过度扩张政策和实践;权力格局变化不是战争爆发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中美之间和雅典斯巴达之间也不具有相似性。伯罗奔尼撒战争对中美外交的启示在于:坚持和平崛起;妥善处理守成国面对崛起国的恐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孟亮  梁莹莹  
当前,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的矛盾日益突出,贸易往来亦摩擦不断。特别是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在美国的一意孤行下更是不断升级,所涉及领域已经由当初的只针对某一特定产业扩展到了全行业和全产业链,陷入修昔底德之争。而根据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实际,从动态视角出发分别构建中美基于合作竞争条件和对抗竞争条件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并应用博弈论思想对中美贸易争端进行分析发现,在美国先行决策前提下,如果中国承受高对抗成本能够提升其在博弈中持强硬态度的置信度,亦或美国能够确信未来因所谓战略地位削弱导致损失并非无法承受,则美国通过谈判来促使贸易争端博弈终止的动力和意愿将增强。因此,为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应结合中美双方实际,考虑主导大国全球性利益驱动、全产业链国际竞争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统治需要等一系列导致本轮中美贸易摩擦的底层原因,一方面以战促谈,以谈促和,跳出修昔底德陷阱;一方面降低美国政府对战略地位削弱所导致损失的预期;一方面加强中方对对抗成本的理性应对;一方面立足"一带一路",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进一步推动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之旭  高运胜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装备制造业成为双方竞争的焦点。本文基于贸易增加值分解、结构分解分析(SDA)以及全球价值链网络可视化方法,研判中美装备制造业是否具备进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条件。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对美出口的贸易利益被严重高估;不仅总值贸易下存在"统计幻象",而且贸易增加值视角下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也仍然"虚高";分解垂直专业化结构以及前、后向贸易增加值变动结构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与竞争力指数的提升并非技术驱动,而主要由低增值环节生产扩张推动;分析增加值贸易网络发现,中美装备制造业对彼此市场均高度依赖,未来存在较大合作的空间。综合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尚不具备全面抗衡美国的竞争力,双方表现为"竞争共存"的关系,"修昔底德陷阱"更多为美方营造"中国威胁"而炮制的舆论热点。本文从提升制造业服务化与对外开放水平,调整全球产业链布局,构建中美合作共赢产业合作关系几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方行明  张焱  丁俊菘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挑战美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有关中美之间"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引起了政界、学界的关注。我们认为,在中美之间出现所谓"修昔底德陷阱"问题的同时,中日之间也存在着"修昔底德陷阱"。此外,美国要抑制中国,仅凭自身的力量已力不从心,需要联合第三方的力量,而日本也不愿中国做大做强,因而天然地与美国形成了抗衡中国的联盟。这样,"修昔底德陷阱"理论就不能完全适用于解释当今世界中美日博弈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创立三维博弈的理论来破解当前的博弈问题。该理论揭示出不当的博弈也会导致"三方博弈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哲  
随着WTO和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进一步加深,我国企业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它们会碰到更复杂的技术、更好的发展战略、更高的经营要求,而MBO(管理层融资收购)就是其中之一。最近一段时间,这一从国外传入的新型企业重组方式成为热点,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厉以宁  
中等收入陷阱包含了三个陷阱:发展的制度陷阱,要靠改革来避免;社会危机陷阱,要靠缩小城乡与地区收入差距和社会管理创新来避免;技术陷阱,要靠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创新来解决。中国完全可以绕开或越过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刚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每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主要障碍。中国于2009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和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和世界权威机构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与判断,得出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性较小的结论。中国要想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选择走包容性发展道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叶子荣  段龙龙  
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情境下的中国式"中等收入陷阱"命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议焦点,但因国内学术界对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理解不当或主观扩容等原因,使得当前针对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研究存在重大理论缺陷。欲在"新常态"下促使我国加速跨越刘易斯转折点,释放破解内外经济双重失衡困境的改革红利,就必须首先明晰中等收入陷阱命题对中国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当前理论界对中国式"中等收入陷阱"假说的立论依据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误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季芳芳  刘学良  
近年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世界范围内落地开花,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美国等部分国家为了实现其遏制中国的目的,在国际上大肆宣传、营造"中国债务陷阱论",试图污名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破坏中国和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阻挠这些国家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我们应积极应对"中国债务陷阱论"对我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制造的挑战,把握国际话语权,以降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走出去的困难和阻力。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朱家祥  张文睿  
实证研究中,常在线性回归中加入交叉项来对调节效应建模。然而基于交叉项系数的统计显著来宣称调节效应,存在可能的误导。调节效应不能通过纯粹的统计分析来证实。如果缺乏可信的理论,以数据挖掘的方式来搜索调节效应很容易掉入虚假调节效应的陷阱。本文提出一系列预检验来避免虚假的调节效应,并建议了研究调节效应的实证策略。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裘越芳  李波  
本文通过梳理西方流动性陷阱理论,尝试从通货紧缩风险、公众对经济悲观预期风险以及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边际弹性是否持续扩大三个层面对中国经济的"流动性陷阱"进行定量识别,探索其产生根源并提出应对策略。对Divisia广义货币供给量流通速度的利率边际弹性的半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真实资金成本较低,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边际弹性逐渐扩张,中国经济存在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可能。优质投资和消费"机会"缺乏才是中国式"流动性陷阱"的产生根源,宏观调控政策应注重"机会"的创造。而从成本端刺激通货膨胀预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裘越芳  李波  
本文通过梳理西方流动性陷阱理论,尝试从通货紧缩风险、公众对经济悲观预期风险以及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边际弹性是否持续扩大三个层面对中国经济的"流动性陷阱"进行定量识别,探索其产生根源并提出应对策略。对Divisia广义货币供给量流通速度的利率边际弹性的半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真实资金成本较低,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边际弹性逐渐扩张,中国经济存在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可能。优质投资和消费"机会"缺乏才是中国式"流动性陷阱"的产生根源,宏观调控政策应注重"机会"的创造。而从成本端刺激通货膨胀预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控,难以摆脱中国式"流动性陷阱"的困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笋元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对比日、韩及拉美等国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路径、新方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17年1月9日,法国欧洲新闻网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誓就职之前发表了著名的国际政治学专家小约瑟夫·奈的文章,题名为《金德尔伯格陷阱:特朗普的中国挑战?》。该文引起了国际关系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17年1月9日,法国欧洲新闻网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誓就职之前发表了著名的国际政治学专家小约瑟夫·奈的文章,题名为《金德尔伯格陷阱:特朗普的中国挑战?》。该文引起了国际关系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