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40)
- 2023(14646)
- 2022(12443)
- 2021(11375)
- 2020(9324)
- 2019(20647)
- 2018(20269)
- 2017(38294)
- 2016(20565)
- 2015(22534)
- 2014(21406)
- 2013(20518)
- 2012(18430)
- 2011(16549)
- 2010(16379)
- 2009(15542)
- 2008(14919)
- 2007(12797)
- 2006(11299)
- 2005(9958)
- 学科
- 济(73869)
- 经济(73741)
- 管理(63863)
- 业(56565)
- 企(47482)
- 企业(47482)
- 方法(29109)
- 数学(24725)
- 数学方法(24441)
- 财(23961)
- 中国(23055)
- 农(20567)
- 业经(19228)
- 制(18772)
- 学(16836)
- 务(15376)
- 财务(15344)
- 财务管理(15316)
- 贸(15106)
- 贸易(15101)
- 地方(14708)
- 易(14643)
- 企业财务(14567)
- 农业(13487)
- 环境(13282)
- 体(12710)
- 银(12549)
- 银行(12508)
- 理论(12393)
- 技术(12194)
- 机构
- 大学(283205)
- 学院(282346)
- 济(110763)
- 管理(108681)
- 经济(108375)
- 研究(94887)
- 理学(93947)
- 理学院(92818)
- 管理学(91260)
- 管理学院(90740)
- 中国(70631)
- 京(61315)
- 科学(59898)
- 财(53668)
- 农(48752)
- 所(46852)
- 业大(44471)
- 中心(44226)
- 研究所(42761)
- 财经(42652)
- 江(41217)
- 经(38804)
- 农业(38504)
- 北京(37876)
- 范(36665)
- 师范(36199)
- 院(34963)
- 经济学(34184)
- 州(32699)
- 财经大学(31884)
- 基金
- 项目(199988)
- 科学(158744)
- 基金(147725)
- 研究(141496)
- 家(131145)
- 国家(130135)
- 科学基金(112200)
- 社会(92766)
- 社会科(87960)
- 社会科学(87943)
- 基金项目(79200)
- 省(76564)
- 自然(73971)
- 自然科(72352)
- 自然科学(72331)
- 自然科学基金(71046)
- 划(66358)
- 教育(64040)
- 资助(57556)
- 编号(56165)
- 重点(45445)
- 成果(44620)
- 部(43052)
- 创(42464)
- 发(42279)
- 制(40098)
- 创新(39768)
- 国家社会(39296)
- 科研(38640)
- 课题(37969)
共检索到407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田健 宿荣 曾穗平
信息流是信息时代测度区域城市网络格局的核心指标。为探索京津冀“城市—区域”网络格局演变规律,选用京津冀13个城市2011—2019年的百度指数数据,依托ArcGIS、Ucinet及地理探测器,计算信息流总量、网络密度、优势流、中心性、QAP相关系数,剖析长时序截面城市群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多因素交互作用对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网络趋于均衡,呈现以等级指向和中心指向为主的“弓”形分布特征,核心网络由强“轴—轴”结构向“多边形”稳固结构演进;(2)城市层级波动趋于缓和,“一核双城多支点”格局更加明晰,单核集聚现象依旧突出;(3)多要素耦合作用下人口规模不再构成影响城市网络的最重要因素,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网络均衡化的稳定加速器。未来需加强区域资源共享与协调联动,资源配置向节点/边缘城市倾斜,并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城市网络格局优化的新动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梁晨 曾坚
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6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外向功能量配置、城市流强度结构和空间联系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普遍较弱,主要原因是经济规模小且外向型产业实力不足;京津冀区域内第三产业已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城市外向功能量的主要因素,但未来工业化仍是推动该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的主要动力;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引擎的京津两市,其外向综合服务能力尚缺乏比较优势;河北省城市外向服务倾向较强,但城市能级不足,导致其带动效应较弱。
关键词:
城市流 空间联系 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嘉雯 刘海猛
创业风险投资是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创新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和计量分析模型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时空分布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创业风险投资网络在总额方面具有一定的周期波动性,其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缓慢降低,创业风险投资的三中心(北京、天津和唐山)对周边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创业风险投资在城市间的流动呈现出一定的网络性,但是发育缓慢,具有很强的向心性;创业风险投资对创业项目不同阶段的投资从偏重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嘉雯 刘海猛
创业风险投资是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创新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和计量分析模型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时空分布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创业风险投资网络在总额方面具有一定的周期波动性,其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缓慢降低,创业风险投资的三中心(北京、天津和唐山)对周边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创业风险投资在城市间的流动呈现出一定的网络性,但是发育缓慢,具有很强的向心性;创业风险投资对创业项目不同阶段的投资从偏重创业后期逐步趋向各阶段均衡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创业风险投资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作用;金融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对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和资金吸引能力较弱。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瑞 曾晨
我国行政区和经济区的空间非整合效应一直存在,近年来行政区划作为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为解决跨区域空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探究国土开发强度的时空变化、空间外溢效应和驱动机制,并将不同类型的县级行政单元之间的邻接关系嵌入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探索不同空间邻接情景下的行政空间外溢性对国土开发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行政单元的国土开发强度差异较大,国土开发强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异,空间集聚态势显著。从空间维度看,京津冀城市群国土开发强度整体呈显著上升态势,但“东南高、西北低”的整体空间格局尚未打破。人口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人均GDP对国土开发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国土开发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直接的空间外溢效应明显。2010—2019年,不同邻接关系的行政空间外溢性不同,不同类型县级行政单元邻接情景的空间外溢性有所增强。研究表明,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国土开发强度的行政空间外溢效应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空间格局 影响力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等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空间格局 影响力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等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明星 郭莎莎 陆大道
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实现“人的城镇化”,摸清流动人口的特征与格局是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就业、收支情况等流动特征,以及流动人口的“源”(来源地)、“汇”(流入地)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呈现出受教育水平偏低,户口类型以农业为主,并以跨省流动为主等特征;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收入水平以低、中收入为主,恩格尔系数高于常住人口平均水平,行业分布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安树伟 凡路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形成中心城市主要承担生产性服务功能,外围城市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的分工格局。其生产性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趋势,各城市优势产业突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联系会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未来京津冀应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特色突出、功能各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春杨 任晓红
根据收集的城市间铁路客运车次数据,构建吸附指数和依附指数,基于人口流向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联动格局与时空演进特征,并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增长及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异构效应。结果显示:随着铁路网的完善,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吸附能力在考察期内呈现更加均衡的发展趋势,但仍表现为鲜明的首位型分布特征;借助于高铁,城市联动关系得以重组,"中心—腹地"联动格局的空间分异得到明显优化;高铁建设加速了途经城市的经济扩张和规模增长,使城市群空间格局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已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空间格局重构的新动力。
关键词:
高铁 京津冀地区 城市群 空间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桂平 韩东 贾梦琴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200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的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结构不断发展完善,节点数量明显增多,核心节点由"双核并进"演化为"四核争辉",但也存在节点等级结构不合理、次核心节点和地方节点对核心节点的支撑力不足等问题。②从人口流动网络演化过程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由双核心集聚阶段发展为多中心网络化阶段,但区域差异明显。③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人口流动网络演化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人口流动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任毅 郭丰 高聪聪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14-2017年面板数据,分析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污染的时空特征,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检验雾霾污染的空间集聚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雾霾污染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年均PM_(2.5)浓度呈下降趋势,PM_(2.5)浓度呈现出"夏低冬高,春秋居中"的季节变化特征,PM_(2.5)月浓度均值呈U型分布。(2)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城市PM_(2.5)浓度高于北部城市,南部城市雾霾污染较为严重,雾霾污染范围呈缩小趋势。(3)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石家庄、邢台和衡水表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承德、张家口和秦皇岛表现出显著的低-低集聚。(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绿化水平与雾霾污染正相关,经济增长、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与雾霾污染负相关。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悦 马静 李雪燕
城市网络化是城市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创新网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并结合Ucinet、Arc GIS软件,分析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时空演化,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演化驱动机制。结果发现:①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日益提高,城市间创新联系显著加强;②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从早期单核心演变成中期以北京为核心、天津和石家庄为重要支点的“1+2”空间模式,再到中后期的“多中心、多层次”创新格局;③QAP非参数实证分析表明,地理邻近、制度邻近正向促进创新合作,而知识邻近对创新合作具有负向作用,经济邻近与认知邻近仅在早期对创新合作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汪克亮 刘悦 杨宝臣
基于SBM-Undesirable(SU)模型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生产率指数,分别从效率与生产率两个维度建立城市大气环境效率评价模型,并考察京津冀城市群大气环境效率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特征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6—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大气环境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地区差异特征显著,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大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技术效率恶化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制约因素;京津冀大气环境效率的动态演化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特征,先进城市与落后城市之间的效率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特征均对京津冀城市群大气环境效率与环境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政府环境管理能力则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宋芳秀 宫颖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金融一体化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使用多个指标和σ-趋同方法分析京津冀银行服务业规模和效率方面的差异及动态演变规律,发现京津冀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且趋同趋势不明显。采用2003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银行业地区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区位因素等都是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北京对其他城市的银行业发展有较为明显的虹吸效应,不利于京津冀地区的资源配置和金融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金融业监管 商业银行布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