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8)
- 2023(875)
- 2022(726)
- 2021(646)
- 2020(638)
- 2019(1292)
- 2018(1237)
- 2017(2454)
- 2016(1351)
- 2015(1450)
- 2014(1465)
- 2013(1386)
- 2012(1223)
- 2011(1125)
- 2010(1112)
- 2009(1124)
- 2008(1093)
- 2007(963)
- 2006(763)
- 2005(645)
- 学科
- 业(6046)
- 险(5319)
- 保险(5273)
- 济(5110)
- 经济(5103)
- 企(4183)
- 企业(4183)
- 管理(3836)
- 方法(3438)
- 数学(3231)
- 数学方法(3209)
- 各种(2442)
- 各种类型(2419)
- 种类(2419)
- 类型(2419)
- 中国(2396)
- 财(2174)
- 银(1882)
- 银行(1882)
- 务(1851)
- 财务(1851)
- 保险业(1847)
- 财务管理(1845)
- 行(1763)
- 企业财务(1759)
- 融(1563)
- 金融(1563)
- 制(1490)
- 农(1427)
- 策(1188)
- 机构
- 学院(18021)
- 大学(17885)
- 济(8319)
- 经济(8156)
- 管理(7982)
- 理学(6672)
- 理学院(6638)
- 管理学(6529)
- 管理学院(6500)
- 财(5236)
- 中国(5174)
- 研究(4238)
- 财经(4088)
- 经(3750)
- 融(3619)
- 金融(3569)
- 京(3262)
- 财经大学(3152)
- 经济学(2726)
- 经济学院(2533)
- 中心(2444)
- 江(2341)
- 金融学(2327)
- 金融学院(2279)
- 公司(2232)
- 商学(2197)
- 农(2184)
- 商学院(2184)
- 险(2160)
- 经济管理(2108)
共检索到259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赖娟 罗继美 唐凡 刘燕云
选取2011—2020年全国146个县域的平衡面板数据,视“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的开展为准自然实验,采用熵值法对农业产业规模化进行赋权测算,并选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保险+期货”对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保险+期货”试点对农业产业规模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地方财政支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保险+期货”试点地区与品种对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即在东部地区“保险+期货”试点对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影响更大,对粮食作物产业规模化的促进效应强于经济作物。对此要持续推进“保险+期货”试点范围扩大并覆盖更多农产品品种,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有“保险+期货”模式。与此同时,要在东部地区与产粮县区做好宣传与培训工作,积极推动“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开展,以提升当地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阳阳 淮建军 海凡
[目的]“保险+期货”作为我国金融支农的重要创新,对农户实现增收起着关键作用。在农产品价格风险成为农户主要风险的背景下,分析“保险+期货”对农户增收的影响路径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将“保险+期货”试点视作外部冲击,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使用全国124个县2011年—2020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增收的影响路径和效果。[结果]发现:第一,“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了2.75%。第二,“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的增收效应存在异质性,对贫困县农户更为明显。第三,“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的增收效应是逐年递增的,试点第5年增收效应达到上限。[结论]建议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优先在脱贫地区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并且积极探索建立收入保险。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方蕊 安毅 胡可为
本文利用对黑龙江省4个县(市)农户调研获得的560份样本数据,采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探讨了农户对"保险+期货"试点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曾经的参保经验对其未来参与意愿的影响,进而分析试点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传统农业保险的参保经验会对"保险+期货"试点保险的开展形成互补效应,但试点保险的出现却对传统农业保险形成替代效应,使传统农业保险面临被挤出市场的风险。同时,传统农业保险对试点保险的互补效应及试点保险对传统农业保险的替代效应在农业高收入组和参加过农业风险培训组农户群体中更为明显,这启示了未来"保险+期货"试点的推广可以以这两类群体作为主要突破口。另外,试点保险的发展可能引发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重塑,在这一进程中应注意着力发展收入保险为主的保险产品,真正为农户提供农业收入的托底保障。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伟 钟伟霞 陈小知 刘心怡 易沛
本文采用2011~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种植业保险对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种植业保险能够显著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机制分析显示:种植业保险通过激励农户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优化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和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引导和激励农户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生产模式转型,最终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西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不易发生自然灾害地区,种植业保险对农地规模化经营的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建议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进一步提升对种植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特别是提高中部地区和自然灾害高发地区的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推动其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激励更多农户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从而助力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徐雯 张锦华
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改变农业生产者的预期收益,使其调整生产决策并最终对生态环境产生外部性。本文基于200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以2018年在六个省份开展的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试点开展对农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水平,主要通过经营规模扩张、种植结构调整和要素投入调整三条渠道实现,但对不同自然风险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异质性分析表明,试点开展显著降低高自然风险地区的农业碳排放水平,但对低自然风险地区的政策效果却截然相反。据此,本文为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基于粮食安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饶晓辉 钟正生
本文运用中国实际GDP和总保费额的数据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与保险市场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同时对两者的因果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对中国而言,保险市场的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才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原因。这意味着现阶段中国保险功能的发挥受到约束条件的限制。
关键词:
保险 经济增长 受限制的VAR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县华
由于我国农业保险正处于探索阶段,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在哪里,国家如何确定农业保险的制度安排、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怎么确立等依然是重要的问题开展农业保险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运用保险的原理探索建立解决灾害救助的新方式、新方法。农业保险首先是保险,能不能真正按照保险的原理开展试点,不仅十分必要,更显得意义重大。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高健 丁静
文章基于2012年8月起新农合大病保险地级市试点特征,选择处于试点前后的2012和2014年CLDS数据,实证研究新农合大病保险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形下,新农合大病保险使家庭消费显著增加4.25%。进行剔除包含非新农合成员的家庭样本和考虑政策滞后问题的稳健性检验,以及采取反事实检验后,实证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农合大病保险仅对中低收入家庭和老龄化家庭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效果集中于东部地区。在消费分项的影响方面,新农合大病保险显著提高了非医疗消费占比,并且对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影响机制方面,发现新农合大病保险显著提高了过去一周就诊和过去一年住院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应从筹资机制、管理机制、保障范围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
关键词:
新农合 大病保险 农村居民消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秀青
农业保险是一种帮助农民管理风险的市场化手段,属于世界贸易组织(WTO)鼓励的绿箱政策,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美国有全球最大、最成熟的农业保险市场,农业保险发展历史悠久,具有完善的管理和实施体系。美国于2014年2月修订出台的《2014年农业法案》(以下简称"新法案")进一步强化了农业保险的重要地位。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完颜瑞云 锁凌燕
新技术正在融入并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已经成为当前引领保险业变革的关键因素。保险科技的应用已经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并有望继续加速。要把握技术进步带来的重要机遇,有必要就其对保险业的影响进行深入解构和研判,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检验保险科技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针对保险业的核心业务维度,即负债端、资产端和风险承担行为等三个方面,选择我国31个省区2007~201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就保险科技对保险业的作用与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为行业发展和监管提出了较为坚实的事实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保险科技对负债端、资产端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是显著且稳健的。
关键词:
保险科技 保险业发展 实证研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江生忠 刘晓丹 邵全权
农业保险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配套措施,利用我国从2018年起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实施的玉米收入保险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来评估玉米收入保险试点对我国玉米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玉米收入保险试点的实施显著增加了玉米收入和农民收入,而且这一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玉米收入保险试点的实施是通过提高玉米产量和玉米价格等途径促进各地区玉米收入和农民收入的。以上分析为我国继续扩大农业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也对更好地完善农业收入保险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翁可欣 熊涛 尚燕
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形势日趋严峻,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引致的农户收入不稳定将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辽宁省463户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层次回归法等,探讨农户的市场风险经历对其“保险+期货”投保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成本保险的投保经历与权威信任度对市场风险经历影响农户“保险+期货”投保意愿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市场风险经历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投保意愿;成本保险的投保经历未起到调节作用,而权威信任度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即市场风险经历丰富且权威信任度高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纳“保险+期货”;上述研究结果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中存在异质性,成本保险的投保经历仅在高收入农户中起到调节作用,权威信任度对高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均有正向调节作用。故此,未来试点的开展过程中需提升农户对市场风险的认知、发挥权威群体的引导作用,进而提高农户的投保意愿,推动“保险+期货”的广泛普及。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高万东 吕鹰飞
农业“保险+期货”是将农业保险制度与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功能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在风险转移方式和保险定价方法上均与传统农业保险存在较大差异。实证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农业保险存在定价难、定价不合理的问题,“保险+期货”模式中保险精算法和随机模拟法两种定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现行“保险+期货”试点的保费在一定程度上偏高,会导致农户的参保积极性和政府补贴的使用效率下降,制约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农业“保险+期货”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应适当降低保险定价,使之低于期权定价;针对农业生产者的个性化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价格统计体系;完善期货价格机制,开发多样化产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对期货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土地规模化经营能否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获取?——基于全国3类农户样本的实证分析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能否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基于全国8325个农业园区的经验证据
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促进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性投资了吗?——基于全国三十一个省(市)的面板数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县域共同富裕吗——来自长江经济带579个县域的证据
低碳转型能否促进共同富裕?——来自低碳城市试点的证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能否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以长江经济带579个县域为例
信息通信技术能否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来自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