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29)
- 2023(5906)
- 2022(4682)
- 2021(4472)
- 2020(3404)
- 2019(7658)
- 2018(7521)
- 2017(14207)
- 2016(7393)
- 2015(8114)
- 2014(7999)
- 2013(8245)
- 2012(7650)
- 2011(6970)
- 2010(7184)
- 2009(6603)
- 2008(6466)
- 2007(5913)
- 2006(5373)
- 2005(4722)
- 学科
- 农(47925)
- 济(33941)
- 经济(33915)
- 业(33135)
- 农业(32063)
- 业经(14852)
- 管理(13342)
- 农业经济(12279)
- 中国(10584)
- 村(9350)
- 农村(9332)
- 发(9296)
- 地方(8972)
- 服务(8633)
- 方法(8603)
- 制(8421)
- 工作(8413)
- 企(8326)
- 企业(8326)
- 发展(8222)
- 展(8219)
- 数学(7989)
- 数学方法(7929)
- 建设(7317)
- 土地(7158)
- 收入(6685)
- 劳(6626)
- 劳动(6626)
- 贸(6513)
- 贸易(6510)
- 机构
- 学院(107881)
- 大学(101847)
- 济(47848)
- 经济(46829)
- 管理(43563)
- 农(41356)
- 理学(37797)
- 理学院(37511)
- 研究(37065)
- 管理学(37032)
- 管理学院(36848)
- 农业(30822)
- 中国(30497)
- 业大(23560)
- 科学(22087)
- 京(20615)
- 中心(19065)
- 农业大学(18739)
- 所(18175)
- 财(17785)
- 江(16987)
- 研究所(16308)
- 经济管理(15310)
- 业(14578)
- 发(14266)
- 省(14079)
- 范(14059)
- 师范(13986)
- 财经(13621)
- 州(13353)
- 基金
- 项目(74192)
- 研究(59983)
- 科学(58689)
- 基金(52479)
- 家(44933)
- 国家(44382)
- 社会(39395)
- 科学基金(37831)
- 社会科(36798)
- 社会科学(36789)
- 省(31054)
- 基金项目(28162)
- 编号(26866)
- 农(26170)
- 划(23967)
- 教育(23725)
- 成果(21423)
- 自然(20754)
- 自然科(20207)
- 自然科学(20203)
- 自然科学基金(19845)
- 资助(18965)
- 发(18741)
- 国家社会(16602)
- 课题(16388)
- 部(16250)
- 创(16161)
- 制(16078)
- 发展(15954)
- 业(15930)
共检索到168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费广胜 迟爱敏
发达的科技服务体系是以科技服务供求均衡为基础。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非均衡性进行思考与把握,才能探索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供求均衡的内在机制。"上下结合"的科技服务模式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公共产品 农村 科技服务 供求均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叶莉 周砚青 张晓云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农村科技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本文基于经济学的供求视角透视了当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系统运转不畅的原因,从改善供给、增加需求角度寻求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供求均衡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农村科技服务 供给 需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何广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改清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主要表现为金融供给难以满足金融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与农村金融供给的单一性的矛盾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性,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是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农村金融市场 金融供给与需求 均衡
[期刊] 改革
[作者]
何琳 廖东声
对广东241户农户借贷调查发现,多数农户从无借贷经历、贷款金额较小且多用于生活用途、借贷对象以农信社为主、信贷信息不对称影响农户申请贷款、申贷环节影响农户贷款决策,表现出农村金融供求不均衡特征。运用风险报酬模型,模拟农村金属市场供求发展路径,发现满足农户融资需求的金融创新是农村金融供求均衡的必然逻辑。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锋
供给和需求作为市场交易产生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本文分析认为,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在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制约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的实现还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制约。
关键词:
均衡 农村金融 供给 需求 约束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燕凌
公共生产不足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状况的不同认识,本文试图从理论上阐述农村公共生产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以农民消费结构分析为基础评价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C—L模型。本文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对我国近10年农民消费结构做了一个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结论,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公共产品 实证分析 政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玉丽 张永久
无论区域教育改革如何推进,教育公平始终是理论和实践聚焦的热点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使得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关系问题被广为关注。本刊刊发一组从区域教育改革的校际均衡、体制均衡、学校文化、校本课程等不同角度探讨教育公平如何在区域内实现的文章,以期能够引发读者对如何理解均衡发展的实质、如何通过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等问题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施威 杨琼 耿华萍
近代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总体上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其实质是资源供给和配置机制失衡。义务教育非均衡供给制度具有内在的逻辑和动能、深厚的历史传统以及稳固的社会根基:一是非均衡发展机制优势符合后发国家的战略意图;二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累积和固化的法理传统、制度惯性与教育文化;三是国家意志、行政体制和非制度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主体利益博弈需求。循此逻辑,历次教育体制变革都在事实上延续了非均衡供给机制,尽管中央政府于2006年进行了反向改革,但"新机制"及其后续改革并未消除"城乡分立"的制度惯性。
关键词:
义务教育 非均衡供给 制度逻辑 城乡分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磊 张峭
本文基于农户、企业和政府三大层面,阐述了中国科技农民培训需求的内容、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了政府、企业和非盈利性组织在农民科技培训供给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以及所提供的农民科技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中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理论框架,探讨其供求均衡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农民科技培训 培训体系框架 供求均衡路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顽强 张婷
科技社团作为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基于间断均衡理论,使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关系演变逻辑进行梳理,将其关系变迁历程划分为探索均衡期、强势间断期、弱势间断期、探索均衡期、发展均衡期、完善均衡期6个时期。研究表明,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间关系在政策变迁历程中展现出非线性、较高不确定性且伴有偶然性突变的特征;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关系的变迁先后经历了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全能主义”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监管与整顿、培育与监管、赋权与增能6个阶段的深刻调整;中央政府决策的注意力分配、焦点事件冲击、科技社团的策略性行动这3个要素以不同的作用机制改变科技社团的政策场域,进而影响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之间关系的变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邱国栋 林长崟
围绕"公共科技服务网络治理模式"的核心问题,本文引入多重制度逻辑及竞争性互动的视角,通过对北京平台、上海平台、江苏平台和浙江平台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公共科技服务的网络治理模式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不同主体对公共科技服务的价值目标及实现价值目标的实践认识存在显著差异,认识差异源于公益逻辑、市场逻辑和职业逻辑。多重制度逻辑之间的竞争性互动体现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核心目标、管辖权重叠、治理机制协同3个方面,本文识别了地方政府强制融合、模块分化、中介耦合和组织锚定4种应对方式,应对方式选择源于政府偏好和资源身份两个情境因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雪凌
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行业逐渐开展自主化的制度改革,将政策示范与经济激励有机融合,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式。不过,不少公立医院的医疗组织效率并未得到明显提升,也未实现进一步的稳定发展和规模扩大,对于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变迁如何影响医疗服务组织的具体行为和绩效这一问题的解释仍不充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楠 赵倪可 高明
本文初步构建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机制框架,重点阐述供给端的财政制度改革脉络,并采用549万个服务设施点位大数据信息,测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三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地理空间分布、均等化程度和边际受益归宿。结果显示:第一,新时代以来,县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实现翻倍增长;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在空间上呈现高集聚特征,但整体上区域差距呈缩小态势,非均衡现象在逐步改善;第三,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事实上践行了财政保障机制设计理念,“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落后和地理区位处于劣势的地区受益更大,基础教育供给表现出更加偏向欠发达地区的包容性。本研究对于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搭建共建共享机制以及推进财政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