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69)
2023(12836)
2022(11179)
2021(10299)
2020(8424)
2019(19548)
2018(19571)
2017(37862)
2016(20808)
2015(23346)
2014(23482)
2013(23239)
2012(21156)
2011(19111)
2010(19003)
2009(17332)
2008(16737)
2007(14548)
2006(12866)
2005(11367)
作者
(59531)
(49322)
(49007)
(46758)
(31477)
(23630)
(22224)
(19271)
(18861)
(17600)
(16948)
(16628)
(15646)
(15483)
(15201)
(15128)
(14719)
(14639)
(14138)
(13956)
(12167)
(12072)
(11749)
(11236)
(11004)
(10959)
(10909)
(10832)
(9844)
(9652)
学科
(81559)
经济(81435)
管理(66690)
(57603)
(49141)
企业(49141)
方法(35765)
数学(30708)
数学方法(30377)
中国(23149)
(22662)
(20550)
(18685)
业经(18624)
(18376)
环境(17796)
地方(17169)
(14195)
(14153)
财务(14128)
财务管理(14100)
理论(13774)
(13773)
农业(13456)
企业财务(13371)
(13173)
贸易(13167)
(12867)
(12754)
技术(12657)
机构
大学(296438)
学院(293412)
管理(118940)
(115193)
经济(112453)
理学(103208)
理学院(102042)
管理学(100436)
管理学院(99897)
研究(97033)
中国(70606)
(63387)
科学(60019)
(54680)
(47549)
(43585)
财经(43576)
中心(43428)
业大(43279)
研究所(43194)
(42276)
北京(39824)
(39530)
(38719)
师范(38396)
(35786)
经济学(34331)
(34250)
农业(33901)
财经大学(32455)
基金
项目(204760)
科学(161693)
研究(150804)
基金(149343)
(129199)
国家(128169)
科学基金(111011)
社会(95353)
社会科(90326)
社会科学(90304)
基金项目(80373)
(79428)
自然(72268)
自然科(70514)
自然科学(70502)
自然科学基金(69198)
教育(68276)
(66923)
编号(61374)
资助(60176)
成果(49668)
重点(45286)
(45041)
(43058)
(42454)
课题(41978)
(40601)
创新(39678)
国家社会(38921)
教育部(38853)
期刊
(126217)
经济(126217)
研究(88121)
中国(54536)
学报(44784)
管理(43436)
科学(42108)
(41582)
(39460)
大学(34286)
学学(32208)
教育(31856)
农业(27256)
技术(24582)
(23431)
金融(23431)
财经(20963)
业经(20141)
经济研究(18963)
问题(17941)
(17757)
图书(15190)
理论(15011)
科技(14565)
现代(13923)
实践(13854)
(13854)
技术经济(13502)
(13174)
(13050)
共检索到423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增福  郑友环  
低碳城市正在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亮点。首先分析了低碳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在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意义;其次,构建了低碳城市的实现机制,从城市规划、城市投资生产到城市生活消费等方面分阶段设计其实现路径,形成政府主导、投资主体配合、市民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低碳排放目标的相互协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营营   许钊   彭硕毅  
借助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一外生政策冲击,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大数据发展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有利于促进城市低碳转型,该结论经两阶段双重差分估计、非随机选择、安慰剂等一系列检验后依旧稳健。从动态效应看,大数据的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且随时间变化呈增强趋势。异质性分析显示,大数据发展对东部地区城市和知识禀赋较强城市低碳转型的赋能效果更好。路径分析表明,大数据发展能够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两条渠道驱动城市低碳转型,前者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扩散效果的提高,后者则体现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数据法治建设和国内大市场优势均会增强大数据发展的碳减排效果。研究结果为加速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助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鹏  孟凡生  
工业规模的高速度发展过程,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使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遭受到威胁。本文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中的加权法研究区域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模型,从空间结构与功能结构两个维度建立基于低碳化要求的区域能源供给配置系统。建立区域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的实现机制,有利于改变传统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为主要元素的能源供给结构,逐渐扩大能源供给结构中清洁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纲  李冰  
通过论证和整理,找到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减少城市交通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和措施。减少城市交通温室气体排放最理想的办法是降低交通负荷,其次是用低碳出行方式代替小轿车出行,再次是使用低排放的汽车,其中关键是促使人们采用绿色出行。实践中应该多措施并举。列举了一些利用已有技术就可以实现的措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欢芳  胡振华  
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走向"低碳化",这将从根本上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对于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低碳产业集群强调集群企业是一个集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于一体的复合系统,其发展既受到构建绿色竞争力、提升企业长远发展绩效等内源性动力的拉动,也受到国际贸易碳壁垒、政府政策刺激和公众低碳消费意识增强等外在压力的驱使。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核心灵魂、集群生态化是关键途径、体制创新则是重要保障。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慈福义  
本文从系统学、区域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视角,探讨了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机制,并以济南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系统论,城市低碳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城市低碳发展相对独立运作产生的低碳竞争力和城市与外部区域之间低碳发展相互作用形成的城市低碳竞争力。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供给的城市差异、集聚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转移成本、城市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低碳需求的城市差异、城市低碳经济结构、城市低碳文化和城市低碳公平是城市低碳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以上任何形成因素的创新均影响城市低碳竞争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晓   张鑫奥   王育宝  
数字技术创新的强劲“东风”助力中国“双碳”目标实现是兼顾环境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基于2006—2021年中国内地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297万件数字技术授权专利衡量中国地级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从城市碳强度视角考察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国家智慧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城市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有助于增强数字技术创新的减碳作用;(2)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通过城市间“虹吸效应”和“示范效应”产生空间协同降碳作用,整体上通过空间溢出对周边经济水平相近城市群产生碳强度削弱效应;(3)数字技术创新降碳程度因城市地理区位不同、能源禀赋差异存在异质性,不同类型数字核心产业创新及不同研究类型数字创新均能显著降低碳强度。因此,应把握数字技术创新机遇,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做好城市科技创新以支持碳达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迪  周丰年  王雪芹  
低碳试点是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不仅有利于低碳试点地区更好地推进低碳工作,而且对于低碳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低碳试点政策能否实现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第二批低碳试点政策为例,基于2012—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有效降低样本自选择及政策内生性等问题导致的处理效应偏差。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机制识别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主要是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实现碳强度的下降,且产业升级的效果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但通过城市绿地碳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尚未实现。基于此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应进一步推广低碳试点政策,积极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提升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冉景亮  龙承春  
全球变暖迫切需要发展低碳产业,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得发展低碳的新兴产业尤为重要。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路径包括三个方面:市场自发、政府培育以及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共同作用。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产业"核"生长规律,政府选择扶持时机、扶持的程度等,促进新兴低碳产业集聚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苗阳  邢文杰  鲍健强  
近年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给我国城市带来了较高的碳排放与环境污染,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化实现的重要性。文章基于对我国重点区域能源结构发展现状统计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总结出城市能源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意义;并在AHP模型与相关指标构建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我国低碳试点城市的布局,构建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低碳试点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化实现路径做了简单的梳理,以供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与探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丹丹  
从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内涵入手,对国内外典型低碳城市建设案例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得出其共性与特色,从而探析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在低碳城市发展指导原则即系统优化原则、政策保障与引导原则、三方合作治理原则下,对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分别从政府、市场和公众的角度分析,指出政府要制定政策规范并结合新交通手段主导低碳经济,市场要以产业拉动和技术创新为支撑构建低碳社会,公众要养成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保障共建低碳生活。最后,从关键低碳要素识别、指标量化、意识形成三阶段探求低碳城市建设路径并指出城市规划除了利用行政手段外,还必须利用法律手段,在某些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同时兼顾区域和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玉雨  葛察忠  于法稳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和资源再生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绿色低碳型、生态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刻画资源消耗、农业产出、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东部农业“碳达峰”节点出现较早,东北、西部相对较晚;2018年农业碳排放居前三的省份为湖南、黑龙江、河南,居后三的为北京、天津、上海;(2)资源消耗和农业产出之间呈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但影响力微弱;农业产出和农业碳排放之间“高产出高排放”的情形长期面临农业绿色化的严峻考验;农业碳排放与资源消耗之间呈现“低排放低投入”的资源再生化现象,影响力短期微弱长期较强;(3)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资源再生化的关键在于探索降低农业碳排放的多重路径.因此,应强化农业集约化生产,充分发展资源再生化模式,探索形成农业绿色化格局新路径,以此来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玉雨  葛察忠  于法稳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和资源再生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绿色低碳型、生态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刻画资源消耗、农业产出、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东部农业“碳达峰”节点出现较早,东北、西部相对较晚;2018年农业碳排放居前三的省份为湖南、黑龙江、河南,居后三的为北京、天津、上海;(2)资源消耗和农业产出之间呈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但影响力微弱;农业产出和农业碳排放之间“高产出高排放”的情形长期面临农业绿色化的严峻考验;农业碳排放与资源消耗之间呈现“低排放低投入”的资源再生化现象,影响力短期微弱长期较强;(3)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资源再生化的关键在于探索降低农业碳排放的多重路径.因此,应强化农业集约化生产,充分发展资源再生化模式,探索形成农业绿色化格局新路径,以此来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涛  于晨霞  潘辉  
基于3E1S系统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路径,以期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及消耗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以及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对低碳城市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涛  于晨霞  潘辉  
基于3E1S系统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路径,以期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及消耗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以及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对低碳城市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