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3)
- 2023(837)
- 2022(687)
- 2021(697)
- 2020(571)
- 2019(1371)
- 2018(1350)
- 2017(2453)
- 2016(1184)
- 2015(1221)
- 2014(1286)
- 2013(1175)
- 2012(1063)
- 2011(1046)
- 2010(1019)
- 2009(937)
- 2008(823)
- 2007(745)
- 2006(745)
- 2005(686)
- 学科
- 济(5578)
- 经济(5574)
- 管理(3169)
- 环境(2177)
- 业(1765)
- 中国(1709)
- 关系(1617)
- 方法(1575)
- 企(1504)
- 企业(1504)
- 地方(1357)
- 数学(1247)
- 数学方法(1228)
- 划(1184)
- 农(1180)
- 经济关系(1154)
- 学(1126)
- 和(1091)
- 对外(983)
- 理论(969)
- 贸(965)
- 贸易(965)
- 易(937)
- 外经(930)
- 对外经济(925)
- 规划(910)
- 业经(886)
- 环境规划(877)
- 地方经济(848)
- 财(846)
- 机构
- 大学(16157)
- 学院(15826)
- 济(7007)
- 经济(6880)
- 研究(6342)
- 管理(5605)
- 理学(4722)
- 理学院(4657)
- 中国(4611)
- 管理学(4579)
- 管理学院(4547)
- 科学(3766)
- 京(3638)
- 所(3071)
- 财(2973)
- 研究所(2808)
- 中心(2740)
- 院(2388)
- 江(2384)
- 范(2376)
- 北京(2362)
- 师范(2362)
- 财经(2351)
- 农(2321)
- 经济学(2190)
- 经(2175)
- 经济学院(1970)
- 师范大学(1960)
- 业大(1955)
- 科学院(1875)
共检索到25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军林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在这一论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是"学科评价体系"的前置定语,实际上,这为讨论及分析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反映学科进展的一流评价体系,同时又必须在这一体系中嵌入"中国特色"。这样的任
[期刊] 改革
[作者]
沈固朝
不少学者已就学术评价中的问题,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可一旦涉及产生问题的根源,或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没有将高引用与高水平区分开来,没有将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区分开来,没有将来源刊的收选标准与科研评价标准区分开来,没有将使用工具中的问题与使用工具的环境——评价体制中的问题区分开来,也没有将主要是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异宾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充分体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能。让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异宾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充分体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能。让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
[期刊] 改革
[作者]
莫纪宏
守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党的十二大、十五大、十七大报告中均有关于守法的相关论述,在这些论述中,"守法"问题是与加强"公民法制教育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民守法"的概念,并将"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相并列,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最重要的四项保障措施之一。"全民守法"将守法主体扩展到"全民"意义上,"守法"的前提不再只是与普法工作联系在一起,而且包含了法治文化的培养等内容。因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其军 陈延良 毛宏芳
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次《意见》发布,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精神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发展要求,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贯彻落实《意见》,本刊将刊发系列笔谈,以期交流经验、深入讨论、凝聚共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牛欣欣 张晨宇 王菁 刘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于2017年11月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中国特色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端研讨会"。来自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中国高教研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川生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做学问、为群众拿笔杆。整合育人力量,使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推动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进入并稳定在世界一流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做出全面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规律的新思想、新认识,在我国哲学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振磊
促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重点打造学科交叉类创新平台。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命题。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释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为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中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杜玉波 赵长禄 李和章 程基伟 王义遒 胡显章 谢维和 马陆亭 刘宝存 孙华 李健 程钢 杨光明 侯定凯 庞海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于2017年12月26日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座谈会。来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专家学者、管理者、师生代表,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共80余人参加了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叶继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林蕙青 管培俊 李家俊 王希勤 张来斌 张大良 孙维杰 李楠 李志民 马陆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部署。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8月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开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座谈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座谈会主题深入探讨全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新思想、新论断,本刊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精选发言人的观点摘编,以期为教育领域深入学习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参考,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姜大源 董刚 胡正明 王振洪 石伟平
2018年1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将是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又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立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实践和现实诉求,研究探讨关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是凸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对于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丰富高职教育内涵、强化高职教育特色和重塑高职教育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与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笔谈,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为主题,特邀高职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撰文阐发己见,供读者参阅。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清华 孙耀斌 许仪
要以国际学术标准推动国内学术发展,但不应是唯一标准,更不能简单地复制西方的逻辑和模式。建立中国特色评价体系,促进中国大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与国家民族的振兴同向同行。从机制上引导中国大学找准办学定位,积极探索特色发展道路,在各自领域、类型中追求卓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