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48)
2023(13102)
2022(10893)
2021(10055)
2020(8368)
2019(18967)
2018(18415)
2017(34548)
2016(18823)
2015(20610)
2014(19985)
2013(19639)
2012(17912)
2011(16502)
2010(16189)
2009(15165)
2008(15075)
2007(13020)
2006(11584)
2005(10649)
作者
(54219)
(45951)
(45462)
(43158)
(28850)
(21934)
(20252)
(17783)
(17408)
(15911)
(15857)
(14952)
(14716)
(14614)
(14548)
(14120)
(13565)
(13466)
(13127)
(12994)
(11433)
(11261)
(10972)
(10286)
(10241)
(10232)
(10109)
(9756)
(9141)
(9002)
学科
(76424)
经济(76309)
管理(56277)
(52072)
(41874)
企业(41874)
方法(32740)
数学(29478)
数学方法(29299)
中国(23840)
(23186)
(21513)
(21032)
业经(17246)
(17229)
贸易(17221)
(16902)
(15058)
(14189)
银行(14147)
(14082)
农业(13764)
(13580)
(13523)
金融(13521)
(12727)
财务(12708)
财务管理(12680)
体制(12643)
环境(12430)
机构
大学(270223)
学院(266140)
(121842)
经济(119942)
管理(99178)
研究(98547)
理学(86229)
理学院(85221)
管理学(84061)
管理学院(83565)
中国(75839)
科学(57917)
(57510)
(56657)
(51784)
(50141)
研究所(45658)
财经(45327)
中心(43301)
业大(41979)
(41676)
农业(40962)
经济学(39944)
(37754)
经济学院(36067)
北京(35828)
(34877)
财经大学(34127)
(31730)
师范(31287)
基金
项目(182445)
科学(144904)
基金(137875)
研究(127864)
(123728)
国家(122788)
科学基金(103989)
社会(87143)
社会科(82891)
社会科学(82876)
基金项目(72245)
(66960)
自然(66741)
自然科(65303)
自然科学(65280)
自然科学基金(64246)
(58264)
教育(58247)
资助(55520)
编号(46638)
(42538)
重点(41930)
国家社会(38857)
(38842)
(38607)
(38178)
成果(37687)
教育部(36665)
创新(36636)
科研(35185)
期刊
(128295)
经济(128295)
研究(83073)
中国(55626)
学报(48086)
(46941)
(44606)
科学(42891)
管理(37381)
大学(36381)
学学(34687)
农业(31421)
(26643)
金融(26643)
教育(23905)
财经(23829)
经济研究(23090)
(20640)
技术(19390)
业经(18742)
(17824)
问题(17333)
(16316)
世界(14770)
国际(14534)
(13532)
技术经济(12603)
业大(12338)
科技(12317)
理论(11496)
共检索到399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金海   彭悦  
基于2009—2020年玉米主产省市域层面数据,采用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价补分离”改革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价补分离政策显著减少了玉米播种面积,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并降低了玉米总产量;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时效性,这一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减弱;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竞争作物种植比例来减少玉米播种面积,同时促进了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玉米单产;玉米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大于玉米单产的正向效应,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减少玉米播种面积,最终使玉米总产量降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丁永潮   吕开宇  
[目的]评估“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探究其省际差异与作用机制,对完善“价补分离”政策、促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个玉米主产省(区)2008—2021年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采用合成控制法,从东北三省一区整体和分省两个层面对“价补分离”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整体上看,“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积极促进作用,尽管第一年影响并不显著,但在随后5年中,政策的促进作用显著。(2)分省看,“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对内蒙古和吉林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长期显著,而对黑龙江和辽宁的促进作用呈现波动。(3)影响机制看,“价补分离”政策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效应、财富效应和成本效应发挥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结论]“价补分离”政策能够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但存在省际异质性。未来,政府应稳步推进粮食领域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还应提高机械化水平以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来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丁永潮   吕开宇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作为三大主粮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先行探索,分析其政策效果,有助于为今后粮食支持政策的完善积累经验,更为今后粮食政策改革找准方向。本文基于政策目标,梳理政策效果发现: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短期上基本实现了缩减玉米种植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障农民收入和提升玉米竞争力的既定政策目标,但长期上,实现部分目标面临新的挑战,出现了玉米供给不足和市场机制作用逐渐减弱的新困境。未来,不仅要立足国内、统筹国际,保障玉米供给,还应持续深化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以提高玉米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提升国内玉米竞争力与供给水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隋丽莉  郭庆海  
本文分析了"价补分离"政策对农户玉米种植面积调整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种植区域是影响农户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的最主要因素;(2)作为代表"价补分离"政策因素的每公斤玉米的补贴价格是影响农户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3)玉米市场价格也是影响农户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袁本文提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董恺   穆月英   刘凯  
2016年我国玉米支持政策由原来的临时收储政策向生产者补贴政策转变,与临储政策相比,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效果如何,有必要基于现有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本文从玉米生产者角度出发,以经济学厂商理论为基础,采用DID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者的具体影响效果与省份、时间动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者补贴在政策实施地区对玉米生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保障了地区玉米生产稳定;第二,从时间“动态效应”角度来看,随着时间推移,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逐步增大。第三,不同省份之间生产者补贴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在玉米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对比临储政策,生产者补贴无法补足生产者因价格下降产生的损失,对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效应较低。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继续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需要相关配套政策与生产者补贴政策配合并弥补补贴政策带来的劣势以及关注生产者补贴政策影响随时间推移出现的变化等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蔡海龙  马英辉  关佳晨  
2016年国家取消东北地区的玉米临储政策,转而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以此缓解玉米产业面临的困局。价补分离后,2016年东北玉米产量总体下降,基本符合政策调整预期;玉米价格回归市场,降幅达30%,但规模化经营主体收入受影响较大,且农户售粮进度偏慢;农户政策预期发生转变,有利于种植结构调整;产业上下游关系趋于协调,但加工企业"以销定产"开工率仍然偏低。同时,由于农户售粮进度偏慢,生产资金难以快速回笼,加之2017年玉米补贴政策尚不明确,2017年农户春播备耕进度明显滞后。未来,如何去库存以及引导农户进行市场化决策、消除种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成为重要议题。为此,应坚持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注重政策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加强信息监测预警,提高政府对玉米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蔡海龙  马英辉  关佳晨  
2016年国家取消东北地区的玉米临储政策,转而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以此缓解玉米产业面临的困局。价补分离后,2016年东北玉米产量总体下降,基本符合政策调整预期;玉米价格回归市场,降幅达30%,但规模化经营主体收入受影响较大,且农户售粮进度偏慢;农户政策预期发生转变,有利于种植结构调整;产业上下游关系趋于协调,但加工企业"以销定产"开工率仍然偏低。同时,由于农户售粮进度偏慢,生产资金难以快速回笼,加之2017年玉米补贴政策尚不明确,2017年农户春播备耕进度明显滞后。未来,如何去库存以及引导农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谌琴  徐鹏  刘晓雪  
"价补分离"政策不仅影响着玉米现货价格形成机制,还对玉米期货市场流动性水平和期货定价效率带来重要影响。通过相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G-S模型和小波相干分析,对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价补分离政策"前后玉米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定价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价补分离"政策后玉米期货定价效率显著提升;尽管玉米期货定价效率有了明显提升,但稳健程度和定价有效性有待优化。得出三个启示:继续推进玉米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大玉米产业链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大力提升期货市场流动性水平;多策并举增进期现货市场的融合程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亦涛  任天志  刘宏斌  雷秋良  翟丽梅  王洪媛  刘申  尹昌斌  张继宗  
【目的】阐明夏播玉米大豆间作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吸氮量、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明确间作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率,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北省徐水县代表性农田设置玉米单作(T1)、大豆单作(T2)、玉米与大豆间作根部不分隔(T3)、玉米与大豆间作根部分隔(T4)4个处理,并对关键生育时期的作物生长、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进行实时观测。【结果】相对作物单作种植模式,间作产量优势明显,玉米大豆间作种植的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间作模式总吸氮量(256.1 kg·hm-2)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种植(159.7 ...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适  崔梦醒  
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正式取消,国家将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并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本文以总结玉米改革成效为出发点,分析了新机制产生的背景,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农民利益受损及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等。本文提出玉米改革虽历经阵痛,但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效,具体体现为思想基本达成共识、价格机制得以理顺、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以及农民基本利益得到保障。在粮食流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要坚定保持战略定力与历史耐心,继续深化玉米改革,通过调整结构激活产业链条,要对农民加强指导与培训,拓宽其增收渠道,并把科技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明宏  单成钢  王璞  
为进一步优化北京地区的春玉米生产,通过设计不同的播期,研究了不同温光生态条件与玉米物质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播期从4月底推迟至5月底时:春玉米平均增产17.6%,穗粒数增加了15.4%,而千粒重增加4.3%;玉米灌浆中期(吐丝后16—45 d)和后期(吐丝后46 d—成熟)的光温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日均光辐射强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6%和10%),日均温明显下降(1.7和4.3℃),日均温差则明显增加(4.3和3.1℃)。相关分析表明,灌浆中后期日辐射量以及日温差的增大是推迟播期后春玉米增产的主要气候因素。灌浆中后期日均温的降低和日温差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春玉米的绿叶持续...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顾莉丽  郭庆海  
2008年末出台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个主要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多重负面影响。玉米临储政策必然走向终结,代之而行的是"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收储政策改革。新的玉米收储政策虽为初始状态,但也开始释放某些效应,包括农民收入的显著下降、市场结构的不适应、改革方案的粗放以及为下游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等。国家应加快完善改革方案并不断创新农民增收思路,优化玉米收购市场结构,建立协调发展的玉米产业链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顾莉丽  郭庆海  
2008年末出台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个主要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多重负面影响。玉米临储政策必然走向终结,代之而行的是"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收储政策改革。新的玉米收储政策虽为初始状态,但也开始释放某些效应,包括农民收入的显著下降、市场结构的不适应、改革方案的粗放以及为下游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等。国家应加快完善改革方案并不断创新农民增收思路,优化玉米收购市场结构,建立协调发展的玉米产业链条。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峰   李光泗   王金秋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激发市场机制作用、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1-2020年玉米主产区247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扭曲和市场风险双重视角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向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呈现波动变化;(2)收储制度改革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改革对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呈现较为明显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该地区第一、第四和第五积温带区域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吉林和辽宁两省影响并不明显;(3)收储制度改革通过缓解市场扭曲和加剧市场风险两条路径影响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市场扭曲的缓解有助于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而市场风险的加剧则减缓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政府应该关注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生产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同时配套抗风险、防波动稳定机制,以确保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国祥  
玉米出售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者收益。中国玉米价格如果完全由市场决定,农民销售玉米价格极有可能与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一致,中国玉米生产者亩均收益将明显下降。在假定中国玉米生产成本费用不变的情况下,2004-2014年虚拟计算结果表明,若按美国玉米生产者出售均价计算,虽然在不考虑家庭用工费用和承包地自种的机会成本情况下,中国玉米生产者仍然能够盈利,但若考虑全部生产要素成本费用,中国玉米生产者将会严重亏损。中国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冲击,既要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又要完善玉米边境保护措施,更要掌控国产玉米生产者市场价格形成的话语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