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28)
- 2023(9841)
- 2022(7953)
- 2021(7437)
- 2020(5656)
- 2019(12972)
- 2018(12857)
- 2017(21745)
- 2016(13130)
- 2015(14886)
- 2014(15104)
- 2013(13849)
- 2012(13301)
- 2011(12424)
- 2010(12823)
- 2009(11310)
- 2008(11001)
- 2007(10219)
- 2006(9362)
- 2005(8801)
- 学科
- 济(54026)
- 经济(53990)
- 管理(26486)
- 中国(24174)
- 业(22838)
- 地方(22663)
- 教育(21358)
- 农(16947)
- 企(15275)
- 企业(15275)
- 业经(13751)
- 方法(13618)
- 发(13334)
- 地方经济(13316)
- 农业(12342)
- 学(11521)
- 数学(11280)
- 数学方法(11143)
- 理论(10978)
- 发展(10491)
- 展(10363)
- 融(9426)
- 金融(9425)
- 环境(9284)
- 技术(8910)
- 银(8857)
- 银行(8844)
- 行(8720)
- 教学(8526)
- 和(8118)
- 机构
- 大学(177541)
- 学院(173657)
- 研究(69332)
- 济(64211)
- 经济(62478)
- 管理(54969)
- 中国(46678)
- 理学(45472)
- 理学院(44719)
- 管理学(43699)
- 管理学院(43346)
- 科学(41683)
- 京(40954)
- 范(37683)
- 师范(37452)
- 所(35143)
- 教育(34244)
- 研究所(31771)
- 师范大学(30222)
- 江(30197)
- 中心(29993)
- 财(29245)
- 北京(27365)
- 农(26992)
- 院(25249)
- 州(24683)
- 技术(23160)
- 业大(22699)
- 财经(21573)
- 农业(20539)
- 基金
- 项目(109320)
- 研究(91012)
- 科学(86960)
- 基金(71737)
- 家(60993)
- 国家(60279)
- 社会(54410)
- 社会科(51339)
- 社会科学(51330)
- 科学基金(50500)
- 教育(48791)
- 省(46780)
- 编号(40550)
- 划(40209)
- 基金项目(37051)
- 成果(36481)
- 课题(32631)
- 发(31769)
- 自然(28227)
- 资助(27887)
- 年(27637)
- 自然科(27508)
- 自然科学(27503)
- 自然科学基金(26957)
- 重点(26717)
- 发展(26276)
- 展(25782)
- 规划(24677)
- 部(24522)
- 项目编号(23753)
共检索到297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浚锋
国家战略重心已转向以区域高校集群发展,发挥“极点”作用,“以点带面”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提供强力后劲。结合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知识溢出效应的理论框架,构建一个考虑空间集聚或离散信息的计量模型,通过收集2015—2022年中西部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82所高校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区域高校集群发展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集聚—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西部高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空间集聚具有“点式效应”,所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显著提高了学术活力、科研创新水平,其“示范效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表征出来,并能够通过空间效应β收敛机制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展望未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战略重心转向“软治理”机制,优化教学、科研、财务管理等制度环境,解放教学、科研人员“手脚”,以此留住人才,并在区域高校集群发展的空间格局演进中,充分发挥“极点”作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管培俊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以来,中西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还面临诸多挑战。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必须政府主导、深化改革,政府、社会、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参与、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杨盼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是推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从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逻辑理路而言,质量提升是核心目标,协同发展是重要使命,对外开放是战略选择。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需要坚持整体性发展目标,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要突出综合能力建设,夯实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需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需要统筹区域发展布局,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3日出席"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研修计划"中期成果汇报会时强调,要把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提升办学能力和整体水平,加快中西部高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刘延东指出,办好中西部高等教育,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近年来,国家启动中西部高等教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于5月22日发布。《计划》指出,要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计划》确定了"到2020年中西部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为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发展目标。同时,明确了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三川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并于5月22日发布。《计划》确定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中西部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为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占亭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较大的问题。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基础在于缩小办学条件差距,核心在于缩小"大学人"的差距,关键在于缩小优质资源差距。
关键词:
现代化 高等教育 中西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田浩然 李立国
促进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否有助于推进共同富裕是抉择振兴重点及对策的根本依据。立足共同富裕视野,基于我国200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在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缩小对于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缩小具有显著的“收入追赶”效应,这主要源于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上的“追赶”,而绝对规模上的趋近较为次要;质量“追赶”产生的“收入追赶”效应主要由研究生教育规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生均固定资产规模、校均科研固定资产规模等要素贡献;生均教师规模差距、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差距对于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具有显著负效应,从侧面反映出直接在高校数量及规模上“削强补弱”的振兴手段与共同富裕的逻辑相悖。中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于质量与结构方面,在师资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需警惕“收入追赶”效应驱动的办学规模扩张。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需要站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跳出就教育论教育、就差距补差距的局限;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理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公平关系;将优化质量结构、补齐规模短板作为振兴攻坚的重点,具体从生均经费保障、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固定资产尤其科研固定资产建设等方面着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贵春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匮乏是制约中西部崛起的重要因素,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为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自2004年开展省部共建工作以来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称为"中西部发展的基础工程"、"亿万人民受益的民心工程"。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罗重谱
现阶段,中西部和东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大体出现了徐州模式、十堰模式、石嘴山模式、自贡模式、石景山模式,这些模式适合于不同的老工业城市。中西部和东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应强化财政金融、科技、产业、人才、对外开放等政策支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中西部和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可基于主体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类型异质性构建长效机制,基于不同成长阶段差异化地培育发展新动能。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罗重谱
现阶段,中西部和东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大体出现了徐州模式、十堰模式、石嘴山模式、自贡模式、石景山模式,这些模式适合于不同的老工业城市。中西部和东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应强化财政金融、科技、产业、人才、对外开放等政策支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中西部和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可基于主体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类型异质性构建长效机制,基于不同成长阶段差异化地培育发展新动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忠平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以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为主体目标,并以此来统筹产业的重组、整合、转移和创新,从而形成内生增长机制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区域经济在振兴繁荣的同时,具备自动升级转型能力和强劲的区际、国际竞争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宗益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为此,我们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推动西部高等教育集群式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打造中国高等教育战略后备力量,构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扩大国家发展战略回旋空间。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集群式发展 集群建设
[期刊] 改革
[作者]
邬晓霞 安树伟
在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和城市群之外的广大区域,区域性中心城市承担着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挥着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集聚、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在分析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识别出了28个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将其划分为成熟期、成长期、培育期和萌芽期四种类型。成熟期区域性中心城市应向都市圈方向发展;成长期区域性中心城市应提升人口集聚水平;培育期区域性中心城市应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提升产业发展功能;萌芽期区域性中心城市应筑牢发展基础,为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创造条件。促进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平台,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补齐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短板。
关键词:
区域性中心城市 区域协调发展 中西部地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孟令岩
从FDI和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出发,对二者间关联性进行机理分析之后,利用29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工业企业数据(1986~2008)验证FDI与我国产业集聚水平的相关性,阐述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现状和水平,最后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利用FDI推动集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FDI 产业集聚 外部性 中西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