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68)
- 2023(2413)
- 2022(1923)
- 2021(1923)
- 2020(1636)
- 2019(3529)
- 2018(3195)
- 2017(6093)
- 2016(3533)
- 2015(4015)
- 2014(3963)
- 2013(4042)
- 2012(3862)
- 2011(3014)
- 2010(3195)
- 2009(3040)
- 2008(3476)
- 2007(2886)
- 2006(2556)
- 2005(2409)
- 学科
- 财(20875)
- 管理(15846)
- 业(12392)
- 财政(12383)
- 济(11642)
- 经济(11628)
- 企(10835)
- 企业(10835)
- 政(10063)
- 税(8465)
- 务(8142)
- 财务(8142)
- 财务管理(8103)
- 税收(7982)
- 收(7941)
- 企业财务(7764)
- 制(5046)
- 中国(4745)
- 方法(4738)
- 数学(4199)
- 数学方法(4180)
- 制度(3884)
- 度(3884)
- 体(3751)
- 农(3576)
- 出(3561)
- 策(3508)
- 体制(3449)
- 及其(3381)
- 收入(3358)
- 机构
- 大学(43617)
- 学院(43563)
- 财(21798)
- 济(18884)
- 经济(18505)
- 研究(14643)
- 管理(14601)
- 中国(12638)
- 财经(12371)
- 理学(12208)
- 理学院(12103)
- 管理学(11972)
- 管理学院(11894)
- 经(11158)
- 财政(9194)
- 财经大学(8918)
- 京(8793)
- 政(8192)
- 科学(7932)
- 所(7562)
- 江(7277)
- 经济学(6506)
- 省(6469)
- 中心(6426)
- 研究所(6111)
- 经济学院(5952)
- 北京(5736)
- 税(5462)
- 务(5260)
- 州(5205)
共检索到790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炳德
通过对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时序变量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我国的财政收支关系中到底是以支定收还是以收定支,确定这种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对采取财政政策的借鉴意义。研究将回答,我国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之间是单向格兰杰因还是双向格兰杰因,抑或互非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为真正建立符合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财政观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高培勇
当前中国的财政收入处于“超常”增长区间。因此 ,有必要按照“以支定收”的财政观重新审视当前中国的政府收支格局 ,并以此解释或处理财政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问题 :由支出入手 ,从支出到收入 ,在严格界定支出与收入的基础上界定“两个比重”;启动各项旨在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及其机制的改革举措 ,避免整个政府收支规模的不适当增长 ;循着“政府究竟需要干什么事”、“政府究竟需要多少钱”和“政府究竟可以取得多少钱”的线索 ,构建本来意义上的中国的公共财政框架。
关键词:
财政收入 以支定收 政府收支行为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徐阳光
"量入为出"与"以支定收"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府理财观,两者之间并非决然对立,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我国预算法以前确立的是"量入为出"基础上的预算平衡原则,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逐渐厘清,预算法修正案对政府理财观做了必要的调适,正在走向"以支定收"基础上的预算平衡,并通过有限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实行国债余额控制和构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等微观层面的举措来实现此种动态的预算平衡,同时,国家推行的"简政放权"改革和划分政府事权清单,为"以支定收"基础上的预算平衡提供了宏观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量入为出 以支定收 预算平衡 政府理财观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彩虹
在经济学界,财政透支的不受欢迎程度似乎远远要大于财政赤字。对于财政赤字人们固然是痛恨而恼火的,但经济学家们并不都认为赤字一定就是坏事,有的学者还将财政赤字看成有条件下的重大的经济调整对策,但财政透支,理论界则好象有异口同声的指责,什么财政挤银行啦,造成货币的财政性发行啦,等等,不一而足。财政透支就这么一无是处了吗?回答是否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卞志村 张运 毛泽盛
针对如何构建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调控框架这一问题,现有研究对财政政策的关注明显不足。本文从金融稳定视角出发,在同一DSGE模型框架下细致刻画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脉冲响应图和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各宏观政策工具的效果以及政策当局之间的协同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宏观金融安全体系构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构建三支柱调控框架的必要性。研究表明: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显著,但也会通过土地财政与政府债务两个渠道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第二,仅依靠双支柱调控框架应对金融风险还不够审慎,应构建包含房产税政策、财政整顿政策的宏观调控框架,以强化财政政策在金融稳定中的作用;第三,盯住房价与社会总杠杆率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将宏观审慎政策作为防控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更为合理的选择;第四,与双支柱调控框架相比,纳入财政政策的三支柱调控框架在维护经济稳定、物价稳定、金融稳定方面的表现均更为出色,因此应当加强财政、货币、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邓子基
一、从“以支定收”说起 “以支定收”原则在西方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与必然性。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市场处于快速成长过程。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政府活动按古典经济学家的分析完全是非生产性的,是对私人财产的消耗。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整个社会必然要求将政府活动限制在尽量小的范围,也就是公共产品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卜祥来
启用“以支定收”原则,确定我国宏观税负卜祥来一、确定宏观税负的基本前提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的我国政府职能,要在参照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和考虑自身国情的情况下确定。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统揽一切的大政府模式应该摒弃,政府职能的调整方向是,资源配置的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尚希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回望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之所以能够取得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传承着“人民基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了我们党的政治价值观——人民观,这从财政来看,彰显出财政的政治属性——“人民财政观”。人民财政观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基因,这一价值观决定了党能够始终正确地处理好党和人民的财政关系,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檀江林
抗日战争期间,邓小平担任中共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后来又代理北方局书记,在根据地建设中,他极其重视财政与经济建设,并为《解放日报》撰写《太行区的经济建设》著名文章。建国初期,他任西南局书记,负责财经工作,成效显著。1954~195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仲民
本文站在财政的角度,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说明教育 “造人” 对当前社会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意义, 以及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教育“造人” 经济增长 财政观念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郭庆旺 赵志耘
众所周知,财政政策是稳定政策特别是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在什么情况下更有效?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选择财政政策类型?鉴于需求管理政策是用宏观经济理论模型来分析的,因此,本文旨在三大宏观经济模型框架下,图解财政政策在调控总需求、减轻经济波动上的作用原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庆旺 贾俊雪 刘晓路
本文利用马尔可夫情势转变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财政政策的情势转变特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以及财政政策的非线性效应。分析表明,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相机抉择变化比较符合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所强调的"逆势而动"的特点,且有助于实体经济稳定,但加剧了通货膨胀波动;税收政策的相机抉择变化不符合宏观经济运行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实体经济波动,但有助于价格稳定。我国财政政策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凯恩斯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群力 龚承刚
本文研究的证据表明,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与地方产出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包含了一系列的控制变量后,这种负相关关系仍然是稳健的。地方政府规模的提高显著地降低了产出的波动性,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起到了稳定地方经济的作用。
关键词:
财政政策 政府规模 波动性 自动稳定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新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