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0)
2023(9513)
2022(8168)
2021(7629)
2020(6266)
2019(13900)
2018(13538)
2017(25710)
2016(13934)
2015(15345)
2014(14870)
2013(14361)
2012(12922)
2011(11701)
2010(11566)
2009(10891)
2008(9878)
2007(8564)
2006(7628)
2005(6579)
作者
(36978)
(31068)
(30680)
(29216)
(19535)
(15053)
(14069)
(11940)
(11788)
(10749)
(10688)
(10410)
(9788)
(9620)
(9422)
(9314)
(9158)
(9072)
(8837)
(8774)
(7545)
(7485)
(7328)
(7172)
(7021)
(6815)
(6757)
(6703)
(6267)
(6258)
学科
(57210)
经济(57124)
管理(35153)
(29009)
(21836)
企业(21836)
方法(20072)
地方(19755)
数学(17832)
中国(17745)
数学方法(17564)
(16126)
业经(11773)
(11724)
农业(11112)
(10874)
(10515)
环境(10462)
地方经济(10241)
(8189)
理论(7885)
城市(7829)
(7801)
贸易(7795)
(7591)
(7378)
(7355)
金融(7352)
(7291)
(7055)
机构
学院(184335)
大学(181420)
(70343)
管理(68771)
经济(68451)
研究(62741)
理学(59077)
理学院(58227)
管理学(57099)
管理学院(56740)
中国(46370)
科学(40365)
(38726)
(31969)
(30426)
中心(29547)
(28505)
(28344)
师范(28325)
研究所(27771)
(27200)
业大(25975)
(25502)
财经(25244)
(24020)
北京(23739)
师范大学(23009)
(22605)
经济学(21325)
农业(21116)
基金
项目(130951)
科学(103780)
研究(97148)
基金(93248)
(80860)
国家(80204)
科学基金(69420)
社会(62566)
社会科(59165)
社会科学(59149)
(53254)
基金项目(50542)
(44379)
自然(43764)
教育(43662)
自然科(42672)
自然科学(42663)
自然科学基金(41779)
编号(40406)
资助(35993)
成果(31438)
(29847)
重点(29719)
课题(28429)
(27335)
(26954)
国家社会(25691)
创新(25315)
科研(24575)
(24173)
期刊
(82058)
经济(82058)
研究(53545)
中国(36584)
科学(25715)
学报(24941)
(24439)
(23776)
管理(22265)
教育(20670)
大学(18716)
学学(17426)
农业(16853)
技术(15820)
业经(14863)
(13809)
金融(13809)
经济研究(12617)
资源(12268)
问题(11933)
财经(11203)
(10987)
(9691)
图书(9409)
城市(9275)
(9124)
现代(8794)
商业(8730)
统计(8719)
科技(8667)
共检索到269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德  郑星  钟文钰  戚佳玲  李翠珍  周婷  王俊峰  
研究目的: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居民满意度”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杭州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旨在为相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满意度评价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支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基于以人为本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地下空间居民满意度评价框架;(2)生理、安全、社会公平正义和审美4个维度的需求对地下空间的总体满意度均有积极效应;(3)相比安全需求和社会公平正义需求,生理需求和审美需求对地下空间开发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更大;(4)当居民的地下空间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更加关注审美需求。研究结论:地下空间学科体系及研究范式亟待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多功能融合亟需加强,地下空间的人本化、生态化发展还亟待拓展,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乜标  俞佳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商业日益成为城市商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提出社区商业满意度测评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杭州市社区商业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认为科学规划社区商业、引进品牌社区商业店铺、加强社区内商业店铺管理、通过培训提升店铺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素质是推动社区商业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社区商业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回望改革开放30年历程,杭州市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值得大书一笔。当年,杭州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践,已被事实证明是科学管理土地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杭州市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实践中不仅关注土地的商品性、赢利性,更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社会性、生态性和公益性上,其中,"丁桥模式"就是城市土地开发的创新模式之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施德浩  于涛  蔡文婷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以杭州市21世纪初期大规模存量规划案例为研究对象,实证了交易成本影响居民对存量规划的满意度。首先,引入交易成本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存量规划交易成本对居民各层次需求的影响,并构建了包括空间区位和规划制度两个层面的测度指标集。然后,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等方式获取居民对存量规划实施的满意度情况,运用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分析出存量规划交易成本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交易成本确实对存量规划实施后的居民满意度存在影响,规划实施方面比空间设计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减少存量规划交易成本的相应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芝霞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逐步成为现代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下空间固有的特点及人的习惯性思维定势,地下公共空间难以吸引人气。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从安全、舒适、便利、健康等角度分析了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指出其内在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以期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洋洋  唐代剑  
现代游憩商业街是文、旅、商融合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城市的窗口。文章探讨现代游憩商业街的满意度评价体系构成,以杭州市延安路为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影响游客与居民对现代游憩商业街满意评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①延安路的客源以中、青年白领、蓝领及学生为主,呈现年轻化态势;②现代游憩商业街的满意度评价体系包含6个影响因子,即商业、交通、景观、休闲、设施、文化—服务因素,游客与居民对各因素的满意评价不尽相同;③6个因子对总体满意及游客和居民双方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商业因素影响最大,且居民满意更受文化—服务因素影响,而游客满意则更受景观因素影响;④经IPA分析,对比得出游客与居民双方感知下需改进及提升的举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代剑  叶洋洋  
现代游憩商业街是文、旅、商融合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城市的窗口。文章探讨现代游憩商业街的满意度评价体系构成,以杭州市延安路为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影响游客与居民对现代游憩商业街满意评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①延安路的客源以中、青年白领、蓝领及学生为主,呈现年轻化态势;②现代游憩商业街的满意度评价体系包含6个影响因子,即商业、交通、景观、休闲、设施、文化—服务因素,游客与居民对各因素的满意评价不尽相同;③6个因子对总体满意及游客和居民双方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商业因素影响最大,且居民满意更受文化—服务因素影响,而游客满意则更受景观因素影响;④经IPA分析,对比得出游客与居民双方感知下需改进及提升的举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王鸣,叶信岳,孙于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对城市人居环境概念的剖析入手,制订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通过问卷调查对杭州城市人居环境作了评价,归纳总结了关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3点结论和有关启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晓东   吴明庆   杨青   严莹  
“以人为本”是城市老旧社区更新的基本遵循。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理论,将城市老旧社区的人本需求分析要素化,以保证更新目标的可达性与实践引领作用的实现。研究认为,共同生产的基础和价值追求契合城市更新中“以人为本”的内在机理,“三问于民”、共同缔造构成城市老旧社区更新的本质要求与行动纲领;培养社区意识、以内生动力涵养公共精神、增强社区凝聚力有助于构建社区现代化治理的长效机制,维护社区发展与更新的可持续性;而适老性无障碍改造与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等的实施,在凸显人文关怀的同时实际推动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实施与路径探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蒋艳  
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文章通过对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居民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休闲满意度,这源于其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较多的休闲时间、较小的生活压力、明显改善的生活环境等。就其内部差异的影响因素而言,分割的行政区划导致居民休闲满意度下降;参与度高的居民有较高的休闲满意度;职业和收入会部分影响居民的休闲满意度;休闲满意度受到生活满意度较大影响。为提高居民的休闲满意度,建议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提供必要的休闲娱乐设施、多组织免费的社区活动、尽快改革行政区划。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起晓星  李建春  
研究目的:基于互联网地图POI数据,从功能性视角出发,构建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分析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和潜在需求之间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方法:基于高德地图POI数据,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从社会经济、区位条件以及利用规划三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济南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呈现空间集聚与组团特征,而地下空间需求则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分布特征,应用耦合矩阵可将城市地下空间分为优先发展区、协调发展区、优化发展区、转型发展区以及保留发展区,对不同类型的分区应采取差异化的开发策略。研究结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应充分协调现状与需求关系,强调保护性开发,进行地下空间专项分区规划,构建"点—线—面"整体发展格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魏伟  张倩云  薄立明  
研究目的:面对现实困境探索统筹多方利益、协调冲突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决策方法。研究方法:基于"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通过"自存—共存"和"优化—平衡"矛盾协调模式,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准则,构建"确定区域、厘清利益—权衡需求、初判博弈—多维评价、协调矛盾"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决策路径,并以泉港区为例展开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权衡需求、初判博弈"阶段,核心需求有偏差的冲突用地,可直接决策出生态修复方向。(2)核心需求冲突较大的用地需进入"多维评价、协调矛盾"阶段。选取泉港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与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利益冲突较大的两个地块进行矛盾协调,其中耕地转换草地方案的整体利益比值小于门槛值,转换方案不可行;商业用地转换城市公园绿地方案的整体利益比值大于门槛值,转换方案可行。研究结论:"以人为本"的规划决策方法聚焦于整体利益下的自然资源使用与分配,协调利益冲突矛盾,可为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落地,提供客观、理性、可操作的理论支撑与价值判断。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虞晓芬  黄忠华  
本文主要探讨居民居住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实证检验预期因素、家庭及个体特征、住宅特征、小区环境、迁移因素及住宅权属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效果。基于杭州市的调查数据并采用有序logit模型的主要结果发现:(1)自有住宅者比租赁者具有更高的居住满意度;(2)住宅、小区及其配套设施便利的预期满意度越高,居住满意度越高;(3)男性与年长者的居住满意度较高;(4)就近入学方便、环境卫生好、交通便利小区能导致居民更高的居住满意度;(5)住宅面积、采光、隔音对居住满意度具有正效应;(6)预期迁移性与居住满意度负相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倪天华  左玉辉  
探讨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机制,重点剖析了杭州天然廊道空间形态、街道空间形态和节点空间形态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与杭州城市特色内涵之间的关系,对未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作了前瞻性探讨,提出塑造特质城市空间形态是保持和发展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勇  严晓东  肖翥  
以杭州市(不含萧山区、余杭区)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与物理测量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噪声暴露剂量—反应关系模型建立了杭州市居民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社会反应关系曲线,并据此分析与归纳了杭州市居民对建筑施工噪声问题的态度和评价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受访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建筑施工噪声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对家庭声环境、特定行为的影响最大;杭州市建筑施工噪声环境满意度高于类似调查统计结果,但整体满意度仍然不高;较之其他调查结果,杭州市居民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容忍度更低,反应更强烈;较之于其它噪声声源,建筑施工噪声对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