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17)
2023(5156)
2022(4199)
2021(3963)
2020(3298)
2019(7437)
2018(7269)
2017(13796)
2016(7885)
2015(9544)
2014(9479)
2013(8911)
2012(8372)
2011(7790)
2010(7914)
2009(7022)
2008(6990)
2007(6502)
2006(5682)
2005(4541)
作者
(20431)
(17081)
(17034)
(16351)
(11064)
(8199)
(7845)
(6600)
(6578)
(6368)
(6008)
(5872)
(5427)
(5332)
(5332)
(5311)
(5063)
(5056)
(4899)
(4822)
(4334)
(4242)
(4210)
(3923)
(3921)
(3913)
(3866)
(3812)
(3493)
(3345)
学科
(34756)
经济(34725)
管理(22974)
方法(19674)
数学(18368)
数学方法(18257)
(17492)
(13640)
企业(13640)
中国(10433)
环境(9076)
(9027)
地方(8296)
(8189)
教育(8025)
业经(6311)
农业(6140)
理论(5897)
(5552)
生态(5481)
(5256)
教学(5230)
(5065)
(5000)
贸易(4998)
(4978)
财务(4964)
财务管理(4953)
企业财务(4823)
(4810)
机构
大学(110958)
学院(106608)
(42570)
经济(41655)
管理(39898)
理学(34680)
理学院(34272)
管理学(33583)
研究(33444)
管理学院(33396)
中国(23637)
(23202)
(20483)
科学(18705)
(17276)
师范(17163)
(16907)
财经(16553)
中心(16029)
(15228)
北京(14857)
(14718)
业大(14318)
(14253)
经济学(14016)
师范大学(13792)
(13471)
研究所(13204)
经济学院(12886)
教育(12841)
基金
项目(72453)
科学(58048)
研究(57974)
基金(51334)
(42726)
国家(42311)
科学基金(37305)
社会(37123)
社会科(35141)
社会科学(35132)
教育(30267)
(29370)
基金项目(27257)
(24629)
编号(23854)
自然(22223)
自然科(21603)
自然科学(21601)
资助(21225)
自然科学基金(21224)
成果(20536)
课题(18345)
(17309)
大学(17021)
重点(16721)
教育部(15614)
(15436)
(15290)
(15258)
人文(15134)
期刊
(45286)
经济(45286)
研究(34837)
教育(27315)
中国(26257)
(15295)
学报(14768)
管理(13448)
大学(13257)
科学(12409)
(12074)
学学(10652)
技术(10010)
(9534)
金融(9534)
财经(9043)
农业(8552)
图书(7885)
(7742)
业经(7354)
职业(7003)
经济研究(6757)
问题(6076)
书馆(6015)
图书馆(6015)
高等(5671)
资源(5128)
统计(4827)
(4796)
技术经济(4782)
共检索到162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芳  彭敏  
现代大学治理"以人为本"的"人"在整体上抽象为社会实体,在具体个案中,是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全体。大学的生态就是"‘大学—教育、大学—经济、大学—社会、大学—国家、大学—精神、大学—文明’等构成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孝刚  
大学生学风是高校精神元素的集中体现和教育状态的重要表征,最能代表一所高校的精神品格和人才培养状态。笔者尝试构建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既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要求,又突出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教风带学风、以考风正学风、以服务促学风、以学术倡学风,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以人为本"为引领的大学生学风建设理论体系和路径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詹玉华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建设为了人、依靠人,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其中,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是根本属性,人民的主体力量是基本依靠,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内在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价值理念和目标导向。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引领建设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军  刘立媛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安康环境",这意味着国家已经开始强调"干环保工作要以人为本"的理念。环境人权作为新兴人权的一种,包括人人都有免受环境污染、获得环境信息以及公民的环境权益在受到侵害后寻求救济的权利。对于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要求,环境人权一方面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此外发展环境人权还标志着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尤为重要的是保障环境人权将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深入建设。通过对我国人权和环境权发展的整理,可以看出环境人权是与我国环境保护进程相对应、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权,且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提出了我国未来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詹玉华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建设为了人、依靠人,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其中,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是根本属性,人民的主体力量是基本依靠,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内在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价值理念和目标导向。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引领建设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董重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人的需求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大学生思想政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立民  
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改进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怎样培养好学生"中去,坚持并处理好把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两课"教育相结合。坚持把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晓波  王英  刘奇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既要抓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变化,下功夫做好"研究教育对象"功课,增强教育的创新力、赋予教育的时代感、把脉教育的情感点,在不断创新、把握方向、为我所用、趋利避害中实现思政教育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段宝岩  
大学是人才与知识的集聚之地,是学术和文化的孕育场所,是彰显科学与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源头。大学之道,以人为本。在大学里,教师和学生是两类最主要的主体,而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培养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程天权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后备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全面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做法,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下发了16号文件、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系统部署。虽然目前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新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以人为本"的精神缺失,高校必须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指导,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队伍和教育服务体系五个方面构建"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宜新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企业绿色责任是其社会责任传承文明的全新体现。企业履行绿色责任,是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社会绿色消费潮流和绿色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自身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绿色责任的时代特征可从生成路径的内在性、历史任务的现实重叠性、推进方式的耦合性来认识。在推进策略上应注重全面性,以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为着力点;应注重可持续性,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作为抓手;应注重协调性,以建立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为着力点。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葛建义  
大学生法律通识教育在思想教育功能之外,还应当具有传授法律知识的功能。教育内容应当根据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法律素养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选择,注重针对性。法律类公共选修课程在高校层面应有系统规划,确保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稳定开设。法律通识教育也应当关注法律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文书写作技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一斌  
科学运用辩证法的规律,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性、创新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当前大学生培养工作中辩证法思想体现、运用不够。提升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把握、贯彻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围绕培养工作的时代特征与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将系列辩证性教育思想全面落实,一以贯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