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27)
- 2023(11853)
- 2022(10339)
- 2021(9625)
- 2020(7780)
- 2019(17910)
- 2018(17850)
- 2017(34319)
- 2016(18565)
- 2015(21005)
- 2014(21321)
- 2013(21134)
- 2012(19411)
- 2011(17573)
- 2010(17450)
- 2009(15917)
- 2008(15250)
- 2007(13382)
- 2006(11715)
- 2005(9703)
- 学科
- 济(77986)
- 经济(77897)
- 业(49522)
- 管理(48791)
- 企(38093)
- 企业(38093)
- 方法(34750)
- 农(30940)
- 数学(29516)
- 数学方法(29200)
- 农业(20652)
- 地方(20554)
- 中国(20178)
- 业经(20069)
- 财(16724)
- 学(16470)
- 制(13073)
- 理论(12866)
- 和(12752)
- 环境(11844)
- 贸(11746)
- 教育(11745)
- 贸易(11740)
- 易(11323)
- 发(10947)
- 技术(10696)
- 地方经济(10446)
- 银(10339)
- 银行(10306)
- 融(10010)
- 机构
- 学院(264812)
- 大学(264308)
- 管理(107521)
- 济(100995)
- 经济(98518)
- 理学(94032)
- 理学院(92952)
- 管理学(91378)
- 管理学院(90893)
- 研究(86709)
- 中国(63322)
- 京(55746)
- 科学(55298)
- 农(44796)
- 财(43470)
- 所(42480)
- 业大(40504)
- 中心(40004)
- 研究所(39058)
- 范(38074)
- 师范(37813)
- 江(37787)
- 财经(35522)
- 北京(34837)
- 农业(33809)
- 经(32320)
- 州(31385)
- 院(31376)
- 师范大学(30587)
- 经济学(29254)
- 基金
- 项目(188200)
- 科学(148253)
- 研究(140587)
- 基金(135567)
- 家(117057)
- 国家(115983)
- 科学基金(99827)
- 社会(88581)
- 社会科(83580)
- 社会科学(83559)
- 省(74426)
- 基金项目(73070)
- 自然(63693)
- 教育(63452)
- 自然科(62138)
- 划(62133)
- 自然科学(62127)
- 自然科学基金(60971)
- 编号(59064)
- 资助(54446)
- 成果(47783)
- 重点(41584)
- 发(41030)
- 部(40955)
- 课题(39906)
- 创(38669)
- 创新(35876)
- 国家社会(35633)
- 科研(35398)
- 项目编号(35386)
- 期刊
- 济(113244)
- 经济(113244)
- 研究(75762)
- 中国(48685)
- 农(45986)
- 学报(41936)
- 科学(39846)
- 管理(36030)
- 大学(32123)
- 教育(31694)
- 农业(31219)
- 学学(30199)
- 财(29811)
- 融(22302)
- 金融(22302)
- 技术(21684)
- 业经(21569)
- 经济研究(16188)
- 财经(16106)
- 图书(15360)
- 问题(14974)
- 版(13614)
- 经(13593)
- 科技(13416)
- 业(13169)
- 理论(13169)
- 资源(12755)
- 实践(12352)
- 践(12352)
- 技术经济(12083)
共检索到375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衣永红 孙晶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环节,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乡村文化振兴根本上是要对乡村文化生活进行建构,因此要努力挖掘乡村生活的故乡文化、民风文化和生态文化意蕴。其着力点一方面是向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中寻找资源,另一方面是基于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引领乡村文化生活新风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一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指出,科学发展经历了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阶段,实际上也到了需要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生活科学阶段,这其中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生活科学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科学的发展理应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
学院科学 后学院科学 生活科学 美好生活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庞亚婷 陈波
[目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载体之一,研究其空间肌理有助于回应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美学的更高和更新追求。[研究设计/方法]以武汉市“长江文明之心”为研究案例,使用地理位置数据定量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解构其空间肌理的宏观布局与微观感知。[结论/发现]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在主体性、可达性和公共性三方面达到了价值统一,公共文化空间主体对空间的具体功能和感知虽存在差异,但对肌理要素、空间美学和景观等需求是高度一致的;可基于CDTA模型,通过空间营造的手段提升公众的生活品质与内涵。[创新/价值]创新性地使用CDTA模型对公共文化空间进行解读,并从“物质—精神”“需求—供给”“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对公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回应之道。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烁
马克思正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吸收、借鉴人类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成果,并且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频频活跃在我们身边,需要正确解读马克思正义观,并以此指导社会发展,为解决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正义观 美好生活 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松
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实践最新成果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价值上追求“人民本位”,在过程上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在结果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契合。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又深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基础,二者之间形成有机互动。在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政治领导机制、制度供给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人民性”“全方位性”和“高品质性”,并通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拓宽民主的实践空间、提高民主体制的治理效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巫强 胡蕾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趋向高级化与多样化,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文章匹配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基准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发展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通过满足物质性需要、心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经济、生活与治理数字化通过提高收入、促进生活便利及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同时,新冠疫情弱化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中青年与男性的幸福感提升作用更强。文章结论为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泽璐 马会颖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品质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人民更加注重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共同满足,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还需要有更具体的措施,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本文从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美好生活 实现路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嵩 范斐 王雪利
通过测度区域、城乡和产业三个层面的平衡与充分发展水平,以平衡充分发展耦合协调度为门槛变量,分析了区域、城乡和产业平衡充分发展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影响机制,并从这三个层面量化了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深度和广度,提出相较于充分发展,区域、城乡和产业的平衡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丁智萍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嘉兴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2004年到2022年连续19年位居浙江省首位,农民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基础的物质文化需求,上升到了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美好生活需求是嘉兴市农民积极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农民美好生活需求主要包括: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工作稳定体面、收入满意、卫生医疗服务便捷、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舒适宜人、养老服务配套齐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等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嘉兴市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现状与存在的差距,提出通过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积极性,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力军的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 美好生活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裕国
党的十九大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个宏伟的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方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这一全新的科学论断,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再凝炼、再发展。以实现人民
关键词:
满足程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从儿童积木游戏到童谣表演,再到古典诗歌诵读,蕴含着儿童自我生命的初始萌动及个体生命成长的发端,其间所显明的基本路径为天赋能力的舒展、审美节奏的浸润与诗性文化的濡染。儿童生活的开启乃是从身体出发,以感性能力的激活与审美节奏感的唤起为中心,逐步敞开儿童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切实地理解儿童美好生活的内在可能性,进而引导这种可能性的展开,由此而显现一种以儿童教儿童,就着儿童美好生活敞开的内在可能性而切实地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路径。重新认识儿童,在共生关系中开启儿童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宜勇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这既是历史性的机遇,也面临历史性的挑战。在未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过程中,我们党必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协商共治,才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总之,基于满足全体人民美好生活建设,既要实现市场决定的纳什均衡,又要实现社会改进的帕累托效率。一、根本立场: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丁雪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逻辑应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契合,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阐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能夯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学理阐释,亦能为推动人民美好生活实现提供进路。
关键词:
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群众 社会主要矛盾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庞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商业活动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途径,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商业顺应人民意愿,汇聚改革开放,合乎时代潮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美丽商业。商业主体通过商人之美、商品之美、商德之美、经营管理之美、科技之美、环境之美和观念之美营造美丽商业。美丽商业建设不仅需要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尤其是政府的监管和推动。亟须法治先行,深化改革,加强诚信建设,健全完善品质监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期刊] 改革
[作者]
史云贵 刘晓燕
探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切入点。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直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多样性与矛盾性等难题。当前,绿色治理应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一种可行路径。而达成绿色价值的重叠共识、构建绿色治理体系、完善绿色治理机制谱系、强化绿色治理质量测评是推动绿色治理真正运转起来,进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着力点。
关键词:
绿色治理 人民美好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