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67)
2023(6181)
2022(5490)
2021(5521)
2020(4251)
2019(10108)
2018(9545)
2017(17824)
2016(9793)
2015(11210)
2014(11240)
2013(10864)
2012(10520)
2011(9567)
2010(9987)
2009(9537)
2008(9571)
2007(8456)
2006(7920)
2005(7582)
作者
(27146)
(22760)
(22319)
(21690)
(14702)
(10897)
(10329)
(8675)
(8562)
(8380)
(7715)
(7632)
(7371)
(7360)
(7340)
(6954)
(6692)
(6604)
(6544)
(6517)
(5749)
(5534)
(5475)
(5289)
(5197)
(5154)
(5107)
(5090)
(4621)
(4567)
学科
(35621)
经济(35564)
(27463)
管理(27204)
(21511)
企业(21511)
(13856)
中国(13777)
(11659)
方法(11382)
数学(9655)
(9570)
(9523)
数学方法(9385)
(9275)
贸易(9267)
(9082)
农业(8622)
(8121)
银行(8118)
业经(7982)
(7796)
(7414)
金融(7414)
地方(7387)
(7176)
及其(7160)
(6930)
政策(6640)
税收(6542)
机构
学院(135269)
大学(135122)
(59618)
经济(58213)
研究(52710)
管理(49952)
中国(43803)
理学(40925)
理学院(40441)
管理学(39777)
管理学院(39507)
(31531)
(29327)
科学(28661)
(27040)
中心(25035)
研究所(23694)
财经(22820)
(22404)
(21023)
(20693)
(19677)
北京(19670)
师范(19566)
(18484)
(17789)
经济学(17484)
财经大学(16663)
业大(16004)
农业(15826)
基金
项目(79475)
研究(62714)
科学(62640)
基金(56984)
(49488)
国家(48580)
科学基金(40549)
社会(39414)
社会科(37185)
社会科学(37176)
(29763)
教育(28789)
基金项目(28206)
编号(26372)
(25844)
资助(24549)
自然(24311)
成果(24277)
自然科(23702)
自然科学(23696)
自然科学基金(23273)
课题(19023)
(18404)
重点(18103)
(17608)
(17363)
(16062)
教育部(16012)
国家社会(15951)
项目编号(15865)
期刊
(75408)
经济(75408)
研究(51143)
中国(33280)
(24375)
(21191)
金融(21191)
(20916)
管理(20493)
教育(19375)
学报(18152)
科学(17684)
大学(14372)
农业(13920)
学学(13010)
经济研究(11988)
财经(11569)
业经(11557)
技术(11429)
(10484)
国际(10102)
(10068)
问题(9530)
世界(8510)
图书(7954)
理论(7531)
(7083)
(7041)
论坛(7041)
实践(6621)
共检索到239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章涛  
以往文学史总是将"十七年"文学的生成与文艺界整风运动联系起来,并因此形成某种"政治决定论"的解读思路。此观点显然忽视了现代作家接受主流文学话语的复杂动机,也忽略了对其在体制内主体能动性的考察。笔者认为,有必要将研究视野前移至1940年代中后期共产党的团结作家政策。作为一种"人才机制",它打通了非左翼作家接近、熟悉、了解"人民文艺"的通道,进而促使他们在组织化的改造运动前就主动参与到新文艺体制的建构过程中。基于此,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实践方法和边界设置三个角度展开讨论,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参照。
[期刊] 求索  [作者] 傅其林  
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文艺理论方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1979年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目标定位、核心话语、风格特征与实践影响力,可以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的历史进程与次高峰,对中国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产生了规范性指导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杨·威尔戈斯  徐宏亮  
文首先总结了1989—1991年间东欧一党制崩溃以来共产党的后继党的三种发展模式,接着回顾了1970年代中期威胁国家社会主义秩序和一党制生存的两大挑战,即社会多元化与经济现代化。作者从使社会及其发展目标达成共识的角度论证了一党制的合法性,进而提出了应对社会多元化的三类反应模式,并据此总结了几点教训。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樊宝敏  李晓华  杜娟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林业的百年光辉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历史学、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的林业政策史做了简明梳理。研究表明: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富强美丽的国家战略制定和调整林业政策,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实行平均山权林权的政策,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改革开放前,为了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百的落后面貌,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建立林业公有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主”和“大砍大造”的政策,林业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创造性地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政策,使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新时代,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实行依法保护、系统治理、生态扶贫三者相结合的政策,有效促进了林业高质量发展。百年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林业取得重大成就,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8.6%提高到2020年底的23.04%,昔日的濯濯童山变为绿水青山。总结历史经验,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守美丽目标、因宜施策、法策并举、善用市场的政策。展望未来,前程美好,任务艰巨:林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要注重提升以林长制为基础的治理能力、加强林地保护和森林分类经营、完善林业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生态补偿和生态护林员制度。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洁,吴祖鲲  
20年代末 ,张学良主政东北。为了抵制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野心 ,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当局积极调整对外政策 ,积极向欧美靠拢 ,借助美国力量对抗日本 ,在东北实现了易帜。东北当局为了维护主权 ,采取各种措施抵制日本势力 ,并力图收回中东路权益 ,与苏俄发生了大规模边境战争。总之 ,拒日、反苏、亲美 ,成为 2 0年代末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当局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新忠  向克蜜  
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影响着社会稳定及其发展质量。回溯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其在政策上始终将教育公平置于革命和建设的根基,视为经济和社会的引擎,注重推进教育机会公平,重视推进教育过程公平,强化推进教育结果公平,努力塑造教育前景公平。但是当前教育仍然存在着城乡、区域、校际的不均衡以及教师间、家庭间和学生间的不均衡。持续推进教育公平,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教育政策要接轨国际视野的教育公平,确定教育公平的中国维度,赋予教育公平以质量内涵,增强教育公平的经济基础,营造教育公平的文化氛围,改善教育公平的制约环节。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义兵  朱胜晖  刘达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为视角,重点探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实践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政策,不断引领农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党领导下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政治解放与争取获得民主权利阶段(1921—1949年)、社会解放与投身新中国全面建设阶段(1949—1978年)、劳动解放与农村生产力活力释放阶段(1978—2012年)和个性解放与美好生活建设阶段(2012年至今)。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政策始终坚持党对农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民教育根本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农民教育根本原则、"服务农民全面发展"的农民教育根本目的和"农民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农民教育基本规律,其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引领中国农民实现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当前,农民教育应更加关注农民的文化精神成长与内生发展动力激发,通过高质量的农民教育推动形成农民内生性发展文化,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佐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在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并付诸实施,逐步完善,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以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有关重要会议文献以及其他有关重要文献为依据,概要梳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税收政策演进的情况,以便总结宝贵的经验,为今后制定和完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税收政策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佐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在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并付诸实施,逐步完善,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可以为今后制定和完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税收政策提供重要的借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新忠  向克蜜  
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影响着社会稳定及其发展质量。回溯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其在政策上始终将教育公平置于革命和建设的根基,视为经济和社会的引擎,注重推进教育机会公平,重视推进教育过程公平,强化推进教育结果公平,努力塑造教育前景公平。但是当前教育仍然存在着城乡、区域、校际的不均衡以及教师间、家庭间和学生间的不均衡。持续推进教育公平,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教育政策要接轨国际视野的教育公平,确定教育公平的中国维度,赋予教育公平以质量内涵,增强教育公平的经济基础,营造教育公平的文化氛围,改善教育公平的制约环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丽群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执政理念、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经过100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教育实现了从特权向人权、从"有法可依"到"有学可上"到"一个也不能少"再到"每一个都成功"的时代跨越和伟大发展。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发展促公平、以制度保障公平,是中国教育公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经验。进入新时代,要继续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和科学引领,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的与时俱进,实现从工具价值到育人价值、从平等性原则到差异性原则、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与突破,将教育公平推向新的高度,使中国教育走向新的辉煌。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宋洪远  张益  江帆  
依据《中国共产党简史》关于历史时期的划分,本文以1949年、1978年、1989年、2002年和2012年为节点,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史划分为6个时期。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作出的相关重大决策部署,以"三农"重要事件为主线,以政策实践探索为主题,通过梳理相关重要会议和领导讲话、所出台的相关文件和决定、所实施的相关规划和法律等,客观陈述并评价历史事实。研究表明,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改造传统农业到建设现代农业、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到加强农村社会建设、从增加农民经济利益到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为"三农"政策的学理分析和理论阐释提供了史实依据;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创新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理论指引与"三农"实践探索相结合、坚持借鉴国际经验与立足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发展阶段确定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注重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未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经验启示。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金龙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与演进是一个过程,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历史成就的取得,逐渐形成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历史自信的内涵和视域不断拓展,历史自信的程度和水平日渐提升。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以党史自信为核心,是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的交织,是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有机统一,既基于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又蕴含国际比较和世界视野。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高迎爽  郑宜帆  
教育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而教育目的的明晰则是党推动教育治理的前提条件。党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经历了由"引进来"到"中国化"继而"体系化""制度化""现代化"的历程。党在这一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指导、坚持教育法制建设与教育目的探索的统一、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着眼教育强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目的;坚持实践导向,不断提升教育目的理论的执行力;面向未来挑战,持续推进教育目的理论的守正创新,以教育目的的现代化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威  
长期以来,日本高等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内掀起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高潮,日本研究生教育政策从规模化、多样化、高度化和重点化方面出发,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本文尝试对日本研究生教育政策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并考察其政策的特征及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