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01)
2023(4651)
2022(3759)
2021(3706)
2020(2992)
2019(6912)
2018(6873)
2017(11079)
2016(7348)
2015(8339)
2014(8445)
2013(7585)
2012(7122)
2011(6777)
2010(7159)
2009(6419)
2008(6600)
2007(6020)
2006(5549)
2005(5164)
作者
(19479)
(16063)
(16057)
(15470)
(10454)
(7628)
(7380)
(6515)
(6077)
(6023)
(5640)
(5637)
(5257)
(5243)
(5163)
(5069)
(4987)
(4879)
(4771)
(4759)
(4512)
(4217)
(3912)
(3873)
(3791)
(3752)
(3714)
(3532)
(3419)
(3259)
学科
教育(19387)
(18970)
经济(18947)
管理(13634)
(12259)
(12188)
中国(11545)
(10557)
企业(10557)
理论(9107)
方法(7212)
教学(6393)
(5583)
数学(5413)
数学方法(5258)
(4876)
(4813)
发展(4333)
(4210)
业经(4160)
思想(4101)
研究(4049)
经济学(4020)
政治(3914)
技术(3765)
(3618)
(3570)
财务(3565)
财务管理(3557)
(3543)
机构
大学(104876)
学院(98000)
研究(39122)
教育(29109)
(28742)
管理(27931)
经济(27852)
(25674)
师范(25522)
科学(24437)
(24364)
理学(23744)
理学院(23261)
管理学(22543)
管理学院(22323)
中国(21797)
师范大学(21261)
(20262)
研究所(18687)
(17172)
北京(16279)
中心(15624)
(14940)
技术(14790)
(14711)
(13761)
职业(13133)
(13112)
业大(12976)
农业(11793)
基金
项目(60088)
研究(50121)
科学(48188)
基金(40116)
(34920)
国家(34475)
教育(32080)
社会(28501)
科学基金(27836)
社会科(26421)
社会科学(26415)
(24279)
(23350)
编号(22794)
成果(22471)
基金项目(19941)
课题(19443)
自然(16921)
(16627)
自然科(16482)
自然科学(16473)
自然科学基金(16191)
资助(16011)
重点(15696)
(15095)
规划(14430)
(13708)
(13656)
项目编号(13634)
教育部(13425)
期刊
教育(48145)
研究(39193)
(33027)
经济(33027)
中国(28931)
学报(17094)
科学(14477)
大学(13558)
(12748)
(11981)
职业(11494)
技术(11323)
学学(10920)
管理(9217)
农业(8926)
技术教育(7406)
职业技术(7406)
职业技术教育(7406)
图书(6488)
(6441)
论坛(6441)
财经(6314)
高等(5598)
(5514)
(5466)
(5408)
(5156)
金融(5156)
成人(4959)
成人教育(4959)
共检索到1583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啸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学乃是“成人之学”。但价值“关系说”由于从“物”的层面来把握价值 ,因而不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考察教育的视角。为此 ,需要从根本上树立“人是价值的存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确立赋予教育学一种新的内涵 :它内在地要求把人性化、个性化和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这对于扭转教育的“无人”局面 ,确立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观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现象学精神是现象学的灵魂。作为"做"哲学的方式,现象学就是哲学本身。现象学的重大贡献在于其独特的"看"世界的关系思维方式,现象学最终给出了看世界的路标,即结构世界与意义世界,而且现象学尤为关注发生的世界。现象学精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学追求,现象学精神从方法论到范畴与主题等方面都导致了教育学世界的深刻变革。渗透着现象学精神的教育学实践,将使每一个教育学境遇中的人成为一个敏行的、富有教育学意蕴的教育学实践者。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李培彤  
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完善。教师教育学所具备的学理性与价值性为教师教育学科身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佐证。教师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应观照教师教育学之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本质意蕴,把握教师教育学科特征,探寻教师教育学何以存在之理性依据,从而规范界定教师教育学概念。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多维透视是认识与审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必要前提,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解释与超越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对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逻辑证成离不开学科价值,教师教育学价值意蕴的合理澄明是支撑与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通达教师教育学科的本质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等关键问题的准确理解;巩固教师教育学科的独立地位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等价值维度的全面彰显。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祝刚  王语婷  
后殖民主义转向是国际上比较教育学最近几十年重要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作为批判文化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基础,新东方主义、“亚洲作为方法”与南方理论为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它们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批判了目前“西方作为方法”的全球学术等级结构,促进了国际知识生产的“去西方化”和民主化。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可丰富比较教育学多元的“参考体系”,打破全球化背景下“东方—西方”与“南方—北方”之间的知识等级秩序;讲好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改革经验;丰富比较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视角,促进学科研究范式的更新;加快构建以“亚洲作为方法”和以“中国作为方法”的比较教育学知识生产体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建国  扈中平  
在当今社会公平受到挑战的背景下,穷人教育学问题的提出迫使教育学研究者必须回答:"穷人教育学"究竟意味着什么?马克思作为"穷人"的哲学家,其穷人思想对于理解穷人教育学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看来,穷人不仅仅是受苦受难的群体,还是能动的类存在。穷人教育学是以穷人的存在为前提并以穷人的精神解放为直接目的。在理论上,它是以包括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为对象的社会批判的教育学;在实践上,它是越出教育自身的界限而与广泛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联的社会实践的教育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维  
我国当前的公共知识领域仍然普遍地持有狭义的隐喻概念,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现象。在隐喻认知思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持有广义的隐喻概念,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认知观主张,隐喻的本质在于认知,隐喻建构了大部分概念系统,新颖隐喻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隐喻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学中都可以发挥重要的认知功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石健壮  李森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姜大源  
从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维度去思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颁布,对教育学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体现为:在宏观层面,校企合作的教育活动,要破解"两张皮",应以产业需求导向;在中观层面,校企合作的教育实施,要实现"双主体",应以协同育人为导向;在微观层面,校企合作的教育内容,要摒弃"二元论",应以知识应用为导向。由此,跨界的职业教育,其"产教融合"的教育活动所体现的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校企合作"的教育实施所体现的育人共同体,"工学结合"的教育内容所体现的人文与工具的融合,正是"知行合一"这一教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永平  杨昌勇  
传统的土家摆手舞,历经社会时代变迁,依然表现出特有的生命力:它以特殊的组织结构实现了学习者主体选择的最大化;以特殊的教育场域实现了族群意识和公众情感的充分感知;以特殊的教学关系实现了和谐的审美教育。土家摆手舞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对我国教育的制度化组织、教育所传授知识的类型、学校教育的发展都有重要启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兰英  金家新  
运用现象学的视角,分析探讨比较教育朝向他者教育实事的"悬置"与客观、在直观与再现中实现比较教育对他者教育生活的解释、在借鉴与超越中对他者教育生活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比较教育研究应该从现象学"朝向实事本身"中得到启迪,这对比较教育的学科化建设与科学化发展有着特有的意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红  
生命历程社会化是西方社会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因关注个体成长中的独特性,以及社会规范和社会事件对生命的影响,因而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文章在对生命历程社会化理论核心观点的再认识基础上,反思其在个人成长中的教育价值,揭示其具有的教育学意蕴。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遗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宝藏,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或启发,教育也不例外。古典作家眼中的教育,通常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与政治、人性、德性、艺术这些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古典作家似乎很少专门讨论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冰鸥  
借助社会学的视角和空间概念的规定性,对教育世界中习以为常的课堂空间重新展开审视和反思就会发现,传统观念中的课堂空间,不仅缺乏整体性的关系特征,更对其生成作用重视不足,特别是学生对课堂空间的反馈和建构效应一直被忽略。对课堂空间作为社会权力关系的一种,以及它与个体情感的隐秘联系也缺乏认知。再审视课堂空间及其深度意蕴,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借助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转换视角理解课堂教学生活,通过激发师生的主动参与,唤起课堂活力和创造性,追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全新的教育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其植根于对人具有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的洞察中。从人的三重生命来看,完整的人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人,是情意知融生的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人。人虽然是完整的,但却常遭遇割裂。在教育场域中,完整的人也时常遭遇着肢解,表现为学习的离身化、意情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完整的人的培育需要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