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26)
2023(12664)
2022(10970)
2021(10530)
2020(8826)
2019(20720)
2018(20735)
2017(40242)
2016(21682)
2015(24538)
2014(24723)
2013(24489)
2012(22139)
2011(20081)
2010(20305)
2009(18365)
2008(17729)
2007(15458)
2006(13428)
2005(11616)
作者
(63423)
(52700)
(52171)
(49765)
(33522)
(25341)
(23696)
(20831)
(19955)
(18778)
(18132)
(17669)
(16770)
(16726)
(16182)
(16061)
(15674)
(15614)
(14990)
(14924)
(13125)
(12872)
(12837)
(11965)
(11697)
(11673)
(11552)
(11548)
(10606)
(10429)
学科
(90157)
经济(90064)
管理(61348)
(60841)
(48964)
企业(48964)
方法(43488)
数学(37995)
数学方法(37323)
(26171)
中国(21696)
业经(20263)
(20207)
(19015)
地方(18727)
农业(18204)
理论(15842)
(15111)
(14618)
技术(14361)
(14077)
贸易(14070)
环境(13815)
(13615)
产业(12687)
(11952)
(11948)
财务(11871)
财务管理(11851)
资源(11466)
机构
大学(310228)
学院(309704)
管理(126871)
(119485)
经济(116820)
理学(110782)
理学院(109577)
管理学(107401)
管理学院(106851)
研究(101119)
中国(73455)
(66629)
科学(65564)
(51574)
(50986)
(50843)
业大(48670)
研究所(46775)
中心(45646)
(44012)
财经(42245)
北京(42000)
(41318)
师范(40974)
农业(39934)
(38351)
(36846)
(36400)
经济学(34818)
技术(33109)
基金
项目(218193)
科学(171322)
研究(157909)
基金(157720)
(137578)
国家(136485)
科学基金(117526)
社会(97926)
社会科(92854)
社会科学(92826)
(85780)
基金项目(83954)
自然(78096)
自然科(76158)
自然科学(76143)
自然科学基金(74750)
教育(72373)
(72061)
资助(65796)
编号(65075)
成果(51734)
重点(48561)
(47385)
(46629)
(45156)
课题(44370)
创新(42061)
科研(41408)
教育部(40362)
大学(40120)
期刊
(127645)
经济(127645)
研究(85456)
中国(57613)
学报(50072)
科学(47163)
(46021)
管理(45525)
大学(37340)
(37126)
学学(34996)
教育(34307)
农业(32453)
技术(27987)
业经(22353)
(20933)
金融(20933)
经济研究(19816)
财经(19489)
图书(18183)
(16873)
问题(16752)
(16650)
资源(16123)
科技(15949)
技术经济(15536)
理论(14760)
统计(14404)
(14379)
现代(13930)
共检索到437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雷馨圆   张祎彤   仇焕广   杨晓婷  
推动多元产业发展是破解易地扶贫搬迁“人地分离”后耕地撂荒难题、促进迁出村人—地—业“资源重组”的关键途径,但当前较少研究关注迁出村的耕地利用和产业发展问题。基于此,在廓清研究对象为具备生产功能的迁出村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构建了人—地—业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从“人地分离”程度与“资源重组”程度两个维度归纳出搬迁户自行种植、新型经营主体间接参与和新型经营主体完全代理三种产业帮扶模式。基于中西部地区8省区846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了搬迁距离对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并讨论产业帮扶模式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后农户面临的“人地分离”问题加剧了耕地撂荒行为,参与产业帮扶能显著减少耕地撂荒行为;产业帮扶能缓解搬迁距离对撂荒行为的影响,且不同产业帮扶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进一步结合典型案例资料,深入剖析了三种产业帮扶模式的运行机制、适用条件和优劣势,为迁出村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帮扶模式的实践应用提供依据。并从迁出村资源盘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帮扶模式选择三个方面,为推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晶晶   黎洁  
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土地资源及迁入区就业资源,有助于实现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利用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1258份微观农户数据,运用Heckman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区域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并考察了非农就业质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非农就业区域对搬迁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和规模均呈显著正向影响,但异地非农就业的边际效应均高于本地非农就业。(2)非农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强化了不同区域非农就业对撂荒规模的影响,且非农就业区域因素对耕地撂荒的贡献值要高于非农就业质量。(3)异质性分析表明,家庭男性劳动力、老一代劳动力的异地非农就业对耕地撂荒行为及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迁入地县域经济发展、协调统筹后续就业帮扶与迁出区耕地资源再配置、推进迁出区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曙光  
易地扶贫搬迁是在扶贫攻坚阶段为解决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理论层面从阻断效应、重构效应、增长效应和社会一体化效应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同时也从融入障碍、共同体割裂效应、生活成本约束、就业困境和公共服务瓶颈等角度论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约束条件,并着重以广西模式为核心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顶层设计-动员激励-统筹协调-监督考核"四位一体核心机制。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模式包含基础设施、就业培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产业带动、社区重建、文化融入、心理介入、生态恢复等九个方面,从而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建立了系统性的制度框架。这些经验具有一定典型性,值得总结和推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茂章  周璟  
通过阐述易地扶贫搬迁概念、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内涵,分析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存在政策、产业扶贫经验和民族特色资源等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土地资源、资金和产业基础等方面不利因素。结合湖南省石门、沅陵、桑植等国家级贫困县调研案例,总结湖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11种模式,并提出根据安置地情况选择合适产业、产业发展模式等促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茂章  周璟  
通过阐述易地扶贫搬迁概念、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内涵,分析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存在政策、产业扶贫经验和民族特色资源等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土地资源、资金和产业基础等方面不利因素。结合湖南省石门、沅陵、桑植等国家级贫困县调研案例,总结湖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11种模式,并提出根据安置地情况选择合适产业、产业发展模式等促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云南省会泽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目标,制定并实施"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思路举措,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实施易地搬迁,确保10万群众"搬得出"会泽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云贵川3省8县交界,国土面积5886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5.7%,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琦  张诗怡  
后续扶持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点,也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初衷所在。过去我国移民搬迁存在后续发展困境,原因在于政府单一化搬迁扶持供给以及由此导致的扶持措施供给与搬迁户脱贫发展需求的错位。随着政府工作理念的转变,各地对于搬迁后续扶持越来越重视,形成了更多层次、更为精准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措施供给体系。通过对11个省份易地搬迁后扶措施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整合迁入迁出两地资源、丰富后续帮扶供给的可持续减贫机制,协调推动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从而解决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的难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董运来  王艳华  
"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进入到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随着空间位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搬迁群众也面临着生计方式改变、社会关系的断裂与重建、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社会融入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安置区社区的管理转型和良性发展。建议强化安置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培育搬迁群众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融入,最终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内生化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高强  
易地扶贫搬迁是促进缺乏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但也存在搬迁与发展不同步、社区管理服务滞后、生态修复与拆旧复垦缓慢以及尚有大量同步搬迁人口留置等问题。当前,需要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框架下,统筹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措施,强化社区自治,促进社会融入,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压茬推进生态宜居搬迁等工程,着力解决同步搬迁人口问题,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黄征学  潘彪  
进入"后扶贫时代",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系统梳理回顾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先后经历了初步探索、试点实施、全面推进、脱贫攻坚4个阶段,在搬迁对象选择、搬迁和安置方式、资金和配套政策、搬迁后的融入和迁出地发展等方面日渐成熟,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搬迁之路。针对"后扶贫时代"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突出问题,应通过设置过渡期保持帮扶政策的稳定性,建立贴合搬迁群体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推动后续帮扶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推动搬迁群体融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衔接,全面提升迁出和迁入地区发展水平,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红娟   黄友弛  
易地扶贫搬迁后,依托外源动力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提升其生计能力是易地扶贫搬迁“留得下,能干事”的关键。在构建“外源动力-内生动力-生计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择评价要素度量农户生计能力、外源动力和内生动力。通过调研收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887份有效问卷数据,应用极差标准化和熵值法进行计算,并设计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三者之间关系。得到:(1)外源动力可以有效提升农户生计能力,其中医疗保障、教育支持、产业扶持、培训投入各要素作用分别为0.318、0.256、0.236、0.205;(2)内生动力对农户生计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物质利益驱使、经验累积、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各要素作用分别为0.460、0.304、0.294、0.121;(3)农户外源动力通过内生动力进一步作用于生计能力,内生动力起中介作用。依据各要素的性质和作用,从政府和农户两方面提出农户生计能力提升的建议。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张兴宇  陈文强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教育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会泽县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贫困群众"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大民生工程,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教育短板,让贫困山区适龄儿童搬出山区,享受更好的教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源源  熊瑛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脱贫的主要方式之一。伴随30多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出现了大批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回顾和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过程、实施安置、移民的后续发展和效益评估4个方面。这些文献为当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后续研究应在发展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机制和政策、改善和提升易地扶贫中的基层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后续脱贫发展措施和探索将易地扶贫搬迁与长期区域发展规划有效结合等4个方面有所拓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梅  申云  
在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和自然资源匮乏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云南省怒江州贫困农户易地扶贫搬迁准实验数据,采用DID模型对绝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户在不同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前后的生计资本变动状况进行政策评估,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农户生计资本。其中,依托企业带动安置模式(模式一)和山上搬山下安置模式(模式三)对提高贫困农户生计资本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有利于降低农户易地扶贫搬迁交易成本,并实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依托小城镇集中安置模式(模式二)对纯农型农户生计资本变动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有利于提升农兼型和兼农型农户的生计资本;依托退耕还林逐步安置模式(模式四)对易地扶贫搬迁绝对贫困户生计资本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却有利于提升农兼型为主的相对贫困户的生计资本,造成"搬富不搬穷"的现象。此外,人力资本提升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最为显著,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次之。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梅  申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