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89)
2023(5955)
2022(4977)
2021(5074)
2020(4147)
2019(9460)
2018(9316)
2017(17300)
2016(9295)
2015(10949)
2014(10839)
2013(10732)
2012(10461)
2011(9724)
2010(9603)
2009(9201)
2008(9282)
2007(8372)
2006(7625)
2005(6877)
作者
(26439)
(22165)
(21965)
(21185)
(14185)
(10668)
(10031)
(8660)
(8590)
(7829)
(7776)
(7437)
(7156)
(7033)
(7008)
(6808)
(6664)
(6385)
(6356)
(6215)
(5705)
(5304)
(5258)
(5116)
(4991)
(4946)
(4880)
(4688)
(4527)
(4439)
学科
(43605)
经济(43448)
管理(23792)
(20837)
方法(19769)
(17608)
企业(17608)
中国(16049)
数学(15478)
数学方法(15303)
(11075)
(10692)
贸易(10686)
(10519)
业经(9404)
(9049)
(8892)
(8618)
(8420)
理论(8120)
关系(6980)
(6822)
银行(6816)
(6634)
农业(6557)
(6418)
金融(6417)
教育(6335)
(6032)
(6008)
机构
大学(144922)
学院(138858)
(64879)
经济(63824)
研究(54894)
管理(49053)
中国(43243)
理学(41841)
理学院(41247)
管理学(40543)
管理学院(40263)
(32254)
科学(30633)
(29232)
(27744)
研究所(25044)
中心(23632)
财经(23381)
经济学(21841)
(21512)
北京(21330)
(20378)
师范(20241)
(20106)
经济学院(19486)
(19389)
(19040)
财经大学(17474)
师范大学(16898)
业大(16614)
基金
项目(87100)
科学(69836)
基金(66615)
研究(65146)
(58131)
国家(57665)
科学基金(48620)
社会(45915)
社会科(42375)
社会科学(42363)
基金项目(33831)
教育(30376)
自然(28939)
(28493)
自然科(28347)
自然科学(28340)
资助(28095)
自然科学基金(27901)
(25964)
编号(24634)
成果(22199)
(21946)
中国(20737)
国家社会(19929)
重点(19802)
教育部(19379)
(18152)
人文(17688)
大学(17552)
课题(17283)
期刊
(73843)
经济(73843)
研究(47672)
中国(31837)
学报(22415)
(22251)
科学(21668)
管理(20232)
(19476)
教育(18436)
大学(17852)
学学(16363)
农业(13528)
财经(13218)
(12871)
金融(12871)
经济研究(12655)
(11624)
(11166)
世界(10399)
技术(10343)
国际(10061)
问题(9878)
业经(8358)
(7925)
图书(7365)
(6891)
技术经济(6850)
统计(6751)
社会(6196)
共检索到222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肖群忠  杨建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伦理学取得了长足性的进步。一定的伦理学形态与话语方式总是与一定的道德观相联系的,西方哲学式的反思道德观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道德观,都是一定历史必然的产物。从中国传统注重"人伦日用"的文化角度诠释道德,关注民众的伦理生活,形成本土的诠释路径和话语方式,不仅有利于克服西方现代伦理学的困境,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继承性发展,这将进一步完成伦理学的本土化和实践化,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诠释路径、话语体系和理论形态的形成,增强文化自信。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建华  肖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有别于中国传统伦理学、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伦理学新形态。从发展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中国化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结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建设的内在逻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指导、伦理资源整合、实践"问题集"求解、"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共建等方面实现"立体推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世泰  
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的伦理文明获得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伦理意蕴,探索人们在日常消费生活中能够遵循的伦理准则,为铸造经济文明形态提供理论参考,是值得人们关注的现实议题。余达淮教授等撰写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一书站在全球视野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着眼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探寻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规范诉求,为全人类的经济伦理生活贡献中国智慧。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胡立法  陈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观,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伦理理念,坚持环境道德消费与消费伦理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制度伦理观以及坚持正确义利观的世界大同伦理准则。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糜海波  
从规范伦理学的视域来说,教育伦理学有道义论的教育伦理学、功利论的教育伦理学和美德论的教育伦理学三种理论形态,它们均具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基于对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之实质和基础的考量,在方向上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理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获得科学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思想保证;在理论构架上应超越教育伦理学三种理论形态的对立,实现理论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迈向更高层次;其中国特色包括彰显教育伦理学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建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结合上,就在于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就在于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梦"高度结合于中国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中。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屈炳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确定的历史阶段,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我国文化精髓的深度融合及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一种生动体现。所有这一切,马克思的《资本论》都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资本论》中国化的丰硕成果。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何东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形成中的蒋南翔何东昌【编者按】1993年10月6日,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原高等教育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同志诞辰80周年。是日下午,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了蒋南翔塑像揭幕仪式暨教育思想座谈会,与会同志发言热烈,畅谈蒋南翔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明宏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学几乎是从零起步,大量引进外国理论,组织外派教师培训,积极编定出版教材,建设学科和院系等,其中饱含了管理学界前辈的筚路蓝缕之功和广大后来者的不断开拓进取之举。作为快速崛起的学科,我国管理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具有视野的深广性与时代课题的鲜明性、问题的导向性与奋斗目标的坚定性、理论的真理性与精神状态的自信性、价值的人民性与发展的规律性、方法的唯物辩证性与语言的朴实通俗性相统一的特点。对其分析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是有“性别”之分的,男女两性在道德价值重心、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上均有差异。但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客观存在的性别歧视,导致道德教育的性别失衡和性别冲突,从而限制了道德教育的发展。实现道德教育的性别和谐应该消除性别歧视,重新定义道德和有道德的人,使道德教育的核心概念包容女性气质。在此基础上,重建道德教育大厦,使其矗立于理性和情感的根基之上。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富兴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同一性危机”。这种危机缘于道德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基础。笔者就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说服法,运用该理论讨论了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如何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进而提出整合性教学观、作为话语过程的说服法,以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同一性危机”。
[期刊] 求索  [作者] 林毅  
"中国之治"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中国之制"发挥比较制度优势的结果。因此,以解构西方话语为起点,深入剖析制治互洽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中得以重建的表现与原因意义重大。通过考察中国制度在赶超和防范风险上的双重优势不难发现,中国的制治互洽逻辑,不是建立在抽象的理论演绎基础上的,而是以中国制度中人民立场的政治性理念与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实践过程间的内在统一为支撑,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与其中国化实践品质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才稳定地链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现代化的"善治"结果。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舒坤尧  王智  
《经济伦理学:经济与道德关系之哲学分析》是研究经济伦理学的学术著作。作者王小锡从三个角度对经济与道德关系进行了哲学分析。一是探讨了商业伦理、经济德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要素的基本规律,力图揭示商业伦理、经济德性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逻辑机制,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独到的依据和理念;二是系统总结了我国企业道德的建设状况,探讨了我国企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企业道德建设的规律和路径;三是通过对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绍怀  
虽说发展经济是现代社会的头等大事 ,但发展要以和平与稳定为前提。因此 ,充分发挥道德在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不论是经济活动还是道德活动 ,其行为主体都是人 ,从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 ,二者具有着相互同一的天然基础。只要我们不偏执于把经济学仅仅理解为是纯粹“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或一种“增长财富的技术” ,而是同时也把它看作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或“关怀人类幸福的理论” ,那么不是从经济“以外”、而是从经济自身中发生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道德原则 ,或者使用经济学的方法对传统的道德原则加以分析 ,从中提炼出适合市场经济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