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7)
2023(4228)
2022(3392)
2021(3012)
2020(2479)
2019(5472)
2018(4932)
2017(9705)
2016(4940)
2015(5407)
2014(5141)
2013(4937)
2012(4448)
2011(4088)
2010(4336)
2009(4371)
2008(3191)
2007(2931)
2006(2820)
2005(2590)
作者
(13433)
(10791)
(10695)
(10294)
(6831)
(5205)
(4920)
(4337)
(4089)
(3808)
(3720)
(3706)
(3533)
(3498)
(3492)
(3411)
(3257)
(3082)
(3027)
(3000)
(2767)
(2740)
(2554)
(2471)
(2454)
(2443)
(2395)
(2384)
(2296)
(2234)
学科
(24124)
金融(24124)
(21000)
银行(20993)
(20497)
(17736)
经济(17726)
(14469)
中国(13871)
(12428)
企业(12428)
管理(12146)
中国金融(10829)
(7930)
地方(7314)
(7249)
方法(6174)
(5712)
财务(5699)
财务管理(5693)
数学(5631)
数学方法(5550)
企业财务(5530)
业经(5509)
(5405)
(5227)
事业(4420)
体制(4157)
农业(4016)
理论(3785)
机构
学院(62167)
大学(60209)
(27021)
经济(26384)
中国(24289)
研究(21193)
管理(21021)
理学(17509)
理学院(17346)
管理学(17007)
管理学院(16911)
(14493)
(14313)
银行(13838)
(13314)
金融(13058)
(13002)
中心(12313)
(11939)
科学(11643)
财经(11247)
(10680)
人民(10641)
(10436)
(10156)
国人(9673)
中国人(9624)
中国人民(9567)
(9428)
经济学(9412)
基金
项目(40690)
科学(31467)
研究(30499)
基金(28800)
(24846)
国家(24603)
科学基金(21063)
社会(19611)
社会科(18779)
社会科学(18773)
(17225)
基金项目(14845)
(13662)
教育(13285)
自然(12537)
自然科(12262)
自然科学(12258)
资助(12133)
编号(12080)
自然科学基金(12022)
(10088)
(9898)
成果(9778)
重点(9599)
(9252)
课题(8882)
创新(8670)
国家社会(8345)
(8323)
(8310)
期刊
(28328)
经济(28328)
(24981)
金融(24981)
研究(20322)
中国(14202)
(11339)
(9928)
学报(9259)
管理(8379)
科学(7849)
大学(7252)
学学(7081)
农业(5827)
财经(5792)
教育(5586)
技术(5122)
经济研究(4921)
(4918)
中国金融(4571)
业经(4319)
理论(3904)
实践(3553)
(3553)
问题(3259)
国际(3141)
统计(2977)
农村(2905)
(2905)
财会(2895)
共检索到104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项贤明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五育”的辩证统一和有机融合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角度看来,教育活动内在包含着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基本维度,这四个基本维度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基础。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不仅内在包含了教育活动的四个基本维度,也融合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教育活动,这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五育融合”不仅意味着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统一,而且还意味着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内在包含着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基本方面。只有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具有丰富性、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炜  张治  胡爱花  孙磊  何秋娟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五育"走向融合一体离不开教育评价的价值导向。本文立足大数据时代背景,结合国内外教育评价研究成果以及上海市某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经验,提出了数字画像构建框架,充分挖掘学生多来源、多维度、多模态成长数据,开展标签分析,根据不同的角色需求呈现学生个人画像以及群体画像,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各维度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深入推进新时代"五育融合"理念的校本化落实。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雪平  
整体推进五育融合育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对于系统建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时常处于割裂、失衡、博弈的状态,推进五育融合育人存在诸多瓶颈难题。因此,迫切需要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高职院校特色,从更新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探索破解策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孙会平  宁本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政策转移视野,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借入苏联模式、探索自身路径、绝对去西方化、开辟中国模式、形成新时代价值体系五个阶段,从"工具理性"逐渐走向"价值理性"。未来,应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探索劳动教育的新路径:以劳动教育作为击破应试教育壁垒着力点,深入促进学生综合核心素养与学业能力的提高,探寻以劳树德;建立并持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课程的掌握,实现以劳增智;立足实际需要,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劳动教育实施协同创新体系,使劳动者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劳动中获得自我确证,探索以劳育美;教育治理重心下移,多方持续进行中国特色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的实践基地和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可持续实施。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卫国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德育课程结构五育失衡、内容五育割裂、管理与评价模糊等现象。新时代,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做好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德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构筑五育融合德育课程类型,构建五育融合德育课程结构,丰富五育融合德育课程内容,推广实战性项目式五育融合德育课程教学,建立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完善五育融合德育信息化课程教学管理,健全五育融合德育评价标准体系,以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五育融合教育教学改革。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牟延林  李克军  李俊杰  
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产教融合为引领是建设专业集群的关键,其实践内涵包括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以及一体化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集群建设中存在产教分离、校企陌路,专业趋同、科教分化,协同不足、治理无力,指标缺位、评价无据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优势引领、稳步发展、动态调整的原则,从确立专业集群建设的阶段性方法,创新专业集群建设模式,完善专业集群建设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谢东东  赵泽皓  孔祥智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离不开要素在城乡间双向互动。文章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从形成分割、打破分割、开始融合的演进逻辑基础上,采取乡村向城市要素开放的切入点,准确识别开放乡村的发展必然与现实困境,并从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村庄如何向城市要素开放。研究表明,开放村庄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发挥乡村多元价值的必由之路,但是同时又面临着要素难以集聚、服务质量低下及集体产权开放性不够的现实挑战。为此,应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升产权结构的开放性,顺应城乡人口互动发展趋势,搭建人才下乡机制,引进乡村产业、公共服务相关紧缺人才成为新村民,推动乡村开放水平提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飞燕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系统思维助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成效,促进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和课程建设提质增效。然而,受育人主体协同不足、育人场域“重术轻道”、育人渠道衔接不畅、育人方式融合不深、育人路径实施不力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此,建议基于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层次性、协同性、开放性和创新性,通过师师互动、术道同行、德技并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方式,构建强师育人、专业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五育融合”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打破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促进各育人环节和育人要素有机协同,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萌梦  
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我国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以构建高职院课程思政军事理论课"64255"教学体系为研究主题,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措施,重点分析以"课堂、实践、社团、网络、社区"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五育融合"实践路径的具体举措及实施效果,旨在强调把"课程思政"融入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激发教育合力,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以期为全国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案例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任振林   乔晓艳   孙姗  
五育融合育人是顺应新时代要求对“怎样提高育人质量”的科学回答,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五育割裂各自为政、五育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在明确五育融合育人内涵要义和新时代高职院校五育素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五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个对接、一二课堂互补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科学构建必修与选修并存、一二课堂一体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建立多元多形式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第二张成绩单、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等措施,全面保障高职五育融合育人实践的具体推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和光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针对劳动教育独特育人价值发挥不充分、成效不明显的现实状况,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以立信创始人潘序伦先生提出的“诚信为本、学验并重”的办学理念和“养成性”教育思想为指导,系统研究和探索形成以“五育融合、五化并举”为主要特征的中职学生劳动养成教育模式。该模式基于“系统教育力”,着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坚持“五育融合、五化并举”育人特征,将劳动教育纳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家校企社协同育人的劳动养成教育新格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朝峰  鞠晓生  纪建强  孟斌斌  
本文应用分工理论研究了军民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军民融合深化过程是社会生产交换的分工网络一体化过程,军民融合发展产生"1+1>2"的效果在于分工深化产生的报酬递增;给定经济技术特征,军民融合演化路径受制于交易效率,取决于分工经济与协调费用的有效折衷;随着交易效率提升,军民融合深化将推动社会生产专业化、中间产品种类数、市场规模、技术进步和迂回生产程度同步提升。本研究在军民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军民融合的组织结构变动和组织绩效,拓展和深化了对军民融合的认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朝峰  鞠晓生  纪建强  孟斌斌  
本文应用分工理论研究了军民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军民融合深化过程是社会生产交换的分工网络一体化过程,军民融合发展产生"1+1>2"的效果在于分工深化产生的报酬递增;给定经济技术特征,军民融合演化路径受制于交易效率,取决于分工经济与协调费用的有效折衷;随着交易效率提升,军民融合深化将推动社会生产专业化、中间产品种类数、市场规模、技术进步和迂回生产程度同步提升。本研究在军民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军民融合的组织结构变动和组织绩效,拓展和深化了对军民融合的认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丽萍  
本文从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出发,论述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的模式,研究探索解决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少,不能满足人民健身和学生体育活动需要问题的途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悦  郑汉林  王泽宇  
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湖北省的数据,本文运用OLS回归及Treatment回归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民工家属随迁对城镇化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工家属随迁能够显著促进其城镇化融合。第二,不同类型的家属随迁对农民工城镇化融合具有异质性:两两组合下,配偶和子女同时随迁对城镇化融合的影响较大。进一步地,全部直系亲属一同随迁对城镇化融合的影响效应最大。第三,农民工家属随迁促进其城镇化融合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家庭随迁的正式雇佣效应和城市定居行为效应的渠道。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农民工家属随迁对其城镇化融合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验证了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劳动力迁移中的适用性。基于研究结论,建议相关部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以及为农民工亲属提供更高水平的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促进其随迁行为,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工城镇化融合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