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35)
2023(2770)
2022(2284)
2021(2146)
2020(1794)
2019(3918)
2018(4058)
2017(6912)
2016(4063)
2015(4734)
2014(4976)
2013(4499)
2012(4198)
2011(3831)
2010(3882)
2009(3571)
2008(3378)
2007(3164)
2006(2708)
2005(2460)
作者
(12616)
(10515)
(10350)
(9916)
(6541)
(5022)
(4796)
(4138)
(4034)
(3800)
(3626)
(3525)
(3452)
(3433)
(3388)
(3165)
(3111)
(3100)
(3086)
(2909)
(2763)
(2667)
(2592)
(2502)
(2399)
(2368)
(2338)
(2255)
(2196)
(2177)
学科
(11229)
经济(11203)
管理(10221)
(7331)
(5717)
企业(5717)
(4827)
(4820)
(4780)
中国(4710)
(4382)
理论(3709)
教育(3586)
(3443)
地方(3190)
(3076)
银行(3063)
(2992)
(2966)
金融(2959)
方法(2845)
业经(2753)
体制(2656)
农业(2621)
教学(2494)
(2152)
制度(2138)
(2138)
数学(2092)
数学方法(2032)
机构
学院(54963)
大学(54478)
研究(21494)
(17179)
管理(17053)
经济(16594)
中国(15711)
科学(14362)
理学(14003)
理学院(13784)
管理学(13358)
管理学院(13260)
(12725)
(12299)
(11512)
研究所(10500)
农业(10139)
中心(9750)
(9607)
业大(9421)
(9357)
(8686)
技术(8561)
师范(8488)
(8038)
北京(7792)
(7754)
(7585)
财经(6774)
(6687)
基金
项目(36746)
研究(27559)
科学(27382)
基金(24131)
(21998)
国家(21784)
科学基金(17221)
社会(15440)
(15190)
社会科(14365)
社会科学(14363)
教育(13406)
(12971)
编号(12462)
基金项目(12301)
成果(11486)
自然(10746)
自然科(10460)
自然科学(10454)
自然科学基金(10235)
资助(9706)
课题(9506)
(9096)
重点(8583)
(8105)
(7884)
项目编号(7676)
(7555)
(7489)
(7311)
期刊
(22816)
经济(22816)
研究(17484)
中国(15694)
学报(12296)
教育(12194)
(11982)
科学(9482)
大学(8914)
学学(8363)
农业(7891)
(7713)
管理(6705)
技术(5355)
(4854)
金融(4854)
业经(4262)
职业(3864)
(3857)
(3834)
业大(3527)
图书(3515)
经济研究(3474)
财经(3376)
农业大学(3033)
(3000)
论坛(3000)
(2959)
问题(2837)
科技(2815)
共检索到90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河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轰轰烈烈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其所孕育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为了更深刻地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新阶段和新形势下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本期特刊发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文心  何虎生  
在多民族国情和多变化世情复杂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依托,而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环节。其中的关键词"共同体"聚焦"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意识"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二者都与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立足主体性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本质上看属于现代国家的认同建构范畴,是中华民族之主体性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顶层设计的实现在理论维度上要求顺应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主体性发展导向,包容中华民族的结构张力;在历史维度上要求理清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主体性生成进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现实维度上要求保障从思想观念到物质利益的主体性实现路径,落实民族平等的价值原则。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田晓伟   刘晨露   娄海欣  
跨主体性主张以互为主体去替换他者,呼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理想主体关系,其概念和理论的起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解释和实践指引。数字媒介时代的主体性危机与主体间性鸿沟,凸显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跨主体性意义。依循跨主体性理论发现,教育中存在形成跨主体性思维与行为的关键性条件。以教育创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借助现有知识、情感、语言、技术聚点的支持,增强跨主体交往的逻辑承载力、共同体价值信念的内在驱动力、民族交流中的文化聚合力以及突破地缘限制的关系创生力。在优化重构聚点载体的过程中,凝聚理性共识、激发情感共鸣、凸显语言功效、发挥技术赋能,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江波  
现有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过度注重数量增长对经济学研究的价值,忽略了经济学起因于对人的幸福和发展关注的本来目标。这种偏颇的学术倾向性,与在寻求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狭窄视野和认识逻辑有关,也和经济学的分析基础缺乏从个人理性向集体理性过渡、研究的基础平台偏窄有关。重新关注劳动要素的主体意识和幸福指数,拓展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与立足于更加宽阔的平台,是对经济学学术研究的提升,更是对人的发展研究的提升。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怡  李兵  
近代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促使当时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觉醒,进而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产生了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唤醒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这个先锋队组织应运而生,并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担当起了唤醒中华民族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时间流变中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赋予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新的实践内容。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意识新的觉醒,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动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余志远  谷平平  
旅行尤其是冒险性的活动对于女性而言意味着突破性别惯例的限制,对其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关注“女性”与“自行车旅游体验”相结合而带来的对旅游与性别平等问题研究的新认识,以川藏线女性自行车旅游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女性主义和Lacan精神分析论透视女性在骑行旅游体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与主体建构轨迹。研究发现,川藏线女性骑自行车旅游的经历隐喻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建构,其主体建构轨迹表现为从主体意识萌发到角色展演与主体生成。主要结论包括:首先,女性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由于受到父权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其行为受到规训,开展冒险性的自行车旅游使其获得卸下作为他者角色的机会,并意味着自我意识的初醒和萌发。其次,川藏线独特的时空场域及近乎磨难的骑游经历有助于女性褪去惯常性别角色的外衣,体验过程中英雄气概的养成有利于女性完整人格的形成与培养。最后,女性在重返大自然的过程中其身心获得了放松与自由;通过身体实践从旅游世界之镜的观看中建构起新的自我认同,借此发展自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霞  侯冰婕  
随着时代发展,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对客体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进阶对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学角度,综合哲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思想,分析城市社会发展阶段,探讨城市主体价值取向,研究城市主客体作用模式,总结出不同时代主体意识下的城市模式,划分为工具城市、功效城市、价值城市、交往城市四个阶段,并提出适宜当下我国城市建设的"交往城市"模式,定义其内涵,分析其空间,探讨其现实规划手段。以此倡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体价值取向从单一的工具理性走向与价值理性的融合统一,真正建成"人"的城市。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汤广全  计洁灵  
当下中国职教理论研究如火如荼,成绩喜人,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职教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中缺乏中国本位观与民族自决意识,未能确立民族自主立场,有意无意地漠视中国国情与中国职教发展的时代实际,实证欠佳,理性失范,偏爱介绍、移植、阐释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职教及其理论研究成果,淡化乃至消解了职教理论研究中研究者的主体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胡红杏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