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36)
- 2023(21931)
- 2022(18612)
- 2021(17330)
- 2020(14541)
- 2019(33504)
- 2018(33085)
- 2017(62363)
- 2016(34233)
- 2015(38865)
- 2014(39057)
- 2013(38526)
- 2012(35886)
- 2011(32439)
- 2010(32569)
- 2009(30017)
- 2008(29788)
- 2007(26637)
- 2006(23303)
- 2005(21165)
- 学科
- 济(144907)
- 经济(144757)
- 管理(96656)
- 业(93387)
- 企(75510)
- 企业(75510)
- 方法(62847)
- 数学(54515)
- 数学方法(53804)
- 中国(41907)
- 农(40698)
- 财(35580)
- 地方(33461)
- 业经(32894)
- 学(30925)
- 农业(27214)
- 贸(27020)
- 贸易(27000)
- 制(26842)
- 易(26119)
- 银(23273)
- 银行(23207)
- 理论(23006)
- 融(22936)
- 金融(22932)
- 行(22189)
- 务(22016)
- 财务(21919)
- 和(21876)
- 财务管理(21863)
- 机构
- 大学(489197)
- 学院(487514)
- 济(196266)
- 经济(191865)
- 管理(187966)
- 研究(169685)
- 理学(161150)
- 理学院(159296)
- 管理学(156233)
- 管理学院(155354)
- 中国(129027)
- 京(105899)
- 科学(105867)
- 财(90884)
- 所(86866)
- 农(84911)
- 研究所(78735)
- 中心(77878)
- 江(74547)
- 业大(74236)
- 财经(71579)
- 北京(67393)
- 农业(66288)
- 范(65762)
- 师范(65079)
- 经(65014)
- 院(61615)
- 州(59960)
- 经济学(58613)
- 财经大学(53006)
- 基金
- 项目(326576)
- 科学(255406)
- 研究(236427)
- 基金(234858)
- 家(205647)
- 国家(203913)
- 科学基金(174248)
- 社会(147347)
- 社会科(139522)
- 社会科学(139483)
- 省(128871)
- 基金项目(123621)
- 自然(114003)
- 自然科(111381)
- 自然科学(111349)
- 教育(109399)
- 自然科学基金(109303)
- 划(108252)
- 资助(97892)
- 编号(97029)
- 成果(79254)
- 重点(73796)
- 发(71668)
- 部(71289)
- 课题(67729)
- 创(66928)
- 科研(62676)
- 创新(62565)
- 教育部(60670)
- 大学(60386)
- 期刊
- 济(220322)
- 经济(220322)
- 研究(145526)
- 中国(101801)
- 学报(80379)
- 农(77606)
- 科学(72436)
- 财(70412)
- 管理(70094)
- 大学(60561)
- 教育(57098)
- 学学(56537)
- 农业(53031)
- 融(46715)
- 金融(46715)
- 技术(44660)
- 业经(36679)
- 经济研究(35015)
- 财经(34878)
- 经(29863)
- 问题(28947)
- 业(28499)
- 图书(27530)
- 技术经济(24231)
- 统计(23841)
- 理论(23523)
- 贸(23495)
- 版(23409)
- 科技(22773)
- 商业(21935)
共检索到7433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磊
基于中部六省构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质量型城镇化、信息化以及绿色化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变异系数法、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部六省"五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划分其协调发展所属类型,然后创新性地引入了市场化程度变量指标,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研究表明:1)2000—2015年中部六省"五化"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阶段性发展特征明显;2)中部六省"五化"耦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呈现出"中间强两边弱、南强于北"的格局;3)市场化程度对"五化"耦合协调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因此在提升"五化"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市场化水平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敏 郭广钰
【目的】研究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交互关系,旨在探索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区域协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方法】从“人口–社会–经济–空间”和“规模–压力–治理–效率”8个维度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其涵盖的9个城市及上海市16个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城市和上海市辖区两个层面,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量揭示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1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基本协调”向“优化协调”演进的积极态势,但各地区发展水平和步调不均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差异性。(2)城市层面,以上海中心城区、苏州–无锡–南通以及舟山3个片区为中心辐射同步发展,呈现多片区发展的空间格局。(3)上海市辖区层面,上海市中心城区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优于上海市郊区,呈两极分化格局。【结论】201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各地区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面对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错位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的差异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协同发展策略,为都市圈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法威 许恒周 王姝
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入手,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出现了积极的改进,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σ收敛性检验则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并不大,且有收敛趋势。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薄文广 钱镱 屈建成 谭鑫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2003—2018年中国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随时间呈现向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类型稳步优化趋势,空间上则呈现沿海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内陆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在当期就对新型城镇化产生正向影响并且会持续较长时间;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短期波动性,在长期表现为正向带动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发挥的带动作用要强于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低水平发展地区,高水平发展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更强,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弱。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交互影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陈治国 陈俭 杜金华
在比较分析我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物流成本的基础上,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可实证分析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物流业成本负担仍然较重,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效益较低;全国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同时,尽管较高的耦合度表明两者耦合关系与互动效应较好,且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所处的协调等级总体上呈现出由中度失调经过低度失调最终过渡到略微失调的向好变迁趋势,但全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仍未步入协调状态;分地区考察时发现,三个地区的物流业与地方国民经济耦合协调度所处的协调等级总体上呈现出中度、低度、略微失调三个阶段,但东部与中部地区较早地由中度失调转变为低度失调,且东部地区较早地由低度失调转变为略微失调,说明地区间物流业与地方国民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地区异质性;目前各地区物流业与地区国民经济仍为略微失调状态,东部地区的物流业对地方国民经济的边际促进效应存在下降趋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莹 杨芳玲
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系统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与土地财政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由失调衰退—过渡—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从区域层面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区域内部协调度差异较小,土地财政相对于城镇化发展表现为"滞后—超前—同步"的演变特征;中部地区协调度及其内部均衡性次于东部,土地财政主要由超前型向滞后型
关键词:
城镇化 土地财政 耦合协调关系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宜庆 宋秋韵 姚江
运用耦合模型理论,建立耦合度函数和耦合协调度函数,对2010—2014年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六省耦合协调性差异较小且处于中等水平;从空间上看,湖北省耦合协调度最高,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基本协调发展,而安徽、湖南、江西、河北的耦合协调度低,由同步发展转为农业现代化滞后,山西的经济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都比较落后;从时间上来看,中部六省的耦合协调类型的变化较小,总体上呈缓慢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铭雨 刘基伟 李群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选取2011—2021年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测算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指数。研究发现:全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指数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2021年分别达到0.840、0.809,较2011年分别上涨715.5%、235.7%。耦合协调度仅在2011年表现为轻度协调,2021年达到优质协调,说明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是“零和博弈”,必须协同推进、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各地区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存在异质性,失调成因存在显著差异,广东省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起到带头作用,黑龙江省等8个省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程度较高,产业转型压力较大。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表现出“辐射”效应,北京等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负相关,出现“虹吸”效应,这导致京津冀区域耦合协调度差距拉大。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出坚定绿色发展道路,强化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抢抓机会,转化“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攻关能源技术,助力重化工业地区加速能源体系转型的政策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蒋梦诗 沈勤
在“技能中国”建设背景下,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利用2008-2019年28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发展间的互动适配关系及时空演化趋势,研究发现:两者耦合协调程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先上涨后回落的变化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依次递减态势;高技能人才占比、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分别成为所属系统的显著因素;在超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上涨迹象不显著。实现两者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是:优化教育财政分配结构,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地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华淑名 高志刚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即"五化"协调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本文首先阐释了"五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接着构建了"五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新疆为例,测度了新疆2000-2014年的"五化"耦合协调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有:"五化"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新型工业化是根本动力,新型城镇化是重要载体和带动力量,农业现代化是重要保障,信息化是重要引擎,而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基础和前提条件。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而信息化和基础设施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五化”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华淑名 高志刚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即"五化"协调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本文首先阐释了"五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接着构建了"五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新疆为例,测度了新疆2000-2014年的"五化"耦合协调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有:"五化"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新型工业化是根本动力,新型城镇化是重要载体和带动力量,农业现代化是重要保障,信息化是重要引擎,而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基础和前提条件。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而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新疆"五化"耦合协调水平很低,从2000年的极度失调逐渐转变为2014年勉强协调,但协调水平保持不断的提升。最后根据结论得到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五化” 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群 孙咏 刘基伟
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发展是其内在要求。为此,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着眼现在未来作出“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是碳中和发展的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全国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的情况,并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采用综合评价系统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我国31个省(区、市)2001—2020年增碳、减碳发展状况以及协调程度,发现:第一,全国呈现增碳发展缓慢、减碳发展迅速的趋势。相比2001年的指数结果,2020年20个省(区、市)的增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11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4.00%;2020年29个省(区、市)的减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2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38.38%。第二,从省际耦合协调度结果来看,2020年绝大多数省(区、市)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得到了提高,超过2/3的省(区、市)达到勉强协调及以上水平,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从耦合协调度的关系特征来看,目前各省(区、市)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减碳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根据各省“中-中”“中-低”“高-低”等不同的增碳、减碳发展水平,勉强、初级、中级等不同的协调类型以及滞后特征,提出宣教、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中和 增碳发展 减碳发展 耦合协调度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恒 赵茂 李璐
本文利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等模型测度了2011—2019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经济发展及两者时空耦合协调状况。研究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长较快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区收敛性和空间集聚性;二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相对差距缩小,但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仍然较大;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能力持续增强,由轻度失调跨入优良协调发展阶段。因此,需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区数字化水平;提高金融普惠性服务能力,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加强省际合作,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强省"领头羊"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区域经济发展 时空耦合协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姜孟升 范栖银 匡瑛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上,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协调匹配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我国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共同富裕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并具有空间异质性;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但自相关水平呈波动下降态势,空间集聚性在逐渐削弱;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受到政府、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影响程度呈现“市场化水平>政府支持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提升耦合协调度,应谋求共生发展,打造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利益共同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从滞后发展转向适度超前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全局,释放空间溢出效应;建构科学指标体系,加强监测评估工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郭庆然 丁翠翠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否协调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该研究通过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探索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研究表明:2002—2011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地区总体上依次递减;产业结构、教育经费、R&D经费投入与劳动者素质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支持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很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来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分析测度:以中部六省为例
中国普惠金融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分异研究——来自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
林业生态、保护、产出及效率视角下的耦合协调性分析——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江西省11市“四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我国中部六省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评价——以中部六省为例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
旅游产业与省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以海南省为例
数字经济驱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耦合协调关系——基于西北五省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