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
- 2023(101)
- 2022(94)
- 2021(98)
- 2020(100)
- 2019(246)
- 2018(285)
- 2017(762)
- 2016(286)
- 2015(217)
- 2014(116)
- 2013(59)
- 2012(35)
- 2011(17)
- 2010(9)
- 2009(4)
- 2008(5)
- 2007(6)
- 2006(5)
- 2005(7)
- 学科
- 济(881)
- 经济(881)
- 业经(774)
- 产业(680)
- 信息(668)
- 信息产业(664)
- 总论(664)
- 业(581)
- 贸(575)
- 贸易(575)
- 易(573)
- 电子(529)
- 网上(519)
- 网上贸易(519)
- 企(477)
- 企业(477)
- 管理(460)
- 中国(265)
- 银(254)
- 银行(254)
- 行(246)
- 融(229)
- 金融(229)
- 农(209)
- 中国金融(189)
- 财(162)
- 农业(161)
- 务(143)
- 财务(143)
- 财务管理(143)
- 机构
- 学院(2067)
- 大学(1727)
- 济(820)
- 经济(810)
- 管理(786)
- 理学(677)
- 理学院(675)
- 管理学(669)
- 管理学院(667)
- 研究(462)
- 中国(424)
- 财(387)
- 京(366)
- 财经(328)
- 江(303)
- 职业(297)
- 商学(293)
- 商学院(291)
- 经(289)
- 经济学(263)
- 技术(253)
- 财经大学(251)
- 经济学院(250)
- 中心(245)
- 科学(232)
- 北京(231)
- 州(222)
- 经济管理(206)
- 工商(203)
- 技术学院(201)
共检索到26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利平
本文利用2006—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估计了"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效应。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间,"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TFP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互联网+"对TFP的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互联网+"对TFP的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2)"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技术进步的效应并不明显,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属于技术效率驱动型而非技术进步驱动型。进一步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发现技术效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的规模效应。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尽管"互联网+"能够改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方面收效甚微,互联网行业必须扭转重商业模式轻技术创新的错误导向,传统行业等非互联网行业则应当将资源主要集中于产品和技术创新,不应该舍本逐末地盲目追逐"互联网+"概念。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贵东 杨德林
作为信息通信技术核心的互联网能否显著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试图对我国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做进一步研判,综合利用正则法则、逻辑判断、多指标协助等方法,针对企业网址、企业邮箱、企业ID等指标进行高精度修复,获得高质量的互联网数据;通过创造性采用跨省人口迁移数据,构建了相对有效的工具变量;综合运用交叉识别、Olley-Pakes、Levinsohn-Petrin、面板工具变量组、间接倾向得分匹配、直接处理效应等方法,最终得出稳健结论。研究表明,我国整体上不存在生产率悖论,在对一些因素进行控制之后,互联网对我国制造企业至少“净”贡献了10%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钞小静 周文慧 刘亚颖
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底座,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工业互联网协同共享、全面互联和跨界融合的特征属性,阐释了工业互联网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3—202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方法评估了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和排除小样本估计偏误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工业互联网能够通过促进资源整合、提高供应链效率和加速数字化转型三个作用渠道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企业、网络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为加速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经验支撑与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建英 张其仔 张慧
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互联网应用通过节约交易成本这一主要渠道显著地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互联网应用对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资本密集制造业企业、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互联网应用通过节约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管理成本节约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更大。因此,应提升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将节约的销售成本与管理成本投入研发活动之中,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余东华 韦丹琳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基于A-H模型,选取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互联网应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了技能溢价在互联网应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当互联网应用产生的创新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能够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替代效应大于创新效应时,互联网应用对制造业生产过程产生了非适应性冲击,出现"索洛悖论";技能溢价能够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调节互联网应用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增强互联网的创新效应,从而有效化解"索洛悖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芳 高悦娴
新发展阶段中国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战略导向,以数字化转型变革生活、生产和治理方式是"十四五"规划中的一大战略。对国民经济支柱制造业而言,借助互联网化变革自身组织形态,拓展组织边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关键。本文分析总结出制造业互联网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3条机制即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技术创新,并基于2010~2019年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对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制造业互联网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互联网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成本的增加,从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群慧 余泳泽 张松林
本文重点关注互联网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研究通过超边际与一般均衡分析,建立了互联网发展影响制造业效率的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发展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制,并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在克服内生性的基础上,从城市、行业和企业三个维度全面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强度和内在机制。研究显示,互联网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整体和制造业整体生产率,且对制造业整体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其对城市整体生产率的影响;互联网发展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城市互联网发展指数每提高1%,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会提高0.3%。内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技术发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资源错配以及促进创新提升了制造业生产率。以上研究结论为中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奠定了理论与事实基础。
关键词:
互联网 制造业生产率 交易成本 资源错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宫思羽 王博 余志刚
文章采用2016—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DEA-Mamlquist指数测算31个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利用联立方程组模型检验营商环境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引入互联网政务作为调节变量,并分区域探讨其差异性。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相互抑制,并制约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分解路径;引入互联网政务与营商环境的交互项发现,互联网政务能够起到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区域异质性显著,在东中部地区起到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起到抑制作用;法治环境建设能够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农村区域的创新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商业环境建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杨华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对于实体经济从业者来说,应该是如何"+"?如何计划?如何行动呢?怎样让一个个互联网概念落地生根,变得可执行、可操作,实现自己的"互联网+"呢?A什么是企业互联网"互联网+"最核心的载体就是企业,而企业是一个高级的智能体,拥有着群体智慧,运行着科技创新。既然企业是一个智能体,那么是否存在
关键词:
互联网+ 企业互联网 企业语言 大数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卢福财 徐远彬
研究旨在考察我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是否存在驱动作用。以我国2005—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互联网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正向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且该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金融危机后互联网的驱动作用比金融危机前更强。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但在样本期内,生产成本这一作用路径显著,创新能力这一作用路径不显著,且创新能力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门槛分析发现互联网水平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政策启示:一是积极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璇 李长英
本文基于2006—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从产业结构变迁的两个维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出发,讨论了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互联网发展均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相反。产业结构变迁与互联网发展的交互作用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该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互联网门限效应,即只有互联网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业结构变迁与互联网的交互作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才由负转正,并在互联网发展水平提高时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
互联网 产业结构 全要素生产率 门限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兵 王伟龙
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出中国269个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4—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经济和地理属性构建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互联网、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考察期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互联网和产业结构升级均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互联网和产业结构升级协同作用也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不同区域、不同创新政策和不同资源类型下的城市互联网与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显著差异。最后,提出互联网与产业结构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兵 王伟龙
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出中国269个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4—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经济和地理属性构建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互联网、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考察期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互联网和产业结构升级均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互联网和产业结构升级协同作用也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不同区域、不同创新政策和不同资源类型下的城市互联网与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显著差异。最后,提出互联网与产业结构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童有好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逐步涉及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引发了制造业资源配置的新方式,驱动了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发了制造业资源配置的新方式,驱动了制造业生产和经营模式的变革。这给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新机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涛 王波 李嘉梁
本文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城镇化-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分析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采用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在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过程中,城镇化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城镇化是互联网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互联网通过城镇化路径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在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通过城镇化发展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主销区通过城镇化发展则可能抑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最后给出本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城镇化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