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
- 2023(162)
- 2022(185)
- 2021(180)
- 2020(194)
- 2019(455)
- 2018(546)
- 2017(1292)
- 2016(541)
- 2015(452)
- 2014(255)
- 2013(150)
- 2012(71)
- 2011(51)
- 2010(24)
- 2009(11)
- 2008(6)
- 2007(13)
- 2006(16)
- 2005(10)
- 学科
- 济(1416)
- 经济(1415)
- 业经(1187)
- 贸(1124)
- 贸易(1124)
- 易(1121)
- 产业(1071)
- 电子(1059)
- 信息(1050)
- 信息产业(1040)
- 总论(1040)
- 网上(1039)
- 网上贸易(1039)
- 业(818)
- 管理(725)
- 企(623)
- 企业(623)
- 中国(540)
- 银(531)
- 银行(531)
- 行(519)
- 融(439)
- 金融(439)
- 农(362)
- 中国金融(358)
- 农业(243)
- 制(240)
- 财(194)
- 务(167)
- 财务(167)
- 机构
- 学院(3834)
- 大学(3225)
- 管理(1510)
- 济(1454)
- 经济(1428)
- 理学(1305)
- 理学院(1299)
- 管理学(1280)
- 管理学院(1275)
- 研究(787)
- 中国(760)
- 京(683)
- 财(659)
- 职业(557)
- 财经(554)
- 江(528)
- 技术(517)
- 经(498)
- 商学(484)
- 商学院(482)
- 中心(472)
- 经济学(437)
- 州(427)
- 科学(421)
- 财经大学(416)
- 北京(414)
- 经济管理(414)
- 经济学院(407)
- 技术学院(394)
- 业大(369)
共检索到4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娟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什么影响?从理论上看,互联网+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改造供应链和培养人力资本等。基于世界银行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互联网+显著地影响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产业和地区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影响较小,对东部地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影响较大。上述研究结论表明积极促进制造业的互联网+,但应该分行业和分地区采取不同的模式和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 劳动生产率 行业差异 地区差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卢福财 徐远彬
研究旨在考察我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是否存在驱动作用。以我国2005—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互联网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正向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且该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金融危机后互联网的驱动作用比金融危机前更强。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但在样本期内,生产成本这一作用路径显著,创新能力这一作用路径不显著,且创新能力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门槛分析发现互联网水平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政策启示:一是积极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庆丰 王瀚佑 李东旭
互联网贷款能够有效缓解中低收入劳动者的融资约束,进而对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负面冲击。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探究了互联网贷款发展对域内企业劳动生产率及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预期的金融科技提升企业效率不同,地区互联网贷款的普及降低了域内企业劳动生产率,且该效应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本水平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城市层面上,该效应在居民融资约束强、消费预算约束强、劳动力供给紧张、人力资本水平低的三线及以下城市更加显著。互联网贷款缓解了摩擦性失业者的消费预算约束,提升了劳动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导致企业低技能员工流动性上升,劳动生产率下降。劳动力生产率的下降倒逼企业增加研发与投资,促使其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本文从劳动力流动性的视角探究了金融科技如何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理解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及其带来的潜在冲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补充。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建英 张其仔 张慧
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互联网应用通过节约交易成本这一主要渠道显著地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互联网应用对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资本密集制造业企业、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互联网应用通过节约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管理成本节约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更大。因此,应提升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将节约的销售成本与管理成本投入研发活动之中,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群慧 余泳泽 张松林
本文重点关注互联网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研究通过超边际与一般均衡分析,建立了互联网发展影响制造业效率的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发展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制,并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在克服内生性的基础上,从城市、行业和企业三个维度全面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强度和内在机制。研究显示,互联网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整体和制造业整体生产率,且对制造业整体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其对城市整体生产率的影响;互联网发展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城市互联网发展指数每提高1%,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会提高0.3%。内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技术发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资源错配以及促进创新提升了制造业生产率。以上研究结论为中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奠定了理论与事实基础。
关键词:
互联网 制造业生产率 交易成本 资源错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杨华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对于实体经济从业者来说,应该是如何"+"?如何计划?如何行动呢?怎样让一个个互联网概念落地生根,变得可执行、可操作,实现自己的"互联网+"呢?A什么是企业互联网"互联网+"最核心的载体就是企业,而企业是一个高级的智能体,拥有着群体智慧,运行着科技创新。既然企业是一个智能体,那么是否存在
关键词:
互联网+ 企业互联网 企业语言 大数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彦云
互联网发展从IT到DT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研究了DT时代的统计思维,提出了互联网统计概念和互联网统计体系的基本内容,研究了面向未来发展的互联统计、互通统计、互动统计的互联网统计理论体系;考察了国际电信联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互联网统计体系,以及国家统计局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统计,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与实际需要的巨大缺口;最后,研究了互联网统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我国互联网统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可 李连燕
研究目标:探讨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制造业中发挥的作用。研究方法: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创新活动,提高了制造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分享意愿,且其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商品销售和营销渠道在制造业当中发挥作用,并带来制造业绩效表现的提升。研究创新: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为"互联网+制造业"战略的效果提供了更加全面细致的经验证据。研究价值:提供了"互联网+"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证据,为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问题带来启示。
关键词:
“互联网+” 制造业 创新 供应链协同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钞小静 周文慧 刘亚颖
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底座,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工业互联网协同共享、全面互联和跨界融合的特征属性,阐释了工业互联网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3—202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方法评估了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和排除小样本估计偏误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工业互联网能够通过促进资源整合、提高供应链效率和加速数字化转型三个作用渠道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企业、网络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为加速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经验支撑与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繁华 刘淑萍
"互联网+"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也十分关键。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GMM计量方法对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均产生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比重上升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关键词:
“互联网+” 制造业升级 系统GMM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利平
本文利用2006—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估计了"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效应。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间,"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TFP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互联网+"对TFP的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互联网+"对TFP的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2)"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技术进步的效应并不明显,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属于技术效率驱动型而非技术进步驱动型。进一步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发现技术效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的规模效应。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尽管"互联网+"能够改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方面收效甚微,互联网行业必须扭转重商业模式轻技术创新的错误导向,传统行业等非互联网行业则应当将资源主要集中于产品和技术创新,不应该舍本逐末地盲目追逐"互联网+"概念。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童有好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逐步涉及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引发了制造业资源配置的新方式,驱动了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发了制造业资源配置的新方式,驱动了制造业生产和经营模式的变革。这给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新机遇。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凤 赵燕 邓格致
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分析视角入手,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采用中介效应模型、Log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重点考察互联网应用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结构性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农村互联网应用通过两个路径化解了“索洛悖论”,其一是直接效应,即互联网应用作为技术本身直接渗透至具体的劳动生产过程,从而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直接影响;其二是间接效应,即通过创造性破坏机制改变城乡劳动力的分布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仅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是结构性的,而且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也是结构性的,此类结构性的变化会对农业农村的禀赋结构,尤其是通过提升和改变劳动力的质量与分布对农户劳动生产率产生实质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准确识别农村部门互联网应用的作用路径及其结构性差异,对于在制度创新与政策导向上更好适应科技革命浪潮,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爱华
网络经济是速度经济,加快互联网建设,迅速融入网络经济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和倾力发展的事业。我国要善借“入世”之东风,搭乘互联网快车,尽快驶入信息时代。为此,政府要“扶上马,送一程”,实现网络业的产销衔接和供需互动,强化网络业的专业化经营,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
网络经济 互联网 电子商务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一丹
腾讯研究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出品69.00元公益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对公益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起全球瞩目。该书由"中国互联网教父"陈一丹等创作,以腾讯研究院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撰写而成。该书回顾了中国互联网公益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从互联网公益的本质、国内及国际典型国家的创
关键词:
中国互联网 公益慈善 腾讯研究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部六省制造业结构调整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制造业服务外包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实证研究
中国制造业劳动年龄构成对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影响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效应研究——基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
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与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基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及其特征——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检验
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互动关系研究
劳动成本、劳动生产率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
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