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38)
- 2023(10520)
- 2022(8730)
- 2021(8524)
- 2020(7002)
- 2019(16621)
- 2018(16348)
- 2017(31053)
- 2016(16856)
- 2015(19237)
- 2014(18984)
- 2013(18941)
- 2012(17240)
- 2011(15729)
- 2010(16073)
- 2009(14987)
- 2008(14553)
- 2007(12903)
- 2006(11499)
- 2005(10101)
- 学科
- 济(79372)
- 经济(79309)
- 农(50078)
- 业(48563)
- 管理(37467)
- 方法(34120)
- 农业(33339)
- 数学(31670)
- 数学方法(31124)
- 企(26488)
- 企业(26488)
- 中国(23934)
- 业经(20370)
- 贸(15125)
- 贸易(15115)
- 易(14861)
- 地方(14314)
- 制(14158)
- 发(13412)
- 财(13193)
- 农业经济(12481)
- 学(12284)
- 策(11420)
- 发展(10905)
- 展(10896)
- 环境(10464)
- 银(10462)
- 银行(10449)
- 体(10344)
- 行(10134)
- 机构
- 学院(241417)
- 大学(237913)
- 济(109282)
- 经济(107488)
- 管理(93733)
- 研究(85220)
- 理学(81623)
- 理学院(80821)
- 管理学(79192)
- 管理学院(78782)
- 中国(67177)
- 农(57785)
- 科学(50251)
- 京(50120)
- 农业(43921)
- 财(43541)
- 所(42595)
- 业大(41071)
- 中心(39127)
- 研究所(38869)
- 财经(34978)
- 江(34521)
- 经济学(33772)
- 经(32199)
- 北京(31685)
- 范(30888)
- 师范(30650)
- 经济学院(30398)
- 院(29447)
- 经济管理(28524)
- 基金
- 项目(163886)
- 科学(130255)
- 研究(121627)
- 基金(120551)
- 家(105254)
- 国家(104369)
- 科学基金(89276)
- 社会(79742)
- 社会科(75336)
- 社会科学(75315)
- 省(63487)
- 基金项目(62649)
- 自然(55469)
- 教育(54970)
- 自然科(54261)
- 自然科学(54249)
- 自然科学基金(53264)
- 划(52734)
- 资助(50250)
- 编号(49280)
- 成果(39009)
- 部(37678)
- 重点(36683)
- 发(36570)
- 国家社会(34059)
- 创(33743)
- 课题(33682)
- 农(33180)
- 教育部(31992)
- 创新(31610)
- 期刊
- 济(122328)
- 经济(122328)
- 研究(69095)
- 农(62882)
- 中国(53393)
- 农业(43322)
- 学报(36807)
- 科学(36601)
- 管理(30341)
- 财(30066)
- 大学(29699)
- 学学(28252)
- 业经(25071)
- 教育(23908)
- 融(22789)
- 金融(22789)
- 技术(22195)
- 业(20897)
- 经济研究(18256)
- 问题(17301)
- 财经(16850)
- 世界(15229)
- 农业经济(14817)
- 经(14653)
- 农村(14427)
- 村(14427)
- 统计(14404)
- 版(13590)
- 技术经济(13372)
- 资源(13347)
共检索到360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穆光宗
本文结合中国国情反思和评价了发展经济学说史上著名的“二部门模型”,指出我国学术界运用该模式描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并给出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上佳设计时的理论局限性。作者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就地转移为主,其他转移为辅”的非农化过程。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传岩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在转移方向、转移速度和转移规模上符合中国国情,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立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清强 张开华
对经典托达罗与"推—拉"人口转移理论进行了拓展分析,通过定位"政策"因素为调节变量,提出政策调节模型;根据1993—2014年湖北省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调节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政策调节模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制度因素 人力资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清强 张开华
对经典托达罗与"推—拉"人口转移理论进行了拓展分析,通过定位"政策"因素为调节变量,提出政策调节模型;根据1993—2014年湖北省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调节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政策调节模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洪
本文对Lewis双元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 ,通过中国与韩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比较 ,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因和导致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长期化的原因 ,并运用Takeo的“主观均衡位置假说”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中兼职就业提高农户收入的可能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庆丰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时间,发现我国农村就业结构转变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其滞后时间长达9年。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期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只有深化制度革新、妥善解决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方能从根本上缩短滞后时间,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迅雷 周洪荣 朱蕾
文章基于国内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困局,通过引入Mas-Colell-Razin二元分析方法,从C-D生产函数出发,建立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重点讨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可转移剩余劳动力潜在规模的测算,进而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国内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在理论分析和数据获取等方面有所创新。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中国劳动力转移正趋于均衡;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其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文章进一步测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存约4 000-6 000万人,表明粗放式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倚仗资本和技术进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武国定 方齐云 李思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效应 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游德升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流动倾向存在很大差异。提高人员素养和技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和有效地改进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 农村劳动力 就业转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新
本文是对中国农民创办乡镇企业的非经典转移路径的描述与分析。传统发展理论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只存在"农村一城市"这条单一的"经典路径",但是占相当比重的中国农民却通过创办农村工业实现了原地转移,该路径为"农村→农村工业"。本文认为非经典转移的短期绩效是能够降低当时转移成本,但从长期看可能会面临二次转移成本。
关键词:
非经典转移 要素流动能力 收入支出弹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农村劳动力转移 收入分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立丽 张滨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出发,利用偏最小二乘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家庭做出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期末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家庭构成情况和家庭劳动力负担率对劳动力转移决策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第一产业纯收入、家庭全年纯收入和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则为次要影响因素;而粮食直接补贴收入、距离最近县城距离和机械化率的影响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