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6)
- 2023(10942)
- 2022(9672)
- 2021(9324)
- 2020(7670)
- 2019(18451)
- 2018(18064)
- 2017(33312)
- 2016(18397)
- 2015(20716)
- 2014(20960)
- 2013(20729)
- 2012(19425)
- 2011(17738)
- 2010(17821)
- 2009(16795)
- 2008(16662)
- 2007(14643)
- 2006(12903)
- 2005(11652)
- 学科
- 济(79960)
- 经济(79882)
- 管理(47117)
- 业(45711)
- 企(36266)
- 企业(36266)
- 方法(34083)
- 数学(30249)
- 数学方法(29976)
- 农(25762)
- 中国(22106)
- 财(20936)
- 地方(18607)
- 业经(18015)
- 制(17543)
- 农业(17059)
- 学(16363)
- 贸(14571)
- 贸易(14568)
- 易(14053)
- 体(12608)
- 融(12320)
- 金融(12317)
- 银(12238)
- 银行(12208)
- 和(11777)
- 行(11678)
- 理论(11373)
- 务(11188)
- 财务(11170)
- 机构
- 大学(260417)
- 学院(258547)
- 济(106875)
- 经济(104495)
- 管理(95270)
- 研究(93239)
- 理学(81650)
- 理学院(80569)
- 管理学(79038)
- 管理学院(78528)
- 中国(70566)
- 科学(56799)
- 京(56089)
- 财(50578)
- 所(47598)
- 农(46128)
- 研究所(43132)
- 中心(42429)
- 江(40215)
- 财经(38974)
- 业大(38588)
- 范(37471)
- 师范(37121)
- 农业(35920)
- 北京(35649)
- 经(35245)
- 院(33655)
- 经济学(32849)
- 州(31560)
- 师范大学(30158)
- 基金
- 项目(168966)
- 科学(132016)
- 研究(125034)
- 基金(120763)
- 家(105104)
- 国家(104140)
- 科学基金(88048)
- 社会(78045)
- 社会科(73695)
- 社会科学(73671)
- 省(66428)
- 基金项目(64397)
- 教育(58289)
- 自然(56097)
- 划(56059)
- 自然科(54685)
- 自然科学(54669)
- 自然科学基金(53697)
- 编号(51888)
- 资助(48775)
- 成果(42937)
- 重点(38706)
- 部(37656)
- 发(37470)
- 课题(36264)
- 创(34554)
- 科研(32431)
- 创新(32263)
- 教育部(32158)
- 大学(32004)
- 期刊
- 济(123315)
- 经济(123315)
- 研究(80684)
- 中国(55631)
- 农(43288)
- 学报(41393)
- 财(40412)
- 科学(38363)
- 管理(32876)
- 教育(32320)
- 大学(31262)
- 农业(28972)
- 学学(28868)
- 融(24196)
- 金融(24196)
- 技术(22163)
- 业经(20833)
- 经济研究(19731)
- 财经(19309)
- 经(16691)
- 问题(16613)
- 业(15278)
- 贸(13914)
- 图书(13402)
- 版(13387)
- 资源(12755)
- 技术经济(12488)
- 理论(12292)
- 国际(12047)
- 商业(11929)
共检索到399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姜方炳
上世纪40年代,面对乡土社会日趋衰败的景象,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城乡有机循环与乡土重建这一世纪命题。即便在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乡土中国"已加速迈向"城市中国",我们仍处于对这一命题的破解之中。近年来各地兴起的"乡贤回归"工程,可谓是其中一项富有传统特色的新探索。相对于古乡贤而言,新乡贤的来源和构成虽已多元分化,但其回归的背后潜藏着的仍是中国人地缘身份认同的"套嵌向心"式结构。在城乡发展失衡的背景下,政府"招引"下的乡贤回归,既有利于对落叶归根式的城乡有机循环的活力修复,也有利于新乡贤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是当代乡村振兴可资探寻的一条实践路径。作为一种生发于本土、成长于他乡而又强势返场的社会力量,乡贤回归虽在一定程度上再造了乡村精英结构,但并无法真正替代既有的"乡政村治"格局。当前推进这项探索实践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凸显其公益属性和民间认同,充分发挥在乡村治理中的相对优势,避免陷入名实分离的实践误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晓燕 王宁
城乡融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乡贤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通过对中国当代乡贤治村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乡贤参与村庄治理的方式主要包括嵌入式治理和辅助式治理两种。嵌入式治理是指通过"村两委"选举程序直接介入村庄权力结构,成为村庄治理主体。辅助式治理则是通过组建乡贤理事会或乡贤参事会等村庄非正式组织辅助村干部进行村庄治理,是"村两委"组织的重要补充。在不同的乡贤治村模式中,乡贤身份、村庄内生动力、村民思想意识以及村庄治理规则是影响乡贤治村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贤治村 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奚建武
在市郊农村,由于在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嵌入了新的一元——外来移民,产生了原住民(主要是当地农民)与外来移民(主要是流动民工)之间的新二元差别,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城乡关系中特有的一种新型二元结构——"复合型二元结构"。这种新型二元结构一方面由于其普遍性和梯度型非连续分布,在现时期呈现出阶段性、长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流动性、动态性、非稳定性的属性,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往往被忽略。尝试借助"复合型二元结构"概念分析城乡关系问题,揭示城乡关系变迁的新动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晋 高远卓
通过测算1981—2016年中国城乡资本边际收益率,发现中国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动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标志性事件发生的时序对各阶段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扭转城市优先发展的有偏政策,推行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战略,是缩小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差距的根本举措,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及提高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是城乡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关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独明 谷继建
从城乡统筹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无外乎是分析其政策配套、问题、改革路径等,我们在本文中却从成渝城乡统筹的背景尤其是历史背景和制度背景入手,探讨了成渝城乡统筹与众不同的特色,进而上升为一般案例,为探究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提供另一种视角内涵。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历史背景 制度背景 发展前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邢海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化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我国城乡用地规划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创新、完善的改革过程。以我国城市化发展为背景,以用地规划法律制度建设的历史轨迹为主线,对我国用地规划管理制度的变迁过程和特点进行总结与分析,并以问题为指向,概括了当前我国用地规划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展望了进一步改革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城乡用地 规划管理 制度变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唯燊
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阶段、区域、来源特征,提出在新发展阶段下,需要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缩小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的抓手,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突破口,将产业统筹和权责统一作为稳固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途径,将城乡间融合共生作为缩小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方向。据此,本文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永乐
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而乡贤则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主体。当前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乡贤队伍结构有短板、参与治理的资格待正名、对于乡贤参与治理的政策性保障力度不够等,基于此未来要更好地促进乡贤队伍有效率、有质量地参与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就要从加强对乡贤队伍的保障、强化对其履职尽责的监督以及夯实乡贤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乡贤 德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奚建武
在城市郊区农村,由于在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嵌入了新的一元,产生了原住民(主要是当地农民)与外来移民(主要是流动民工)之间的新二元差别,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城乡关系中特有的一种新型二元结构——"复合型二元结构"。这种新型二元结构一方面由于其普遍性和梯度型非连续分布的客观存在,在现时期呈现出阶段性、长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流动性、动态性、非稳定性的品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往往受到忽略。因此,本文尝试用"复合型二元结构"概念分析城乡关系问题,揭示城乡关系变迁的新动力。
关键词:
复合型二元结构 城乡关系 新农村建设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吴金鹏 林风谦 赵吉
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连接了国家行政逻辑与乡村自治逻辑,具有超越单一逻辑的比较优势。对“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推广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政府通过培育“项目型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政府与村民的信息沟通、提升服务效率、促进服务创新。不同于传统乡绅与内生性新乡贤,“项目型乡贤”是由政府主导、动用行政手段动员、培育、吸纳而来,以完成项目治理任务的治理策略,带有“做乡贤”“常人治村”的特征。“项目型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基本上是一种动员式参与,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制度化、持续化的方式开展新乡贤工作,增强新乡贤的公共性、治理能力与治理意愿。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文化建设 乡贤治理 乡村精英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徐明强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之中,地方政府面临着治理任务加重与治理主体缺失的双重难题,H县打造了以"任务型乡贤"为主体的"321治理模式",吸纳农村党员、人大代表以及中心户长多元主体参与到国家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并采用精细化、网格化、任务化以及平台化的运作机制与技术治理策略,实现了对于农村精英的整合与再造。不同于传统乡贤与新乡贤,"任务型乡贤"的运作是一种半正式化的吸纳性治理模式,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之中不仅有助于上级治理任务的完成,而且还从某种程度上激活了乡村社会中的村民自治,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这种将先进治理方法技术与传统治理经验相结合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促进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结合,有助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余喆杨 李建军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约30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13785元,增长约40倍;城乡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1扩展到2007年的3.33∶1①。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障碍。为此,农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备受学界关注,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在研究农民收入的时候,都没有研究城镇居民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石宝峰 吴雨霞
在城乡关系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差异显著。工业扶贫是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优化的本质要求,也构成了新中国70多年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收入转移与福利供给等,工业扶贫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整体的进步和提升,农村贫困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在不同阶段,工业扶贫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内涵,从间接性溢出效应减贫,到直接性就业吸纳减贫,再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发式扶贫,最终到全面介入的工业精准扶贫,工业扶贫走出了一条脱胎于乡村而后又以高质量多样化方式回馈乡村的扶贫发展之路。在新的阶段,工业扶贫不仅不可弱化,反而应该通过更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进行扶持,这不仅是持续相对贫困治理的需要,也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共同富裕道路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工业扶贫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石宝峰 吴雨霞
在城乡关系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差异显著。工业扶贫是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优化的本质要求,也构成了新中国70多年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收入转移与福利供给等,工业扶贫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整体的进步和提升,农村贫困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在不同阶段,工业扶贫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内涵,从间接性溢出效应减贫,到直接性就业吸纳减贫,再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发式扶贫,最终到全面介入的工业精准扶贫,工业扶贫走出了一条脱胎于乡村而后又以高质量多样化方式回馈乡村的扶贫发展之路。在新的阶段,工业扶贫不仅不可弱化,反而应该通过更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进行扶持,这不仅是持续相对贫困治理的需要,也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共同富裕道路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工业扶贫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瑜 程令伟
从城乡关系变迁视角审视农村老龄形势的变化历程,可以发现,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呈现出的农村养老困境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问题源于城乡关系变迁过程中农村传统养老组织功能式微,但新的替代性组织形态尚未形成,因而在转型期出现了“组织真空”,致使农村老龄化及其应对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在现实背景下,不论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还是推动县域养老体系建设,其前提是要形成农村养老的组织化条件,而推动这一条件的形成需要组织重建。现有的实践探索路径表明,要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化解由“组织真空”引发的农村养老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契合农村实践逻辑,根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现实条件来推动组织重建,使之得以承接和利用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下乡资源,有效助力乡村建设。
关键词:
城乡关系 组织真空 组织重建 老龄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