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48)
2023(10514)
2022(8444)
2021(7988)
2020(6312)
2019(14238)
2018(14179)
2017(24730)
2016(14771)
2015(16237)
2014(16699)
2013(15620)
2012(14732)
2011(13826)
2010(14350)
2009(13106)
2008(13163)
2007(12155)
2006(10807)
2005(9607)
作者
(42809)
(36030)
(35235)
(34064)
(22701)
(17066)
(16202)
(13866)
(13720)
(13135)
(12385)
(12288)
(11725)
(11431)
(11397)
(10975)
(10730)
(10543)
(10295)
(10064)
(9292)
(9062)
(8572)
(8466)
(8240)
(8042)
(7988)
(7911)
(7619)
(7309)
学科
(49574)
经济(49503)
(34495)
管理(32929)
(26891)
(23673)
企业(23673)
教育(21118)
中国(20318)
农业(17962)
方法(17877)
(16824)
数学(14918)
数学方法(14660)
(14531)
业经(14226)
理论(13022)
(12918)
(10435)
地方(10252)
(9833)
银行(9804)
(9535)
(9535)
金融(9527)
(9453)
发展(9076)
(8952)
(8373)
教学(8318)
机构
大学(209390)
学院(206542)
研究(79105)
(71808)
经济(69770)
管理(66285)
理学(56722)
理学院(55841)
管理学(54436)
管理学院(54016)
中国(52702)
科学(49387)
(46453)
(43318)
(40844)
(39220)
师范(38860)
研究所(37440)
(35708)
教育(34710)
中心(34425)
(34235)
农业(33049)
业大(32807)
师范大学(31547)
北京(29661)
(28157)
财经(27789)
(26696)
技术(26420)
基金
项目(136032)
科学(107332)
研究(104259)
基金(95051)
(84220)
国家(83310)
科学基金(68780)
社会(63570)
社会科(59476)
社会科学(59462)
(55106)
教育(55008)
基金项目(49036)
(48482)
编号(44351)
自然(42847)
自然科(41829)
自然科学(41811)
自然科学基金(41060)
成果(39987)
资助(37976)
课题(34710)
重点(32702)
(31306)
(30635)
(29195)
(28551)
(28046)
教育部(26755)
规划(26305)
期刊
(86896)
经济(86896)
研究(70047)
教育(56320)
中国(53703)
(45340)
学报(38808)
科学(33379)
大学(30157)
农业(29764)
(27710)
学学(27198)
管理(22258)
(19207)
金融(19207)
技术(18852)
业经(16812)
职业(14206)
财经(14163)
(13103)
经济研究(13012)
(12964)
(12211)
问题(11179)
业大(11032)
(9944)
论坛(9944)
(9607)
农业大学(9430)
农村(9209)
共检索到3224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晓林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把全体农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使农村教育从工具性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农村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观。乡村教育家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倬  
科学价值观是指人们在理性水平上的关于价值认识的思想体系,它包括革命理想、共产主义人生观和道德观、科学健康的审美观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容。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培养青年具备科学的价值观始终是这一工作的中心环节之一。但是,由于价值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科学价值观的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曼丽  杨宝强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整体性方略,乡村价值的再造与农民主体性重构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价值保障了乡村各要素的相互协调与融合,而农民则是乡村价值的主要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改变了乡村各要素间的关系,弱化了乡村运行动力,引致乡村价值流失,农民"缺场"导致其在乡村振兴中多重主体性缺位。因此,应从对接现代农业、培养农民企业家、完善人才体系、重建乡村共同体、确定教化主体、完善村民参与制度等方面再造乡村生产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化价值,进而重构农民的经济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和治理主体性,为乡村振兴的落地见效奠定经济基础、文化根基、组织基础和治理基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一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工业和城镇,造成农业和农村长期发展滞后,小农经济濒临破产、农民传统价值观趋于瓦解、乡村公共性严重衰退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乡村产业、人口、文化等资源禀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可以说,从过去依靠城市辐射被动发展到探寻可持续的乡村内生增长模式是一种执政理念上的巨大转变。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冯湾村为范本,对其实现自我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优化乡村生活环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彰显乡村发展主动性,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毛一敬  刘建平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发挥村庄主体性是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基于一个中西部亮点村的个案考察,发现激活村庄主体性需要乡村建设实现从行政本位向村庄本位的逻辑转换。行政本位下,政府以呈现政绩为目标主导乡村建设,通过制度内激励、利益让渡、利益交换等策略整合村级组织、市场和社会资源打造政绩亮点,乡村建设因村庄参与形式化和回应农民需求能力弱化陷入供需错位、村际差距扩大化困境。村庄本位的发展逻辑则从"过程-结果"双重维度确立了村庄社会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村庄、政府和市场主体基于优势互补结成"治理共同体",通过需求表达机制、资源供给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实现协同参与和共建共治共享,既保障了村庄主体的参与权和受益权,也提高了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回应能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宁娟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性存在,这已被课程自身的发展所证实,也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一种不言自明的需求。知识与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经验不是知识,更不能代替知识在人类进步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强调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并不等于忽视学生的经验,禁锢学生的主体发展。课程研究之所以不止一次的对“课程本质是知识”这一问题提出质疑,其关键问题是只看到了知识于人的客体存在,却忽视了课程以知识的存在而存在的事实,同时还在于其夸大了课程在实现一定社会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彰显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尤其在我国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麻国庆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主体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构成其显性记忆与符号表达,而社会结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其隐性基础与活力象征,综合而成文化生态区。保护和振兴文化主体性,需基于文化自觉,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避免"见物不见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姜丽华  
杜威针对上个世纪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偏激做法,旗帜鲜明地指出:反对教育改革中建立“非此即彼”的教育哲学;反对将经验与教育直接等同起来;反对不加控制的自由;反对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这些批评在今天我国的课程改革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霞  周阳月  单卓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长期作为城市二产、三产转嫁发展成本的"受体",主体性缺失。从乡村主体性的视角,基于"三农"问题和城乡关系两个维度,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的"非农化"演化逻辑,指出乡村的蜕化发展走向了"村庄终结"与"村庄异化"两个极端。为了使乡村回归主体本位进而主动转型与复兴,依托乡村的本源价值和"新三农"关系的重新定位,从乡村主体的立场重构城乡关系,认为"乡村复兴"应包括内部结构重组与对外价值输出两方面内涵,并提出通过构建城乡要素互通系统,重振乡村产业活力、重塑乡村文化魅力、重组乡村治理结构、重构乡城平等互补格局、重建乡村政策保障机制,让乡村主动向价值回归、自身造血、繁荣复兴的方向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喜亭  成有信  褚洪启  黄崴  田慧生  陈建翔  
从本期起,本刊开辟“博士论坛”专栏,作为中青年博士和在读博士生进行教育问题研讨的学术园地。本专栏将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依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学术讨论,重点研讨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深层次的教育理论问题。本期发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孙喜亭教授和成有信教授所主持的“教育学博士论坛”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的发言摘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主体性教育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步得到推广,但传统的旧教育观念及其教育方法,在目前的学校中仍时有表现。有的教师不爱护学生,不尊重学生,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和语侮;有的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造成学生责任心的缺乏;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丽华  卢正芝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珊珊  王晓丽  
教材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是做好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教材编写要在考虑学科共性、特性和学段衔接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显性呈现和隐性融入、集中教育和分散渗透之间的关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科学创设情境,保证教材可读性,与现有教材内容协调,与学生先备价值观衔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要从顶层规划角度完善相关管理政策,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的理论和评价研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成明  
人的发展主体性是个体在自主、自觉、创新等主体意识的带领下,促使自身实现精神完满与自由幸福的特性。个体在通过职业路径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发展主体性的被遮蔽致使"职业囚徒"现象的产生,而人本性、职业性和终身性的内在发展属性赋予了职业教育破解此种困境的可能。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价值的极大强调,使得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也亟需在人本主义发展理念的回归、"软技能"与"硬技能"兼具的完满职业人的人才培养定位、设计覆盖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以及构建确保学生可持续发展进路获得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等方面更加强调,从而促使受教育者的发展主体性得以彰显、职业与生活理想能够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