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95)
- 2023(6262)
- 2022(4766)
- 2021(4562)
- 2020(3263)
- 2019(7597)
- 2018(7532)
- 2017(13255)
- 2016(7300)
- 2015(8094)
- 2014(8378)
- 2013(8110)
- 2012(7802)
- 2011(7221)
- 2010(7717)
- 2009(7188)
- 2008(7037)
- 2007(6561)
- 2006(5901)
- 2005(5124)
- 学科
- 济(29076)
- 经济(29028)
- 农(23235)
- 业(17272)
- 农业(15846)
- 管理(14710)
- 业经(11511)
- 中国(11062)
- 企(9251)
- 企业(9251)
- 地方(8903)
- 理论(7608)
- 制(7374)
- 农业经济(7347)
- 方法(7316)
- 发(7252)
- 财(6730)
- 教育(6439)
- 发展(6286)
- 展(6268)
- 学(6242)
- 建设(5875)
- 融(5821)
- 金融(5821)
- 收入(5674)
- 银(5558)
- 银行(5553)
- 行(5397)
- 工作(5159)
- 策(5095)
- 机构
- 学院(103032)
- 大学(100815)
- 济(38657)
- 经济(37420)
- 研究(35604)
- 管理(35137)
- 理学(28960)
- 理学院(28588)
- 中国(28370)
- 管理学(28068)
- 管理学院(27857)
- 京(21835)
- 农(20499)
- 科学(19996)
- 财(19511)
- 江(17890)
- 中心(17490)
- 范(17451)
- 师范(17337)
- 所(16707)
- 研究所(14728)
- 州(14680)
- 农业(14453)
- 业大(14138)
- 财经(14124)
- 北京(13915)
- 师范大学(13709)
- 院(12770)
- 经(12724)
- 省(12577)
- 基金
- 项目(62827)
- 研究(54006)
- 科学(48392)
- 基金(41670)
- 家(34678)
- 国家(34179)
- 社会(33084)
- 社会科(30657)
- 社会科学(30653)
- 科学基金(28731)
- 省(26304)
- 教育(26084)
- 编号(25133)
- 成果(22451)
- 基金项目(21567)
- 划(20818)
- 课题(18376)
- 年(16056)
- 资助(15696)
- 发(14762)
- 自然(14626)
- 性(14437)
- 重点(14331)
- 自然科(14181)
- 自然科学(14179)
- 自然科学基金(13917)
- 部(13878)
- 项目编号(13644)
- 规划(13386)
- 制(13371)
共检索到172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昊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乡村建设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中国乡村在传统文化、人口分布及面临的发展问题上与日本有颇多相似之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分析了日本乡村建设经历的3个历史阶段,总结了日本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人居建设创新实践和农业环境建设的经验,并结合中国乡村建设的现状,得出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即创新乡村区域规划、构建创新农业生产环境和加强乡村人文社会环境建设。
关键词:
日本乡村 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曹斌
基于笔者实地调研及对日本乡村振兴政策的分析,本文认为,日本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业人口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冲击加剧,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以及地方政府税收减少。自1961年《农业基本法》施行以来,日本开始关注乡村振兴,先后采取了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升乡村福祉水平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借鉴日本的经验,本文提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立足国情,统筹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通过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法律体系,以此调整相关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
日本 乡村振兴 农业政策 城乡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雪琪
教育贫困治理是帮助贫困人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稳定脱贫的根本手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逐步构筑起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贫困治理格局,探索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多机制协同的教育贫困治理机制,扩展了教育扶贫的内容,丰富了教育扶贫的方法,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效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路径满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推动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取教育资源、解决贫困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的目标。中国已经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一方面,要巩固教育扶贫的成果,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教育帮扶,补齐脱贫人口在意识、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教育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汪圣 薄千智 王瑞雪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维度和动力源泉。近数十年来,域外多国在乡村文化振兴领域进行了丰富实践,形成了文旅共生、文教共融、艺术乡建、空间营造、数字赋能等多元模式。尽管模式各异,不同国家的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仍有其共性经验,包括注重顶层设计、多元主体协同、彰显“地方”精神、培育文化人才、深化技术驱动等。基于此,我国的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可以结合具体国情和域外经验,着重从坚持政府主导、构建行动者网络、深挖本土资源禀赋、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推进数字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发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雪琪
教育贫困治理是帮助贫困人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稳定脱贫的根本手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逐步构筑起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贫困治理格局,探索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多机制协同的教育贫困治理机制,扩展了教育扶贫的内容,丰富了教育扶贫的方法,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效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路径满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推动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取教育资源、解决贫困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的目标。中国已经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一方面,要巩固教育扶贫的成果,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教育帮扶,补齐脱贫人口在意识、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教育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谭绍华 李同同 谭多宁
20世纪初叶,由黄炎培等人发起建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社团,不仅打开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还秉持"大职业教育主义"理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乡村建设探索。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昆山徐公桥等地开展了为期六年的乡村改进实验,取得突出成效;之后又在漕河泾创办了农学团,主要培养服务乡村建设的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借鉴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理念和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可以从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复转移"和建设"新农学校"三方面入手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
黄炎培 乡村改进实践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安虎森 郭莹莹
国外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较多:劳动力转移模式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分享空间模式强调城乡双向的资源有效配置,城镇发展模式强调城乡联系、城乡综合发展、乡村创业,城乡一体化模式强调城乡一体的社会结构、居民社会福利的"等值",日本"六次产业化"强调的是整体化的生产链条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以人才带动加快乡村地区综合发展,保障城乡居民有同等的起点和发展机会,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金山 彭述华 袁航
何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经济学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都把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归结为资金与劳动等物化资本。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通过人力资本内生化和提出边际收益递增概念论证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并认为人力资本通过内生效应、外溢效应和聚合效应三种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人力资本开发的关键是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是通过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充分开发,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在农村地区实现以人力资本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 乡村教育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季风
本文在梳理和分析日本乡村振兴视阈下城乡融合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日本经验,并提出对中国的启示。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末意识到消除城乡差距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的半个世纪时间里不断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现已成为世界上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主要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目标;以人为本,健全基层组织和治理机制;保障权益,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化;城乡开放,实现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优化调整,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改善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收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化。借鉴日本经验,结合中国的制度优势,本文提出了中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立法和顶层设计、完善以本地居民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机制、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机制创新、完善城乡要素融合发展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日本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鹏 刘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指引了道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本文在回溯日本和韩国的乡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国乡村发展经验与教训,并分析了目前中国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机遇,提出从顶层设计、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和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关键词:
日韩 乡村振兴 借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何银春 何淑微 曾斌丹
空间商品化的实践是开发乡村多样功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日本岐阜县的白川村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进行空间商品化实践,并形成农产品供给空间、娱乐和旅游等消费供给空间、乡村居住空间以及乡村景观空间四种空间商品化的类型,从而实现了乡村振兴。其空间商品化的实践主要得益于独特资源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这为中国农村特别是村落型文化遗产地在把握特有旅游资源、构建地区品牌、建设美丽乡村以及促进城乡人员流动等方面进行空间商品化的实践,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商品化 白川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安悦 谭雪兰 蒋凌霄 李印齐 周舟 余航菱
文章针对乡村贫困的概念内涵、测度体系、影响因素及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从县域—村域—农户三个尺度进行分析,旨在为“后脱贫时代”乡村贫困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贫困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概念,具有多维性与多尺度性,可以从外部扰动、内部结构、构成维度、层级尺度与贫困主体等方面作进一步阐述。(2)测度体系作为乡村贫困研究的工具与基础,可分为尺度确定与测度流程两个部分,在具体实例研究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多种类型数据与方法融合的组合式研究。(3)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乡村贫困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各因素的作用机制与表现形式随空间尺度与贫困主体发生转变,可以通过地理资本与生计资本两个方面反映各因素对县域、村域、农户的作用大小、方向与程度。(4)在分析乡村贫困的概念内涵、测度体系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多尺度乡村贫困视角探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包括重视乡村发展,加大乡村振兴的推动力;立足村域特色,挖掘乡村振兴的内生力;保障个体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动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春程 罗小龙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区正经历着剧烈转型与重构,乡村建设一直是城镇化关注的重点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提出,国家兴起了新一轮乡村建设热潮,乡村建设也被赋予新的内涵要求。乡村建设是不断转型的过程,正确认识乡村建设转型过程有助于推动乡村城镇化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乡村建设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探讨了乡村建设历程演进的特征,并对乡村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乡村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 江苏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