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54)
2023(17125)
2022(14671)
2021(13858)
2020(11271)
2019(26027)
2018(25927)
2017(49903)
2016(26675)
2015(30097)
2014(29990)
2013(29257)
2012(26717)
2011(24019)
2010(24085)
2009(21662)
2008(21020)
2007(18227)
2006(16008)
2005(13619)
作者
(74855)
(62584)
(61851)
(59028)
(39434)
(30090)
(28058)
(24666)
(23725)
(21916)
(21181)
(21096)
(19479)
(19348)
(19111)
(18901)
(18536)
(18285)
(17939)
(17605)
(15336)
(15309)
(15121)
(14536)
(14069)
(13856)
(13807)
(13645)
(12499)
(12391)
学科
(109627)
经济(109425)
(77269)
管理(72092)
(56387)
企业(56387)
(51936)
方法(48928)
数学(41476)
数学方法(40908)
农业(34648)
业经(29426)
中国(28240)
(26446)
地方(23411)
(22893)
理论(19906)
(19765)
(18246)
贸易(18234)
(17687)
(17338)
技术(16539)
环境(16117)
(15611)
(15518)
财务(15441)
财务管理(15410)
(14908)
(14860)
机构
学院(374140)
大学(371780)
管理(149616)
(148422)
经济(145217)
理学(130809)
理学院(129413)
管理学(127026)
管理学院(126338)
研究(121319)
中国(90073)
(77480)
科学(75762)
(73574)
(65357)
业大(60371)
(59101)
中心(56840)
农业(56190)
(54056)
研究所(54028)
财经(52877)
(50633)
师范(50222)
(48355)
北京(47909)
经济学(43959)
(43810)
(43761)
经济管理(40471)
基金
项目(262715)
科学(206856)
研究(195361)
基金(189956)
(164583)
国家(163099)
科学基金(140874)
社会(123724)
社会科(116279)
社会科学(116243)
(103227)
基金项目(101395)
自然(90464)
教育(89673)
自然科(88262)
自然科学(88240)
自然科学基金(86620)
(85878)
编号(81489)
资助(76615)
成果(65073)
重点(58476)
(58044)
(56300)
课题(54988)
(54460)
创新(50698)
国家社会(50467)
科研(49935)
教育部(49847)
期刊
(163860)
经济(163860)
研究(105893)
(74609)
中国(70589)
学报(59060)
科学(54941)
农业(50891)
管理(50671)
(48655)
大学(46399)
学学(43765)
教育(43661)
技术(33343)
业经(32405)
(30666)
金融(30666)
财经(24913)
(23744)
经济研究(23669)
问题(22636)
(21301)
(19824)
图书(18932)
科技(18020)
理论(17265)
技术经济(17197)
资源(17178)
现代(16754)
业大(16177)
共检索到5356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从社会空间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治理转型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样态及其后乡土性生成逻辑。首先,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从村落到社区进程中的社会空间压缩与集聚;其次,社会结构多元化变迁,其实践样态表现为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过程中家庭结构转型与代际关系嬗变、公共空间转型与社区意识崛起;再次,社会治理公共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公共空间结构转型和国家基层权力下沉引发的治理规则公共化转型和治理逻辑现代化转向;最后,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苗  张力跃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达到了普职持平的高峰,如何推进其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农民及其子女作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其教育选择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乡土文化制约农民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进而影响农民子女的职业教育选择。发扬乡土文化中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规避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思  
新乡土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设计风格,其中心思想是强调新时期乡土社会的在地性与差异化,也是城市化后反过来对乡土社会如何建设的再思考与再诠释。新乡土主义艺术设计所关注的,不仅是对乡村自然条件的保护、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有当地乡土风格、民俗特点的主动适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桑坤  
农业技术嵌入乡土时,在差异性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下,技术的行动逻辑与农民的行为策略呈现出迥异的样态。农业技术嵌入的方式是由国家、村庄、农民三种力量共同形塑的,技术担纲者的乡土亲和力使技术具备了扎根乡土的精神特质,乡村精英的技术亲和力也使技术获得了嵌入乡土的社会基础。但集体化、个体化、市场化时期的农民需求是嬗变的,因此农民与技术的互动也呈现出"嵌入""脱嵌"又"回嵌"三种形式。农业技术不是单向度而是双向度的沟通活动。技术发明者到使用者的技术距离可以通过技术担纲者的乡土亲和力来予以消减。作为一种社会表达方式,农业技术应该把握不同时期的农民需求,找寻新的技术亲和力群体作为突破口,以实现技术"深嵌"乡土推动农业转型。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冬华  李真  
经验主义认为,认识产生于经验。基于经验主义的实证会计研究,其最直接最准确的经验来源是基于中国本乡本土的认识,这也符合知识创造与传播的供求规律。由于现代化的进程、路径和结果之间的差异,作为转型中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国)与后现代新兴国家(美国)在学术的诉求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对会计学术的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挑战。我国会计学者应回归乡土经验,建设属于自己的学术城邦。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研究被美国的会计研究所裹挟,变成了以美国旨趣和需求为取向的会计学研究。这既非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不合我们的学术使命。旧模式仍在延续,且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新模式尚在襁褓酝酿,步履维艰。何去何从,如何破局,本文作者不揣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翠平  
我国最早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是鲁迅先生,他开启了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两种题材小说的源头。乡土文学追忆作家的童年及故乡生活,叙述更多的是乡愁。乡土文学代表了一个时代,它伴随着社会的变化与作家创作实践的变化而产生。最初乡土文学的作者并不是扎根在乡土的作家,而是从乡下流寓到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城市现代生活与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们。正因为他们远离了家乡,渐生了牵挂与思念,才有了创作动力。他们在作品中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远行  李慈航  
乡土中国概念是基于南宋至1840年期间中国社会结构特征的表述。乡土中国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村落社区,其本质特征是社区性。乡土中国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层面主要体现为小农经济、村落社区、家国政治和儒家文化。村落社区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单元深刻形塑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样态与路径。原子化、强制经济、国家政权建设等是村落社区解体后的社会结构状态和因应策略。改革开放以来则体现在再原子化、市场经济以及后国家政权建设等方面。当下乡村面临的急迫问题是欠发展问题,而欠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原子化,即乡村失序。因此,必须另辟蹊径促进乡村可持续性发展——以社区重构建构中国乡村社会秩序。乡土重建本质上就是社区重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行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观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传统社会共生共存的文化内核,有着其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当前农村的"无讼"调查,我们看到的是:司法腐败导致的农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各种形式的调解在纠纷解决中仍然是主要方式;规范的缺失带来的公平危机在部分地方日趋严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谨   马千里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而乡土德治缔造了农耕文明的基因。新乡土德治是乡土性与国家化相结合产生的乡村德治新形态,其理论生成来源于“根脉”与“魂脉”的统一,是乡村德治重释文明与重塑认同的产物。新乡土德治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乡土性与国家化的关系,让传统道德赓续民族血脉,传承文明基因,体现乡村德治的民族特色、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让国家化成风化俗,正心明道,赋予传统道德以现代性力量。在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变迁中,新乡土德治面临德治价值之困,德治规范之散,德治权威之尴等系列现实困境,冲击着乡村德治的价值、结构与秩序。基于“以何治-如何治-谁来治”的逻辑,从基因传承、制度支撑和结构化权威方面探究了新乡土德治的实践路径,实质是“历史-文化-政治”维度的价值共生,是传统与现代德治元素的共契共治。只有如此,新乡土德治才能实现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的治理目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芦旭  雷振东  王子亮  朱双雨  周钰博  
基于乡土景观安全的视角,通过对黄土沟壑区传统聚菏场地形态的分析研究,挖掘整理该(区域传统聚落场地营建经验。针对该区域新型农村住(区场地建设提出技术应对策略,并在地处豫西黄土沟壑区内的三门峡市高庙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相关设计实践。希望通过景观干预的手段协调黄土沟壑区新型农村住区建设与乡土景观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景观安全的前提下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为黄土沟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Wirth-Redfield模型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视作一种乡土—都市连续统的特殊地域社会类型,从公共空间和社区意识两个维度考察该地域社会类型都市性嵌入与乡土性嬗变的实践逻辑。首先,公共空间结构转型,一方面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使得社会交往趋于公共化且打破了基于地缘关系的社会互动模式,实现基于村庄认同社会互动到基于社区认同社会互动的转型;另一方面社会认同转型在改变乡土世界运作规则的同时也使得后乡土中国的农民公私观念发生微妙变化。其次,社区意识悄然崛起,一方面社区环境商品化增强社区归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