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66)
2023(3582)
2022(2867)
2021(2763)
2020(2220)
2019(5107)
2018(5085)
2017(9370)
2016(5283)
2015(6047)
2014(6077)
2013(5789)
2012(5517)
2011(4982)
2010(5454)
2009(4736)
2008(4976)
2007(4525)
2006(4273)
2005(3787)
作者
(15146)
(12434)
(12405)
(11815)
(8568)
(6227)
(5690)
(5135)
(4886)
(4702)
(4540)
(4487)
(4301)
(4284)
(4173)
(4019)
(4010)
(3797)
(3785)
(3584)
(3336)
(3169)
(3139)
(3136)
(3014)
(2958)
(2843)
(2747)
(2608)
(2512)
学科
(21829)
经济(21813)
(17021)
管理(15646)
(14297)
企业(14297)
地方(8701)
(7490)
中国(7104)
业经(5936)
方法(5537)
农业(5350)
(4849)
(4820)
(4732)
(4686)
(4421)
地方经济(4328)
数学(4100)
数学方法(3999)
(3960)
理论(3787)
(3688)
贸易(3684)
(3479)
(3472)
技术(3465)
经营(3312)
教育(3304)
环境(3228)
机构
学院(75018)
大学(72922)
研究(28591)
(27950)
经济(27175)
管理(26856)
理学(22367)
理学院(21972)
管理学(21641)
管理学院(21451)
中国(20672)
(20050)
科学(17402)
(17351)
(14537)
研究所(13058)
(12658)
中心(12102)
(12064)
(11891)
师范(11781)
(11161)
(10763)
(10589)
业大(10095)
北京(9821)
财经(9598)
师范大学(9408)
农业(9276)
技术(9014)
基金
项目(45794)
科学(36229)
研究(35000)
基金(31563)
(27143)
国家(26887)
科学基金(22890)
社会(21517)
社会科(20159)
社会科学(20150)
(19814)
教育(16426)
(16227)
基金项目(16206)
编号(15016)
自然(14737)
自然科(14300)
自然科学(14297)
自然科学基金(14038)
资助(12844)
成果(12481)
课题(11951)
(11590)
(10845)
重点(10841)
(9893)
(9679)
(9277)
规划(9258)
(8953)
期刊
(39147)
经济(39147)
研究(24766)
中国(18881)
管理(12577)
教育(12176)
(11221)
科学(10671)
(10307)
学报(10176)
农业(7707)
大学(7621)
技术(7276)
业经(7092)
学学(6891)
(6804)
金融(6804)
经济研究(5284)
现代(5142)
资源(5102)
财经(4869)
问题(4734)
(4538)
论坛(4538)
(4411)
(4184)
(4077)
(4063)
(3966)
职业(3918)
共检索到125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牟红  
运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景区规划由于紧紧把握住当地文脉,更能找准规划开发的主题,找到了适应景区资源特色进行开发的最佳途径。同时也为旅游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旅游规划研究的科学范式提供基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许婵  文天祚  黄柏玮  向岚麟  
从后现代主义的内涵人手,指出了其两方面基本特征,即是对现代主义大叙事的质疑,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并尝试归纳了其定义;继而剖析了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指出后者相对于前者是以"反叛"对抗"理性",以"博爱"对抗"狭隘",以"多元"对抗"单一",以"文脉"对抗"机械"。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后现代主义对现阶段中国城市规划的四方面启示,即规划主体从"长官化"到"人民化"的转向,规划目的从"高速化"到"高质化"的转向,规划方式从"蓝图化"到"过程化"的转向,及规划内容从"硬规划"到"软规划"的转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施晓光  
后现代主义与高等教育施晓光随着美国日趋从一个生产型的社会转向消费型的社会,及其内外政策日趋从国家型政策转向地方型和国际型政策,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术语和各种假设业已渗透到美国文化的核心,并对美国整个社会乃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组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明初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已从人文学科转到自然学科。作为人类知识典范的数学也受到这个思潮的冲击,不仅数学哲学观正在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且数学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思维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对西方这一思潮进行分析与批判,可以为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后现代主义自1870年英国画家查普曼用"后现代绘画"一同,来指称那些比法国印象派绘画还要前卫的作品以来,"后现代"陆续被引进了建筑、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一方面一些急于超越"现代性"的人常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应强  赵军  
后现代主义以研究语境、研究文本、研究方法三种形式呈现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这种景观的存在既与教育理论的尴尬处境相连,也与我国呈现的一些后现代征象相关。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标准、对象、方法等都被置换到一个新的参照系框架下。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我国缺少生成的土壤。教育理论界应采取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对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持谨慎态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苏晓玉  
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机器时代的产物。现代主义认为知识由客观研究中得到,因而现代主义的语言教学强调"知识灌输"。后结构主义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后结构主义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发展学习者能力方面的优势。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而变化着,因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信息化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认识并开发自己,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好准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勇军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消费社会。由于现代理性主义的影响,消费被异化,产生了消费主义。消费主义重身体消费轻精神消费、重商品的符号价值轻商品的使用价值、重个体占有轻自然生态,加剧了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在全球化的今天,消费主义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而,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目的维度和方式维度建构生态消费范式,是克服西式消费主义的理论尝试,对于探索马克思主义消费范式也是有所裨益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史斌  吴欣欣  
后现代主义是当前最具影响力和震撼性的学术思潮,它的出现几乎席卷和影响了人类理性的每一处思维领域。作为现代科学理性主义的产物,现代经济学在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学研究范式两方面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有助于促进对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反思和完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小春  
后现代主义在对于人、消费、消费者、企业、沟通的本质的认识方面挑战了现代营销,迫使我们考虑进行营销变革。最基本的营销变革应该是从单边性营销向嵌入性营销转变,其派生变革包括从管理性营销向合作性营销转变、从集中性营销向分散性营销转变、从计划性营销向随机性营销转变。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后现代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评柯温的后现代比较教育理论朱旭东比较教育研究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间构成一种显现的关系似乎产生于本世纪九十年代,换句话说,把“后现代”思维模式纳入到比较教育研究中与“后现代理论”的产生出现了一定的时间差①。尚且不论比较教育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余凯  徐辉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余凯徐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各种理论群体的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登高一呼,成为欧美学界应者云集的理论思潮,其影响现已遍布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宗教等诸多领域。九十年代以来,一直持观望态度的教育学者们也开始对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姜勇  蒋凯  
课程编制是课程研究领域中重要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出发,阐明了后现代主义关于课程的基本理解,并对传统的课程编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反思。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建冬  
情报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隐性影响和显性影响。显性影响体现在波普尔现代本体论思想、库恩科学历史主义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哲学在情报学理论中的显性引入与启发。隐性影响是指在新解释学和社会建构主义两种取向下的作者、读者与文本三者关系的后现代解读方法对情报学认知观和领域分析等基础理论的影响,从而情报学研究中形成一套关于作者、读者与文本关系的后现代解读体系。对20世纪中叶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情报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种种影响进行系统梳理,为情报学界对于本学科基础理论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参考文献6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