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05)
- 2023(5295)
- 2022(4677)
- 2021(4391)
- 2020(3671)
- 2019(8538)
- 2018(8520)
- 2017(16271)
- 2016(8723)
- 2015(9836)
- 2014(9370)
- 2013(9364)
- 2012(8827)
- 2011(8036)
- 2010(7815)
- 2009(7180)
- 2008(6856)
- 2007(6214)
- 2006(5598)
- 2005(4787)
- 学科
- 济(33049)
- 经济(32893)
- 管理(23631)
- 业(21275)
- 企(18453)
- 企业(18453)
- 方法(13975)
- 农(11085)
- 数学(10022)
- 数学方法(9889)
- 业经(9553)
- 中国(9104)
- 学(8770)
- 地方(8187)
- 理论(8075)
- 财(7884)
- 和(7535)
- 农业(7281)
- 制(6219)
- 环境(4924)
- 贸(4679)
- 贸易(4676)
- 技术(4523)
- 易(4475)
- 划(4456)
- 社会(4431)
- 务(4388)
- 财务(4380)
- 财务管理(4369)
- 体(4348)
- 机构
- 大学(122880)
- 学院(120515)
- 管理(46103)
- 济(45117)
- 经济(44051)
- 研究(43437)
- 理学(40166)
- 理学院(39642)
- 管理学(38869)
- 管理学院(38661)
- 中国(31883)
- 科学(28682)
- 京(27100)
- 农(24603)
- 所(22202)
- 财(20771)
- 业大(20502)
- 研究所(20285)
- 中心(20042)
- 农业(19548)
- 江(18965)
- 范(17488)
- 师范(17232)
- 北京(16643)
- 财经(16414)
- 院(15939)
- 经(14801)
- 州(14795)
- 师范大学(14141)
- 省(13797)
- 基金
- 项目(85058)
- 科学(67357)
- 基金(62545)
- 研究(59777)
- 家(55935)
- 国家(55410)
- 科学基金(47380)
- 社会(39166)
- 社会科(35715)
- 社会科学(35697)
- 基金项目(33842)
- 省(33329)
- 自然(32426)
- 自然科(31687)
- 自然科学(31675)
- 自然科学基金(31147)
- 划(28702)
- 教育(27452)
- 资助(24953)
- 编号(24087)
- 成果(19641)
- 重点(19017)
- 部(18716)
- 发(17971)
- 创(17484)
- 课题(16582)
- 科研(16510)
- 创新(16262)
- 计划(16122)
- 教育部(15773)
共检索到180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形成和施行是以合作剩余的存在这一社会基础为前提的,这也就是变和博弈的情形。正因为人类社会的互动中存在着合作剩余,产生了相互协作以做大共同利益这块蛋糕的动机,由此衍生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而且,潜在的合作剩余越大,个体越倾向于采取合作的方式,从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越容易产生和扩展。
关键词:
为己利他 变和博弈 合作剩余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富强
道德原则和人类理性间是共同演化的:人类理性意味着通过合作追求长远利益,从而衍生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人类理性的提升,则进一步促进"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扩展,最终衍生出基于互惠合作的道德原则。因此,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就为理解社会道德原则提供了理性分析的微观行为基础。同时,由于个体理性的差异性,"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被施行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从而呈现出不同水平的合作形态和道德状态。因此,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不仅可以解释和预测广泛存在的合作和利他现象,而且可以解释那些合作失败现象和自私行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互惠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互惠合作是"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得以形成和持续扩展的重要动力源。与此同时,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亲社会性,这种亲社会性表现在追求互惠、公平和正义,遵循规范和社会合理性,并具有强烈的移情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富强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以早期还原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仅仅反映了动物性的本能需求而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性;因此,它不仅无法揭示"无形的手"来自何处以及如何运作,也无法根本上理解"囚徒困境"与现实相悖的现象。相反"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则以新近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因此,它可以更好地挖掘"无形的手"是如何运作而实现社会协调,从而是比经济人假设更合理、有效的人性抽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它比"为己利己"、"为他利他"、"为他利己"等行为机理在真实世界中更为普遍和合理。而且,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还可以得出一系列的重要推论,从而有助于对人类的偏好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更合理而可信的分析。
关键词:
经济人 为己利他 合作性自利 社会伦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基于行为的目的—手段这一角度,可以更好地对人类行为中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进行区分。正是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从真实世界中抽象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它不仅可以将利他和利己统一起来,而且有助于理解社会秩序的扩展。一般地,需求层次越高、社会性越强,个体的通感能力越强,移情效应就越显著,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就越能关注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更倾向于遵循"为己利他"行为机理。
关键词:
利己主义 利他主义 为己利他 移情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实施和扩展往往与互动频率有关,而个体之间的互动频率与他们所属群体有关,因此,"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扩展过程就呈现出明显的圈层轨迹。同时,社会互动既可以体现在个体之间,也可以体现在群体之间,因此,"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会沿着个体交往和群体交往这两个维度扩展。
关键词:
为己利他 互动频率 差序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由于互动的紧密程度、发散性以及追求、欲望的层级性,人类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己"的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的,作为个体的"小我"就是"己"的核心。当然,"己"会圈层扩展,从而形成不断膨胀的"大我"。从这点上讲,人性具有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互惠的利他主义实际上能够更好地达到"己"的目的。因此,利他就是有效地"为己"的手段,而"为己利他"则是对真实世界中人类行为的合理抽象。
关键词:
利己主义 利他主义 为己利他 互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海涛
在西部民营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市场体系的"润滑机制"和社会基础深刻影响着组织变迁进程。"润滑机制"的实体内容是市场中介组织,表现为信息服务体系、要素供给组织、销售网络;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包括二元结构的社会文化和市场经济道德基础。它们共同决定着市场组织的交易费用,影响着市场组织的发展程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傅巧灵 赵睿 鲍新中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社会基础网民规模扩大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户基础。中国网民数量在2008年6月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达5.57亿,占全部网民的85.8%;网民又以青年人为主体,10~39岁年龄段网民占全部网民比例的78.1%。考虑到网络普及和代际更迭因素,中国互联网的群众基础将继续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姚会元
“江浙财团”形成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姚会元北京政府统治时期,“江浙财团”逐渐形成。”江浙财团”乃是以上海为基地,以江浙籍金融资本为主体的大资本集团的总称。它包括所有以上海为其资本活动基地的资本家集团,既有钱庄银行资本,又有近代工商业资本;它网络着江浙...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蔡曦 张中华
基于2003—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其中经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人力资本挤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抑制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创新效应和财政收入结构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西部地区;时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工业化中期和后期没有差异。研究结论说明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张小莉 李娜
农机为媒介的经济合作形式为农村分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雏形。表现在村民通过独占或者共享农机所有权、出售与购买农机服务两个方面实现生产领域的利益共享。农机为媒介的经济合作中,涉及到农机生产技术、村民间的人情互动、村民的经济平等地位、生产与消费过程的融合,这可以丰富已有的农村分享经济研究。农村分享经济的社会基础交织着传统与现代因素,其生产与消费单位的同一性,决定着其分享经济内容的复杂性,互联网及移动技术又为农村分享经济提供了充满现代性的社会基础。但农机为媒介的经济合作因缺少制度性或者文化性的维系机制也存在无法扩大
关键词:
农村 分享经济 东北 社会基础 农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健 罗钦涛
外生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地方实践中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因此,如何激活村庄互助养老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省中部罗村的田野调查,分析内生型互助养老运行机制的构建路径,阐明引导和约束运行机制的社会基础。研究发现,新乡贤、村集体及(新)村民等多元主体构建起组织建设、资金筹措、文化浸润以及行为激励四重运行机制。依托乡村精英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熟人社会的相互信任与面子竞争、地方知识的关联建构与拓展应用等乡村社会基础促进内生型互助养老实践生成,以软性约束方式保障实践长效运行。基于此,加强乡村社会建设、通过农民自组织互助养老应是建设内生型互助养老模式的核心要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