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13)
2023(4784)
2022(4209)
2021(4027)
2020(3426)
2019(7764)
2018(7853)
2017(15185)
2016(8140)
2015(9201)
2014(8863)
2013(8704)
2012(8318)
2011(7415)
2010(7372)
2009(6971)
2008(6833)
2007(6386)
2006(5773)
2005(5063)
作者
(22329)
(18545)
(18514)
(17740)
(11895)
(9100)
(8526)
(7374)
(7091)
(6678)
(6383)
(6313)
(6257)
(5802)
(5622)
(5595)
(5520)
(5363)
(5318)
(5288)
(4666)
(4484)
(4449)
(4372)
(4185)
(4163)
(4147)
(3989)
(3653)
(3652)
学科
(32576)
经济(32421)
管理(23647)
(21148)
(18916)
企业(18916)
方法(12307)
(10421)
业经(9648)
理论(9643)
中国(9054)
(9033)
数学(7850)
地方(7839)
(7839)
数学方法(7763)
(7693)
农业(6882)
(6477)
教育(6063)
经济理论(4577)
(4553)
(4552)
银行(4550)
社会(4544)
财务(4540)
(4535)
财务管理(4532)
金融(4531)
(4505)
机构
大学(118704)
学院(116115)
管理(43272)
(42979)
经济(41900)
研究(38178)
理学(37001)
理学院(36502)
管理学(35892)
管理学院(35653)
中国(28824)
(25561)
科学(23517)
(22297)
(19640)
师范(19505)
(18605)
(18532)
中心(17735)
财经(17531)
(17092)
研究所(16622)
师范大学(15945)
北京(15865)
(15679)
业大(15627)
(14873)
(13426)
农业(13044)
经济学(12856)
基金
项目(74874)
科学(60008)
研究(57731)
基金(54805)
(46778)
国家(46269)
科学基金(40349)
社会(38370)
社会科(34928)
社会科学(34912)
基金项目(29851)
(28914)
教育(26922)
自然(25321)
自然科(24755)
自然科学(24748)
编号(24630)
(24568)
自然科学基金(24330)
成果(21326)
资助(20826)
(16850)
课题(16618)
重点(16285)
(15572)
(15033)
国家社会(14913)
项目编号(14902)
教育部(14823)
人文(14673)
期刊
(53940)
经济(53940)
研究(38581)
中国(24475)
(19070)
学报(18489)
教育(18020)
科学(17631)
(15789)
管理(15522)
大学(14524)
学学(13192)
农业(10247)
财经(10211)
(9672)
金融(9672)
技术(8828)
(8824)
图书(8364)
业经(8355)
经济研究(7656)
问题(7491)
(6612)
书馆(6078)
图书馆(6078)
(6015)
资源(5878)
现代(5578)
社会(5567)
(5285)
共检索到178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富强  
道德原则和人类理性间是共同演化的:人类理性意味着通过合作追求长远利益,从而衍生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人类理性的提升,则进一步促进"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扩展,最终衍生出基于互惠合作的道德原则。因此,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就为理解社会道德原则提供了理性分析的微观行为基础。同时,由于个体理性的差异性,"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被施行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从而呈现出不同水平的合作形态和道德状态。因此,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不仅可以解释和预测广泛存在的合作和利他现象,而且可以解释那些合作失败现象和自私行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形成和施行是以合作剩余的存在这一社会基础为前提的,这也就是变和博弈的情形。正因为人类社会的互动中存在着合作剩余,产生了相互协作以做大共同利益这块蛋糕的动机,由此衍生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而且,潜在的合作剩余越大,个体越倾向于采取合作的方式,从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越容易产生和扩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互惠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互惠合作是"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得以形成和持续扩展的重要动力源。与此同时,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亲社会性,这种亲社会性表现在追求互惠、公平和正义,遵循规范和社会合理性,并具有强烈的移情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它比"为己利己"、"为他利他"、"为他利己"等行为机理在真实世界中更为普遍和合理。而且,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还可以得出一系列的重要推论,从而有助于对人类的偏好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更合理而可信的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富强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以早期还原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仅仅反映了动物性的本能需求而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性;因此,它不仅无法揭示"无形的手"来自何处以及如何运作,也无法根本上理解"囚徒困境"与现实相悖的现象。相反"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则以新近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因此,它可以更好地挖掘"无形的手"是如何运作而实现社会协调,从而是比经济人假设更合理、有效的人性抽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实施和扩展往往与互动频率有关,而个体之间的互动频率与他们所属群体有关,因此,"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扩展过程就呈现出明显的圈层轨迹。同时,社会互动既可以体现在个体之间,也可以体现在群体之间,因此,"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会沿着个体交往和群体交往这两个维度扩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由于互动的紧密程度、发散性以及追求、欲望的层级性,人类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己"的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的,作为个体的"小我"就是"己"的核心。当然,"己"会圈层扩展,从而形成不断膨胀的"大我"。从这点上讲,人性具有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互惠的利他主义实际上能够更好地达到"己"的目的。因此,利他就是有效地"为己"的手段,而"为己利他"则是对真实世界中人类行为的合理抽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基于行为的目的—手段这一角度,可以更好地对人类行为中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进行区分。正是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从真实世界中抽象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它不仅可以将利他和利己统一起来,而且有助于理解社会秩序的扩展。一般地,需求层次越高、社会性越强,个体的通感能力越强,移情效应就越显著,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就越能关注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更倾向于遵循"为己利他"行为机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长江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是一对难以磨合的矛盾。传统观点认为,在促进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协调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个人和企业)在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协调发展中,同样能够发挥作用。微观主体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前提是,一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二要有道德责任感。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孝兵  
市场经济是以理性化为特征的信用经济或法治经济,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来建立一种普遍性的交换关系。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尚不健全,离开道德主体人格的塑造和政府信用与企业信用关系的良性互动,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信用道德基础,只能是一句空话。要真正发挥道德的调节功能,不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道德体系,还要同提高社会参与者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伦理道德这种"支持性资源"的作用,促进社会信用关系的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林金忠  
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是经济活动主体的信用行为。由信用行为而产生的信用关系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单方面的信用关系、双方相互信用关系和中介的信用关系。对这三种形式下的信用行为的分析表明,竞争性市场并不会自发地形成可靠的信用关系;每一种信用关系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来支撑。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江春  
论金融市场的微观基础江春目前,我国研究金融市场的论著虽然并不少,但这些论著却几乎没有对金融市场的微观基础进行过真正深入的探讨。这既不利于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理论研究,又不利于在实践上真正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因此,本文将集中对金融市场的微观基础进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力  
本文从目前我国消费信贷政策失效的原因着手,指出目前我国消费者的行为目标并不是在收入一定条件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是力图保持稳定的效用水平,追求支出最小化,以增加储蓄,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并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对该理论进行了检验,给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冯燮刚  李子奈  
尽管哲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对决策理论的研究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直到Edwards(1954)第一次向心理学家介绍经济学详细、庞大、数学化的选择理论后,决策理论才引起了心理学家群体的注意 (Slovic,1991)。Simon(1955)对效用理论中的最大化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曹晓华  张焕婷  
从教育神经科学角度探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以独特的方式感知和应对外部世界,其行为既有积极发展的一面,也有危机四伏的一面。这种特异行为主要与自我控制能力急剧减弱和社会敏感性明显增强有关,其脑机制与前额叶皮质和纹状体有关。青少年的前额叶皮质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以至不能灵活有效地执行控制功能。特别是在情绪状态和同伴在场情境下,与奖励信息加工有关的纹状体激活显著增强,更削弱了前额叶皮质的控制功能,从而使青少年在情绪状态下大量发生各种特异行为。对此类特异行为脑机制的理解,能促进对青少年期的正面认知,以及更好地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