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23)
- 2023(14570)
- 2022(12203)
- 2021(11436)
- 2020(9415)
- 2019(21702)
- 2018(21171)
- 2017(40409)
- 2016(21165)
- 2015(23900)
- 2014(23455)
- 2013(23109)
- 2012(21493)
- 2011(19382)
- 2010(19159)
- 2009(17156)
- 2008(16335)
- 2007(13666)
- 2006(11866)
- 2005(10723)
- 学科
- 济(95774)
- 经济(95680)
- 管理(55302)
- 业(55238)
- 企(41565)
- 企业(41565)
- 方法(39688)
- 数学(35342)
- 数学方法(34968)
- 中国(30650)
- 农(27095)
- 财(23143)
- 地方(22960)
- 贸(20704)
- 贸易(20689)
- 业经(20375)
- 易(20163)
- 农业(18648)
- 融(16518)
- 金融(16517)
- 制(15942)
- 银(15762)
- 银行(15751)
- 行(15295)
- 环境(14720)
- 学(14399)
- 发(14124)
- 技术(13718)
- 和(13335)
- 地方经济(12508)
- 机构
- 学院(291606)
- 大学(291127)
- 济(134072)
- 经济(131874)
- 管理(113561)
- 研究(103362)
- 理学(97839)
- 理学院(96802)
- 管理学(95442)
- 管理学院(94882)
- 中国(80446)
- 京(61459)
- 财(59219)
- 科学(57406)
- 所(49578)
- 中心(47434)
- 财经(47136)
- 研究所(44917)
- 经(43375)
- 经济学(42817)
- 农(42352)
- 江(40841)
- 北京(39228)
- 范(39028)
- 师范(38702)
- 经济学院(38654)
- 业大(37861)
- 院(37533)
- 财经大学(35408)
- 州(32767)
- 基金
- 项目(197693)
- 科学(158901)
- 研究(149542)
- 基金(146768)
- 家(126584)
- 国家(125546)
- 科学基金(109181)
- 社会(99206)
- 社会科(94333)
- 社会科学(94315)
- 基金项目(76741)
- 省(74091)
- 教育(68467)
- 自然(66988)
- 自然科(65523)
- 自然科学(65507)
- 自然科学基金(64343)
- 划(63385)
- 资助(59662)
- 编号(59129)
- 发(47476)
- 成果(47410)
- 部(45700)
- 重点(44641)
- 国家社会(42852)
- 创(41792)
- 课题(40897)
- 教育部(40217)
- 创新(39152)
- 人文(38872)
- 期刊
- 济(144396)
- 经济(144396)
- 研究(90936)
- 中国(58991)
- 财(43418)
- 管理(42878)
- 农(39307)
- 科学(38657)
- 学报(37664)
- 教育(32394)
- 大学(30662)
- 融(29956)
- 金融(29956)
- 学学(28726)
- 农业(27818)
- 技术(26985)
- 经济研究(24866)
- 业经(23368)
- 财经(23158)
- 经(20101)
- 问题(19461)
- 贸(18514)
- 国际(17801)
- 世界(16665)
- 业(15565)
- 技术经济(14147)
- 统计(13444)
- 商业(12912)
- 理论(12807)
- 资源(12697)
共检索到441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秉文
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 000美元,标志着正式进入"上中等收入"行列。文章对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等国家进行比较,以跨越这个"陷阱"并早已进入高收入行列的东亚"四小龙"为参照系,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历和即将经历市场驱动、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4个阶段,以及3次跨越;目前刚进入效率驱动即"上中等收入"阶段;文章分析了中国在这个阶段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诱因,提出避免掉进"陷阱"和经济转型的动力问题,认为制度、政策和基础设施构成了动力组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晓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无疑还会增长,但是能否实现"中等收入转型",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是要看其经济结构特别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实现调整和升级。本文以世界典型国家日本、韩国、巴西三国的"中等收入转型"经验教训为例,分析了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的压力和需求结构调整的困境,并提出了化解思路。
关键词:
中等收入转型 国际经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许丽霞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20年得以实现,这不仅体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更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然而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同时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成为改革之路的绊脚石。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各种矛盾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中国将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文章将中国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亚洲四小龙进行比较,同时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对中国当今社会在各个领域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挑战进行分析以回答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国是否存在的问题,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给出了什么样的应对之策,可以给想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经验。文章认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贯彻是中国提防"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而同时新发展理念的落实离不开配套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因此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制度保障。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新发展理念 政治制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鸿明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问题。从中等收入水平迈向高收入水平的发展阶段,属于经济起飞后成熟前迈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生产的领导部门、生产资源的利用发生变化,而且,经济增长据以展开的资源约束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发展阶段的演进和资源约束条件的变化要求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只有以实现经济的自我持续增长和发展为目标,以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优化升级为主要手段,实现出口导向战略与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并辅之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良性互动的局面等,才有望顺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国民...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淑华 朱彦振
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根据世界经验,这一阶段是经济社会矛盾突显的时期。中国能否绕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取决于经济发展是否具有强劲的驱动力。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外在引力和外在推动力的视角,分析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以及我国面临的风险和绕过"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发展 驱动力 路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晓晶
导致一个经济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很多,包括技术、产业、收入等,增长的"极限","均值回归",社会矛盾等等。从拉美国家的经历,可得到如下教训:开放中没有制定合适的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错位,民粹主义带来发展的波动。中国的改革在很多方面获得了效率的提升,下一步效率与竞争力的源泉在于重置社会存量资产:一是改革庞大的行政事业部门,释放生产性资源,为财政减压;二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经济主体在资源选择和获取上的机会公平,削弱资本、技术的行政垄断力量,促进全社会资源的更加高效利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文龙 李梦凡 谢璐
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如果不能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和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可能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本文利用麦迪逊1950-2010年的世界经济统计数据.计算得到以人均GDP(精度:250国际元)表示的划分经济体收入阶段的稳定阑值.即2000国际元、7250国际元、11750国际元等三个阑值作为区分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水平的界限。然后按照经济增长收敛和分化的思路.又测定了中等收入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时间门槛和临界速度。经测算.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必须分别保证在中低收入阶段5.29%和中高收入阶段3.27%以上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汪涛 赵彦云
本文基于国际竞争力结构动态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竞争优势结构仍然是基于要素驱动型,还没有实现向效率驱动型转交。竞争力结构局部赤字已经形成,整个竞争力结构已显现出了一些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征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加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柳翔浩
从人力资源和教育发展的视角梳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发展轨迹,探讨教育与跨越陷阱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关联,总结成功跨越国家发展教育的经验及启示,以期对我国成功跨越陷阱有所裨益。在教育地位上,各国将教育发展视为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决策,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优势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在教育体制上,典型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制国家都趋向于向均权制转轨,我国需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扁平化改革;在教育结构上,各国纷纷形成并完善配合产业升级需求的多元化、实用化教育结构,我国也应按发展不同阶段需求适时调整教育发展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教育发展 国际经验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刚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每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主要障碍。中国于2009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和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和世界权威机构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与判断,得出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性较小的结论。中国要想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选择走包容性发展道路。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 包容性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韩永辉 谭舒婷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对拉美国家和日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时无法实现要素升级,一国经济发展面临多种挑战和显著下行压力,缺乏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此,我国亟需通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社会治理创新水平;坚持改善薪酬分配制度,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优化优质教育服务供给,持续增加人力资本累积;以科技自立促产业升级,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高质量发展为途径,实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下稳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明宇
文章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典型特征和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内涵,并分析其内在关联。选取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韩国、新加坡、阿根廷(1))以及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南非、马来西亚、巴西)等两组国家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大小。结果表明,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处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所面对的转型陷阱,中国应关注经济结构的转型,而不是增速的放缓;聚类结果也表明,现阶段中国的经济背景与韩国同阶段的情况较为接近,而韩国则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因此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不大。文章建议从人口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投资与消费结构以及制度创新等四个层面进行改革,以期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初立辉 徐建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9748元,按年均汇率计算已经超过4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09年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功跨越了"贫困陷阱",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发展转型阶段。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邸玉娜 李月
出口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换是一个国家顺利"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环节。本文借助Hausmann等人的产品密度的概念,衡量经济体实现出口结构转换的能力,论证了产品密度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经济体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密度越高,其实现出口结构升级的能力越强,有利于形成高密度、高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顺利跨越陷阱;反之则会陷入低密度、低增长的恶性循环,难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处于人均收入3000-10000美元的时间长度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密度存在负向关系。实证研究表明,陷入陷阱的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基础教育、工业增加值、贸易开放度、居民消费等来提升出口结构...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出口结构 产品密度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兆萍 马婧
我国制造业尚处在"缺"核少"芯"和耗能较大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深入细化研讨经济开放、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对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49个国家1980-2015年的数据,将样本国分为深度跨越、浅度跨越、深度陷入和浅度陷入国家组,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别考察4个国家组经济开放、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途径。此外,在跨越组中,经济开放、技术进步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经济开放会显著提高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作用。其中,深度跨越组依靠国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会明显增强技术投入、产出和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效果,而陷入组却缺乏相应的显著性。因此,我国应当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积极增进国际经济交流,并通过调整技术投入结构与效率及重点培养科研人才等方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