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4)
- 2023(1726)
- 2022(1470)
- 2021(1352)
- 2020(1139)
- 2019(2868)
- 2018(2758)
- 2017(5036)
- 2016(2506)
- 2015(2711)
- 2014(2477)
- 2013(2412)
- 2012(2405)
- 2011(1935)
- 2010(1988)
- 2009(1808)
- 2008(1728)
- 2007(1475)
- 2006(1409)
- 2005(1330)
- 学科
- 济(9855)
- 经济(9844)
- 管理(4444)
- 业(3959)
- 土地(3845)
- 关系(3177)
- 学(3143)
- 企(2742)
- 企业(2742)
- 农(2673)
- 中国(2592)
- 对外(2548)
- 方法(2493)
- 贸(2447)
- 贸易(2447)
- 经济关系(2427)
- 外经(2391)
- 对外经济(2380)
- 易(2367)
- 问题(2162)
- 数学(2000)
- 数学方法(1963)
- 资源(1932)
- 地方(1881)
- 农业(1856)
- 财(1815)
- 制(1660)
- 银(1629)
- 银行(1628)
- 融(1561)
- 机构
- 大学(32436)
- 学院(32169)
- 研究(13263)
- 济(12196)
- 经济(11911)
- 管理(11239)
- 中国(10570)
- 理学(9288)
- 理学院(9162)
- 管理学(8974)
- 管理学院(8929)
- 科学(8431)
- 京(7317)
- 农(6983)
- 所(6847)
- 研究所(6210)
- 中心(6030)
- 财(5680)
- 范(5615)
- 业大(5596)
- 师范(5562)
- 农业(5531)
- 院(5144)
- 江(5129)
- 北京(4707)
- 师范大学(4520)
- 财经(4284)
- 省(4118)
- 科学院(4074)
- 州(3943)
共检索到52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姣娥 焦敬娟 景悦 马丽
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各地政府大力推进中欧国际班列运输,试图改变传统的对外贸易运输体系,强化提升新欧亚大陆桥运输作用。然而,设施联通、运输价格、货源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中欧班列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在分析"中欧班列"运营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实现其高频率常态运营的"轴-辐"运输组织模式。通过构建高、中、低三种运价方案,利用距离—经济成本分析法划分"中欧班列"主要出境口岸的经济腹地范围;并综合考虑各城市的铁路技术指标、集疏运能力和货源—成本等因素,从全国尺度识别出"中欧班列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中欧班列 陆路运输 铁路 口岸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莫辉辉 王姣娥 宋周莺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集装箱陆路运输规模与日俱增,其中铁路在陆路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内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现状,建立了多式联运竞争的分析模型,并利用调研收集的数据对以重庆和西安为起点的国际集装箱陆路运输经济适应区域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受海运价格的影响,中亚地区、蒙古国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区、乌拉尔区、伏尔加河沿岸区和中央联邦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区域,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及俄罗斯的西北联邦区、南方联邦区等是优势扩展区,而欧洲和亚洲其他大部分区域的海运(海陆联运)优势远大于铁路联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尤美虹 何美章 陶君成
物流枢纽经济是依托交通和物流枢纽及产业平台发展的枢纽经济,《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给内陆物流枢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并处于内陆腹地,结合其国家中心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的运行,研究其物流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更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经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本文从“综合交通枢纽、贸易物流通道、供应链产业平台和枢纽经济运行协同”四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发展策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宸 钱静斐 胡向东 李先德
中欧班列是中国以基础设施建设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样板。面对世纪疫情、海运通道拥堵等多重风险,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陆路运输在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基于中欧班列开通通行情况和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采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我国与班列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效率、贸易非效率程度及贸易潜力,以期为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的农产品市场和资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提升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进口效率。进一步地研究发现,中国与班列沿线的农产品贸易效率具有明显的国别差异,中国自俄罗斯、蒙古、荷兰等国进口效率较高;同时,中国与班列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拓展空间较大,贸易潜力平均可拓展为实际进口额的2.32倍,其中,中国自乌克兰、德国、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进口空间较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兆磊 张雅琪
物流枢纽辐射范围的测度是有效统计物流枢纽服务量、科学规划设计物流枢纽的前提和基础。在物流枢纽辐射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物流枢纽辐射范围影响因素,分别基于辐射强度、辐射媒介和互动作用因素对物流枢纽辐射范围进行了测度。最后综合三者得出物流枢纽直接辐射范围、间接辐射范围和泛辐射范围,并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例,对其辐射范围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如要扩大物流枢纽直接辐射范围,必须有效协调物流枢纽的辐射强度、辐射媒介以及互动作用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董瑶 孟晓晨
随着高铁网络建设全面展开,高铁这一新兴交通方式已在旅客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出行交通方式的选择。为研究高铁车站影响范围与结构,本文选取京广沿线14个高铁站为研究对象,引入"客流腹地"与"商务客流腹地"的概念,分别从总客流和商务客流的角度研究高铁站腹地的范围与结构,并结合相关理论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京广沿线高铁站客流腹地的平均腹地半径约为151 km,大于其商务客流腹地(139 km);高铁站客流腹地范围大小与高铁站服务能力、乘客外部出行距离呈正相关,与乘客内部交通出行成本呈负相关;而高铁站商务客流腹地范围大小与高铁站服务能力、商务乘客外部出行距离呈正相关,与商务乘客内部交通出行成本呈负相关。高铁站客流腹地与商务客流腹地均具有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其中客流腹地的"核心—外围"结构与人口分布结构呈正相关,与乘客内部出行时间结构呈负相关,而商务客流腹地的"核心—外围"结构则与城市GDP结构呈正相关,与商务乘客内部出行时间结构呈负相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蕾 陈雯 宋正娜
针对空港经济区相关研究一直依附于临空经济发展研究的现状,在分析空港经济区与临空经济区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了空港经济区概念,提出空港经济区范围界定方法:①紧邻机场区域的建成区形成与否是判别空港经济区是否形成的依据之一;②参照国内外成熟空港建设经验,对5 km半径范围和15分钟时间覆盖区域分别进行圈层划分,进而计算各圈层内部各类临空指向产业比重,由此确定空港经济区所在圈层;③根据企业空间布局,对基础圈层进行一定变形,并结合实证地区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同心圆圈层分析与时间半径分析结果,以确定空港经济区最终范围。对长三角枢纽机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已经形成以机场为中心,外延2km的空港经济区,可达性分析表明,这一范围大致为空港交通走廊沿线6分钟车程内的高可达性地区。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无锡硕放国际机场由于周边区域产业的临空指向性较弱,尚未形成空港经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文玉钊 钟业喜 黄洁
交通网络演变对中心城市腹地范围的变化产生关键影响。选取1994、2002、2010和2020年4个年份作为时间断面,在江西省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的支持下,应用时间距离和场强模型对江西省中心城市的小时圈影响范围和场强腹地进行了划分,得到中心城市两种类型腹地范围的演变格局。结果表明:交通网络的优化可以给中心城市腹地内部带来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中心城市腹地范围的变化同时受到自身及周边中心城市交通路网演变的影响;交通网络演变对中心城市腹地范围的影响显著,表现出多样化特征。
关键词:
交通网络 城市腹地 可达性 江西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延吉 秦波 郑媛
城市腹地是区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但腹地范围与行政辖区的吻合状况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仍不明晰。通过场强模型,识别省级和地级中心城市的腹地范围,构建腹地范围与行政辖区吻合状况的哑变量。基于生产函数的回归结果显示,若县级单元归属的城市腹地与其隶属的行政区划不吻合,客观的经济联系将受到行政垄断的阻隔,进而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该负向影响在省级层面比在地级层面更为明显,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显著存在。若市场能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腹地范围与行政辖区不吻合对县域经济的不利影响会大为减弱。市场化改革是破除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琳霞 陆玉麒 马颖忆
运用烟羽模型对江苏各个港口的腹地在省内进行划分,在Arc GIS的可视化结果中,各个港口都有其明确的腹地范围,并且各港口所在的地级市是其腹地的范围之一。其中,淮安港的腹地范围分布最广,包括苏北地区12个县级市和市区;连云港港的腹地范围主要在连云港地区;苏州组合港的港区中张家港港、常熟港和太仓港三港也分别有其特定的腹地范围。结果显示:靠近江苏省地域边界的各个港口或港区的腹地范围主要以其所处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呈南北向延伸;位于江苏省内陆地区的港口或港区的腹地范围则以其所在县级市或市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大致呈团状拓展。
关键词:
港口腹地 烟羽模型 江苏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珩 张存禄 黄培清
本文首先界定了现代物流的基本内涵 ,归纳了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特征 ,讨论了传统运输枢纽向物流中心城市过渡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针对物流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共同性问题系统总结了规划建设中的原则、主要任务与实施问题。
关键词:
现代物流 物流中心 规划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宏智 孙金俊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支持下中欧班列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营格局,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欧班列的运行状况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四个需要解决的关键点即联动协调度低、货运市场不完善、货源稳定性较差、成本居高不下。以现有的国际组织、经济组织、合作组织为基础构建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平台,来应对中欧班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期通过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平台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利益共同体,与沿线国家一起打造国际班列运输新模式。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欧班列 运输平台 贸易结算
[期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马映军
亚欧大陆腹地化石能源与矿产资源巨量赋存,农业自然资源总量大且具特色,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自然资源板块。由次区域合作起步,亚洲大陆腹地将形成畅通的大流量商贸通道、安全的陆上能源与资源通道、东西双向开放的陆桥经济合作走廊、产业集群型的经济增长极与经济增长带。本文对于发展亚欧大陆腹地次区域合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亚欧大陆腹地 次区域合作 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彭建 陈云谦 胡智超 魏海
城市与其腹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城市腹地的准确识别有助于科学评估城市发展实力与潜力,已成为当前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决策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城市腹地概念内涵,从流度辐射区、城市吸引区,到中心地与腹地互动,再到中心地与腹地一体化的历史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的研究进展:识别对象从单一城市腹地转为城市群腹地,识别内容则从宽泛的综合腹地转向具体产业、金融、信息腹地等,识别方法为对传统场强模型的多要素修正。最后,将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研究展望概括为网络城市腹地与虚拟腹地识别、经济—生态—人文腹地的综合识别、遥感数据与非参数化模型的应用等3个方面。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新生 王太郎 薛羽桐
我国幅员辽阔,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严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就在于国际物流枢纽功能欠发达。西安国际陆港作为中国最大的陆地港口,其发展建设对于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阐述西安陆港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提升西安陆港国际中转枢纽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扩大枢纽陆港集聚范围、吸引货源等方面提出了可供内陆地区参考的路径分析及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