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19)
- 2023(9580)
- 2022(7991)
- 2021(7157)
- 2020(5666)
- 2019(12834)
- 2018(12265)
- 2017(22876)
- 2016(12309)
- 2015(13568)
- 2014(13573)
- 2013(13144)
- 2012(12634)
- 2011(11596)
- 2010(11883)
- 2009(10664)
- 2008(10503)
- 2007(9621)
- 2006(8862)
- 2005(8340)
- 学科
- 济(60136)
- 经济(60093)
- 管理(31134)
- 业(30823)
- 地方(23403)
- 企(23236)
- 企业(23236)
- 中国(20359)
- 农(16347)
- 方法(14912)
- 业经(14279)
- 地方经济(13447)
- 数学(12327)
- 学(12183)
- 数学方法(12178)
- 农业(11666)
- 发(11338)
- 融(11331)
- 金融(11329)
- 银(10576)
- 银行(10564)
- 行(10410)
- 环境(10335)
- 贸(9918)
- 贸易(9905)
- 易(9430)
- 制(9373)
- 技术(8725)
- 财(8671)
- 和(8610)
- 机构
- 学院(176269)
- 大学(173235)
- 济(72431)
- 经济(70676)
- 研究(70451)
- 管理(61497)
- 中国(52672)
- 理学(51369)
- 理学院(50533)
- 管理学(49661)
- 管理学院(49303)
- 科学(43563)
- 京(39016)
- 所(36336)
- 研究所(32884)
- 财(31396)
- 中心(31189)
- 农(29406)
- 江(28872)
- 范(28611)
- 师范(28330)
- 院(26180)
- 北京(25223)
- 财经(24044)
- 业大(23751)
- 州(23565)
- 师范大学(22932)
- 农业(22705)
- 经(21664)
- 经济学(21494)
- 基金
- 项目(114563)
- 科学(91027)
- 研究(84904)
- 基金(81177)
- 家(71387)
- 国家(70777)
- 科学基金(59998)
- 社会(54152)
- 社会科(51418)
- 社会科学(51408)
- 省(46253)
- 基金项目(42986)
- 划(39279)
- 教育(37945)
- 自然(37492)
- 自然科(36608)
- 自然科学(36598)
- 自然科学基金(35884)
- 编号(34595)
- 发(32007)
- 资助(31681)
- 成果(28205)
- 重点(26921)
- 发展(25967)
- 课题(25912)
- 展(25538)
- 部(23838)
- 创(23789)
- 创新(22278)
- 国家社会(22156)
共检索到287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尹虹潘 刘姝伶
宏观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国家战略、微观层面的人口流向选择,共同为在全国构建“中心—亚中心—外围”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可行性的证据,这种区域格局有助于国家战略与人民美好生活诉求在空间上有机联结,促进全国实现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中心—亚中心—外围”区域发展格局,应巩固提升沿海的集聚“中心”地位,培育壮大内陆地区的集聚“亚中心”,在分层集聚中推进兼顾平衡与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华 徐颖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投资时,会倾向于在特定地区大量集中,借助由此带来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从而形成空间分布上的中心—外围结构。从跨国公司在国内的空间布局情况出发,研究了跨国公司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动因、形成机制及主要类型,指出了跨国公司的中心—外围结构在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增强集聚效应、产生规模经济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中心—外围结构 区域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长石 刘晨晖
本文借鉴中心—外围模型的研究思想,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法测算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并进行了空间分解,以确定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来源,而后采用差分GMM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而是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内部的发展差异;地区发展不平衡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U型关系,说明在样本考察期内的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水平是趋于发散的。据此,本文提出解决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着眼于消除外围中小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观点与政策主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为彪 吴玉鸣
数字经济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实证分析了2003—2019年中国250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中心一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但对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信息基础设施更为发达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效应更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市场潜能、增强城市经济联系和促进创新创业三个途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心城市规模越大,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减小效应也就越大。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的范围为250公里,距离中心城市越近,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提升效应越明显,越能缩小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为彪 吴玉鸣 许丽萍
高速铁路的发展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核心因素之一。基于2003—2019年的面板数据,将城市是否开通高铁作为准自然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铁网络,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系统考察了高铁开通对长三角中心与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长三角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保持不变。城市规模异质性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对大城市影响不明显;高铁网络中拥有度数中心度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缩小其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机制表明,高铁开通加速了劳动力流动进而加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极化效应,且该机制对外围小城市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高铁开通降低了外围小城市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拉大了其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研究表明,多中心、网络化的高铁网络有利于缓解因高铁开通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此外,高铁开通明显扩大了距离中心城市300-400公里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本研究为从多中心、网络化的中心—外围视角理解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政府推动高铁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妙龙,涂建华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杜彦坤
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优先产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西部农业的大发展显得意义重大。本文在对西部资源、经济和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宏观层面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农业发展 宏观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兴辉 熊荡 蔡沛丰
以"中心-外围"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改进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2006—2014年中国未发生行政区划变动的321个县级市统计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县级市在城市体系多层级"中心-外围"嵌套模式下的宏观区位效应,着重探讨县级市到核心城市的距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线城市对县级市表现出较强的吸附效应;县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到最近省会城市的距离呈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与到最近主要港口城市的距离呈先下降后平稳再下降的"准∽型"关系。研究还发现,省际间存在市场分割,政府财政支出会扩大市场分割的效率损失。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文章扩展了贸易成本的范围,认为贸易成本不仅包括产品运输成本,而且也包括要素流动成本,并引入前后向产业联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可解的中心—外围模型,并探讨了在各种条件下相应的经济学含义,认为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对落后地区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并应重视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互动,否则,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难以有效推进。
关键词:
专业化产业集聚 要素流动 区域工业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英武 郑江淮
空间经济学的经典模型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因素会自发形成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模式,而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又会有所弱化。以江苏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为例,将这一研究拓展到转型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计划体制下,由于价格剪刀差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体也会出现中心外围的特征。进入转型体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中心外围的特征还将得到维持甚至强化,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服务业中心。当要素成本上升到一定阶段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后,这种特征可能会演变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普通制造业、农业外围的新模式。
关键词:
中心—外围 转型 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诚君 陈雯 张京祥
区域产业发展与竞争取决于不同地区对制造业所需生产服务体系的供给竞争。以私营经济为主的浙江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 ,产业调整与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金融约束。而对杭州城市发展来说 ,要继续保持杭州在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竞争力 ,影响力和辐射力 ,杭州必须进行城市功能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建立与上海金融中心错位经营、为地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区域金融中心 ,是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杭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城市功能 区域金融中心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黄志忠 谢军
本文以2002—2010年期间深沪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基础,从区域金融发展的角度评估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从企业投资层面考察了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文章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企业扩张投资,通过降低企业投资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改善了企业金融生态环境。2)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激励了企业扩张投资,营造了良好的企业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压力。3)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强化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优化了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宏观货币政策及其区域效应的传导机制提供了企业投融资层面的微观证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宫蕴瑞
大规模城市建模逐步介入到城市发展公共决策领域已成为政府机构、公共政策学界和城市建模学派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近60多年来大规模城市建模在西方城市公共决策过程作为辅助政策工具的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进展。以时间轴为基础并立足于"建模理论—政策工具—多元主体"三个视角,对大规模城市建模辅助城市发展公共决策过程的理论起源、应用领域和代表观点的阐述是本文研究重点,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关的研究述评和展望。
关键词:
城市治理 城市发展 科学决策 城市建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兰秀娟 张卫国 裴璇
研究目标:揭示我国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05~2017年中国23个省份26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单中心、双中心的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测度模型对其差异进行测度,借助σ和β收敛模型、OLS面板回归模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呈逐渐缩小趋势且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β收敛速度最快、西部地区β收敛速度最慢。空间效应对中部、西部、东北β收敛产生了抑制作用,对东部β收敛产生了促进作用;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随两者距离增加而呈现梯度递增,收敛速度呈现梯度递减;当中心城市辐射距离超过200千米时,中心—外围经济发展差异高于全国均值。在中心城市不同辐射范围下,都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以中心—外围为视角,将空间效应、中心城市不同辐射距离纳入收敛分析。研究价值: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外围城市 经济发展差异 收敛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宝剑 贾晓芳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25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省际贸易壁垒对城际市场分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探讨了两者间关系的经济后果。结果表明,省际贸易壁垒明显加剧了城际市场分割,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省际贸易壁垒通过提高贸易成本和缩小市场规模加剧城际市场分割,二者间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以及单中心省份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省际贸易壁垒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发现,以城际市场分割为渠道,省际贸易壁垒与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之间呈“U”型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