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27)
2023(4559)
2022(3719)
2021(3679)
2020(3054)
2019(7071)
2018(6859)
2017(12487)
2016(6771)
2015(7946)
2014(7692)
2013(7873)
2012(7593)
2011(7196)
2010(7196)
2009(6813)
2008(6737)
2007(5878)
2006(5430)
2005(5328)
作者
(18619)
(15551)
(15486)
(15174)
(10028)
(7441)
(7024)
(6067)
(6059)
(5594)
(5534)
(5231)
(5225)
(5077)
(4978)
(4929)
(4675)
(4575)
(4478)
(4197)
(4130)
(3723)
(3673)
(3587)
(3578)
(3485)
(3448)
(3320)
(3174)
(3136)
学科
(33164)
经济(33123)
管理(16760)
(14801)
方法(13721)
中国(13580)
数学(12702)
数学方法(12619)
(10624)
企业(10624)
(9331)
贸易(9322)
(9205)
(8701)
(7705)
(6789)
(6673)
银行(6673)
(6534)
(5763)
金融(5763)
业经(5649)
关系(5511)
(5411)
农业(5364)
(5298)
(5094)
(4993)
环境(4858)
地方(4567)
机构
大学(102690)
学院(98199)
(52546)
经济(51848)
研究(41355)
管理(35008)
中国(34658)
理学(29126)
理学院(28788)
管理学(28526)
管理学院(28329)
(23610)
(22914)
科学(20802)
(20266)
中心(18542)
财经(18541)
经济学(18320)
研究所(18234)
(17146)
经济学院(16445)
北京(15605)
(14490)
(14399)
财经大学(13875)
(13633)
(13335)
师范(13261)
科学院(12496)
研究中心(11926)
基金
项目(60538)
科学(48998)
基金(47276)
研究(46429)
(41205)
国家(40917)
科学基金(34449)
社会(32755)
社会科(31194)
社会科学(31191)
基金项目(23330)
教育(21273)
资助(20406)
自然(19579)
自然科(19175)
自然科学(19169)
自然科学基金(18879)
(18730)
(17470)
编号(16772)
中国(16737)
(15907)
国家社会(15318)
成果(15311)
教育部(14134)
重点(13942)
(13273)
人文(12702)
(12455)
社科(12430)
期刊
(57850)
经济(57850)
研究(37634)
中国(23106)
(17051)
管理(14194)
科学(13630)
学报(13092)
(12986)
金融(12986)
(12921)
教育(11563)
大学(10663)
经济研究(10567)
财经(10186)
(9622)
学学(9568)
(8970)
国际(8719)
农业(8711)
世界(8702)
问题(8245)
技术(7430)
业经(6505)
(5555)
图书(5388)
技术经济(5113)
经济问题(4951)
统计(4734)
(4694)
共检索到165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牛军  
本刊这里发表《“中国崛起”: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从战略角度看中国的“国际经济摩擦”时期》和《对当前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思考》三篇各自代表一家之言的文章,意在强调中国确立明确的国家大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希望引起讨论和争鸣。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冯维江  
本文主要从器物、货币、制度、观念四个层面来刻画中国崛起的进程及其对外影响。从器物层面看,中国30多年来在经济规模、科技水平、军事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不对称依赖有所增强;从货币层面看,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人民币正在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从制度层面看,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有所扩大,参与创设国际机制的能力也在提高;从观念层面看,中国倡导的基础设施优先、自下而上的改革和发展理念,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赞同。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段晓蕊  
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对于中国崛起问题存在着多种认知,我们既要认识其中的主流认知,也不应忽视其中的非主流认知。本文从四个方面全面、综合地分析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首先,中国崛起还需要很长时间。其次,中国有和平崛起的可能,但不一定会实现和平崛起。第三,中国崛起对美国而言利弊双收。最后,中国不太可能推翻现有世界秩序。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广谦  
1978年改革以来的30年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主要产品产量以及世界排名,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的快速发展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称赞,也引起了全球经济界、政界和学界多角度的思考。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从"欧美模式"到"中国模式",既是人们对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认识上的巨大变化,也是中国崛起震动国际社会的必然反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慧  项卫星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美双边经济关系,已经转变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际体系主导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十年里,中美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已经趋于弱化,而竞争性则开始凸显;双边投资关系的发展深受美国政府的选择性投资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自特朗普执政以来更是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双边金融关系在总体上有所发展,但竞争和博弈的趋势在不断加强。相互依赖而不是相互扼杀,应该而且必须是中美两国的唯一选项或"宿命"。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时殷弘  
文章从大战略的角度,对“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战略机遇和条件,特别是与之相关的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崛起关系到中国的基本走向和未来命运,中国在21世纪初期面临的基本战略机遇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允准性”条件,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和平崛重在历史性创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海燕  张会清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视角,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中国崛起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影响。结论显示,中国在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过程中,逐渐崛起为东亚制造中心,削弱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网络影响力。同时,中国崛起的竞争效应推动网络成员乃至网络整体的专业化层次提升。借助与中国在产品内分工各流程的衔接合作,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联系进一步强化。此外,中国演进为东亚出口平台,使得东亚生产网络对世界市场出口的"双边贸易"转变为经由中国的"三角贸易"模式。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尔升  明旭  徐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陆域资源日益枯竭,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海洋文化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中国的崛起同样得益于海洋文化的扩展,文章通过建立文化—语言—制度—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构造了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静态与动态两种面板数据模型,将海洋文化扩展从三重维度纳入一个经济系统。研究发现,对外开放提高了海洋文化的地位,带来海洋文化全方位扩展,并改变全社会语言生态,促成全新的公共政策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并通过梯度效应、层次效应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中国崛起。文章希冀在海洋世纪到来的新时期,中国快速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全方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臧旭恒  李扬  贺洋  
本文通过探讨世界近代经济史上两次典型的经济增长中心转移过程所呈现的显著特点,结合近年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性事实,从经济的整体实力、在国际商品市场的地位、对外资的吸引力、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变化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并带动了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提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形成但尚未完成第三次经济增长中心的大迁徙,预期世界经济将逐步转向双元驱动和多元格局,中国将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爱德瓦尔多·劳拉  黄志强  
本文比较了中国和拉美经济增长的条件,对有关中国将在未来数十年内取代拉美地位的担心作出了评价。中国的优势包括经济规模巨大、宏观经济稳定、充裕的低成本劳动力、迅速扩张的硬件基础设施,以及创新能力等。中国的不足则是由于市场和政府间不充分的隔离造成的,包括较为薄弱的公司治理、僵化的金融体系和储蓄资源的错误分配。无论中国还是拉美,都在一些重要方面存在不足:法治薄弱、腐败、教育水平低而且分布极不均衡。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唐章林  
对中美学科馆员制度的设立基础、发展轨迹等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人的一个理想,也是今后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但现阶段在国内大力推行有一定的盲目性。唯有立足现实,完善制度,稳步推进,才不会误入歧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杨建荣  
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与构想杨建荣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作为世界经济现实发展重心的东亚尤其是中国的经济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在新旧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宋国友  
中国大国崛起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安全、经济和政治等领域都有表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能够从不同方面帮助中国应对这些挑战,维护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要坚持合作理念,尤其要注重和美国的合作,避免中美对抗,为一带一路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石志宏  
海上安全作为影响国家和平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日益凸显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该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家海上安全》一书在梳理与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海上安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和领域的"国家海上安全"的基本理论体系,从国家最高战略层次全面探讨了中国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和政策,提出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强大"海权"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志高  王涛  陈伟  
随着网络分析方法的发展,利用社团检测和社交网络分析研究世界贸易网络成为当前重要的前沿问题。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为短期尺度,中长期尺度研究亟需更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要素增多,"一带一路"建设正进入深耕细作的阶段,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转变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更替的长尺度变化,有利于揭示世界贸易网络的中长期演变趋势,并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启示。论文主要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贸易方向统计数据库(DOTS),首先总结了1980—2018年世界贸易发展3大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然后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贸易网络中组团及国家地位的演变。研究发现: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和技术进步对世界贸易网络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变、新自由主义的推广、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对全球贸易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崛起是全球贸易网络变化重要的力量。②从Top1贸易网络上看,世界贸易格局呈现出"稳中有变"的演化趋势。世界贸易网络中,欧洲部分的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组团相对稳定,而英国和意大利组团地位不断下降;美国主导了亚太部分,澳大利亚组团较为稳定,日本组团地位下降。③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导致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这些国家近年来成为了新兴的区域性贸易中心。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了超过美国的世界贸易组团核心。最后,简要讨论了中长期尺度贸易网络研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