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64)
- 2023(12247)
- 2022(10240)
- 2021(9741)
- 2020(7938)
- 2019(17900)
- 2018(17781)
- 2017(31252)
- 2016(18177)
- 2015(20780)
- 2014(20292)
- 2013(18991)
- 2012(17327)
- 2011(16033)
- 2010(16204)
- 2009(14848)
- 2008(14317)
- 2007(12834)
- 2006(11429)
- 2005(10581)
- 学科
- 济(58198)
- 经济(58104)
- 管理(48153)
- 业(40725)
- 企(33111)
- 企业(33111)
- 中国(26832)
- 教育(22766)
- 方法(22580)
- 数学(19717)
- 数学方法(19487)
- 财(17825)
- 农(17818)
- 制(17172)
- 理论(14245)
- 贸(14111)
- 贸易(14102)
- 易(13880)
- 业经(13844)
- 学(12204)
- 体(11857)
- 教学(11480)
- 银(11471)
- 银行(11449)
- 行(11032)
- 农业(10994)
- 融(10396)
- 金融(10393)
- 技术(10240)
- 发(10225)
- 机构
- 大学(242086)
- 学院(239232)
- 济(96887)
- 经济(94805)
- 研究(88637)
- 管理(81010)
- 理学(68778)
- 理学院(67888)
- 管理学(66719)
- 管理学院(66220)
- 中国(62568)
- 京(52813)
- 科学(48533)
- 财(47384)
- 所(43467)
- 范(40877)
- 师范(40618)
- 研究所(39071)
- 中心(38279)
- 江(37021)
- 财经(36752)
- 教育(36485)
- 北京(34661)
- 农(33674)
- 经(33569)
- 师范大学(33109)
- 院(31900)
- 经济学(31320)
- 业大(29580)
- 技术(29437)
- 基金
- 项目(152779)
- 研究(123552)
- 科学(122226)
- 基金(107927)
- 家(92920)
- 国家(92012)
- 科学基金(77838)
- 社会(77475)
- 社会科(73178)
- 社会科学(73166)
- 教育(66090)
- 省(59154)
- 基金项目(54858)
- 编号(52402)
- 划(52361)
- 成果(46052)
- 自然(45566)
- 自然科(44512)
- 自然科学(44494)
- 资助(43924)
- 自然科学基金(43699)
- 课题(40750)
- 部(37343)
- 重点(36718)
- 制(34503)
- 年(34240)
- 发(34155)
- 教育部(33356)
- 性(33214)
- 创(32882)
- 期刊
- 济(109784)
- 经济(109784)
- 研究(85851)
- 教育(65336)
- 中国(64858)
- 财(37587)
- 学报(32665)
- 农(32348)
- 管理(31960)
- 科学(31060)
- 大学(26712)
- 技术(25483)
- 学学(23485)
- 农业(22454)
- 融(21052)
- 金融(21052)
- 财经(19222)
- 职业(19071)
- 经济研究(18556)
- 经(16761)
- 业经(16362)
- 贸(14056)
- 问题(13820)
- 坛(12920)
- 论坛(12920)
- 业(12776)
- 技术教育(12619)
- 职业技术(12619)
- 职业技术教育(12619)
- 世界(12472)
共检索到3825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冬梅 续雄鹰
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下,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再次提升,呈现出全球化、智能化等特性。而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输送青年人才的重要主体,制造业的再次崛起无疑为职业教育创造了全新发展机遇,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充分适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要求,职业院校还需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建立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内部开放与外部开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桑雷 郑毅
"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指挥棒和路线图,正在引发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变革,进而影响到职业的流动和变化,对技能人才提出更趋智能化的要求,为此构建起职业教育智能素养核心框架,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创新素养、网络素养五个方面十五项能力。智能素养的培育应在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资源交互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构建"纵横有道"的智能素养培育载体和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小兰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学历层次高移化、知识结构复合化、技术素养实践化等新特征。同时,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创新型、智慧型、生态型、卓越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应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人才培养目标变革为基础,从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以教学内容变革为依托,实施"专度"与"广度"相协同的职业能力培养;以教学方式变革为重点,构建"教、学、做"融通开放化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变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如俊
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系列问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顺应"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内涵,主动转轨与适应:目标定位的"转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素养融合培养的"转轨"——融合"工匠精神"培养;教育内容选择的"转轨"——推行"专"与"广"同心圆结构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转轨"——构建"基于项目运作的‘产业+’融合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施的"转轨"——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开放式行动导向驱动教学;信息化方法运用理念的"转轨"——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教师成长培育的"转轨"——打造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导师制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制度的"转轨"——建立体现现代...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晓玲 庄西真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经济的发展维持都离不开制造业。目前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积极调整对策来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跨入制造强国行列,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指明了方向。实施"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如何快速有力的对接"中国制造2025",服务中国制造发展,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仍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重点。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谢仁凤
《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向中国工业实力跨越式发展,这需要大量优质的职业人才作为支撑,而现有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很难满足这一需求。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战略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国家不断在政策层面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其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此,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现代学徒制"三二四一"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方参与、二主体实施、四要素构成、目标与标准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和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琺 米俊魁
在"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蜕变的过渡阶段,需要高端复合型人才的支撑,而高职院校正承担着为社会输送此类人才的职责。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依然存在诸如复合型人才各项能力未能及时对接新时代要求、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竞争力、工匠精神体现不足、因校企协作落实不到位而导致目标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需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重新构建,即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T"型范式下,探寻多种变式的可能,如"A""X""H"三种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为其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校企合作的坚实保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长胜 蔡蓉蓉 王继水
随着"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势在必行,企业转型升级在即,物联网人才需求空前旺盛。文章在分析物联网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包括明确专业目标定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物联网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伶
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发了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即"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生产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及其对高胜任力(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但目前"中国制造2025"所需高胜任力技能人才匮乏,并在其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将制约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此,在梳理了国内外技能人才胜任力的界定与培养成果基础上,从当前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现状入手,提出了开展科学引导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于志晶 刘海 岳金凤 李玉静 程宇 张祺午
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要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一是培养规模要有大幅度提升,二是培养重心要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转移,三是培养专业要向重点领域拓展,四是培养体系要更加融通开放。要以现代学徒制推广工程、绿色技能开发开发工程、制造业工人技能提升工程、产教创新联盟建设工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等为载体。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吴倩 程宜康
我国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基本保证,技术素养才是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志,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高度关注学习者的技术素养养成,需要通过技术素养重新认识人才质量概念、质量内涵和质量价值。相应的课程体系与内容设计要增加基于技术认知与技术美学的技术文化课程,教学设计要重视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技术素养养成,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要融入企业质量文化内涵。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汉武 阎汉生 徐勇军
当前,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岗位和能力需求,从智能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匠型人才角度出发,阐述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新职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滞后,高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不足;专业能力单一,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需求;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能力认证标准缺失,社会培训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在新职业、新需求背景下培养智能制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智能制造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何春明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在新的形势下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全面提升、发展中国制造业的重大战略性部署。对于制造业的GDP占比高达50%以上的工业强市苏州,这一战略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对苏州物流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在分析存在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田华 李燕 夏勇
应用技术大学是高端制造业人才供给的主渠道,"中国制造2025"给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应用技术大学应当立足于制造业强国的战略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模式与层次,并从培养策略上作出快速有效的调整。具体来说,应用技术大学要革新人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学科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转变培养方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锦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要性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导师的专业化水平;高职院校应构建完善的创业平台,增强校内孵化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