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96)
- 2023(11035)
- 2022(9309)
- 2021(8797)
- 2020(7252)
- 2019(16162)
- 2018(15754)
- 2017(28829)
- 2016(16017)
- 2015(18292)
- 2014(17749)
- 2013(16847)
- 2012(15355)
- 2011(14070)
- 2010(14050)
- 2009(12916)
- 2008(12339)
- 2007(10812)
- 2006(9520)
- 2005(8947)
- 学科
- 济(56561)
- 经济(56464)
- 管理(46916)
- 业(38915)
- 企(32071)
- 企业(32071)
- 中国(23673)
- 方法(22297)
- 数学(19448)
- 数学方法(19283)
- 财(17268)
- 制(17051)
- 农(16384)
- 贸(14079)
- 贸易(14064)
- 易(13828)
- 业经(13313)
- 体(11658)
- 银(11389)
- 银行(11383)
- 行(10979)
- 融(10290)
- 金融(10287)
- 农业(10025)
- 理论(10025)
- 环境(9883)
- 体制(9769)
- 务(9699)
- 财务(9677)
- 学(9676)
- 机构
- 学院(214864)
- 大学(210209)
- 济(92410)
- 经济(90644)
- 管理(76019)
- 研究(75535)
- 理学(64656)
- 理学院(63913)
- 管理学(62924)
- 管理学院(62507)
- 中国(58645)
- 财(45304)
- 京(44748)
- 科学(40596)
- 所(36791)
- 财经(34974)
- 中心(33687)
- 研究所(32866)
- 江(32323)
- 经(31967)
- 经济学(30074)
- 范(29586)
- 师范(29367)
- 北京(28675)
- 农(28295)
- 院(27452)
- 经济学院(26860)
- 技术(26024)
- 财经大学(25982)
- 业大(25495)
- 基金
- 项目(138330)
- 科学(111613)
- 研究(109782)
- 基金(100876)
- 家(86410)
- 国家(85696)
- 科学基金(73824)
- 社会(71115)
- 社会科(67344)
- 社会科学(67334)
- 教育(54840)
- 省(52605)
- 基金项目(52007)
- 编号(45959)
- 划(45288)
- 自然(43934)
- 自然科(42937)
- 自然科学(42925)
- 自然科学基金(42171)
- 资助(40874)
- 成果(37524)
- 课题(33894)
- 部(33203)
- 制(32455)
- 重点(32401)
- 发(30480)
- 国家社会(30009)
- 教育部(29730)
- 创(29566)
- 性(29117)
- 期刊
- 济(104910)
- 经济(104910)
- 研究(68872)
- 中国(52448)
- 教育(36914)
- 财(35781)
- 管理(30448)
- 科学(27451)
- 学报(27407)
- 农(27109)
- 技术(23454)
- 大学(22314)
- 融(21190)
- 金融(21190)
- 学学(20522)
- 农业(18688)
- 财经(18312)
- 经济研究(18247)
- 职业(17054)
- 业经(15972)
- 经(15915)
- 贸(13717)
- 问题(13347)
- 国际(12351)
- 世界(12237)
- 坛(12033)
- 论坛(12033)
- 技术教育(11595)
- 职业技术(11595)
- 职业技术教育(11595)
共检索到337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禤福英
职业教育必须为产业变革服务,"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未来10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其对产业工人提出很高的要求。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根据"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进行世情国情、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职业精神、遵纪守法、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必须在德育主渠道、学生日常管理、实训管理、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职业院校 德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谢仁凤
《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向中国工业实力跨越式发展,这需要大量优质的职业人才作为支撑,而现有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很难满足这一需求。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战略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国家不断在政策层面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其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此,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现代学徒制"三二四一"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方参与、二主体实施、四要素构成、目标与标准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和实践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宏伟
回顾历史,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总是受到人之技术生存的内在影响。"中国制造2025"将会引发技术生存理念、技术生存逻辑、技术生存方式三个层面的深刻变革。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定位也必须作出调整,指向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引领者、课程和教学的革新者、技术伦理教育与技术美学教育的开拓者、技术创新教育的推动者。促进职业教育教师角色转型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制度构建层面完善职教师资培训、示范培训、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二是从教师自身发展层面,强化全面的角色意识,培养完满的职业人、提升整体性的角色能力,促进课程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长胜 蔡蓉蓉 王继水
随着"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势在必行,企业转型升级在即,物联网人才需求空前旺盛。文章在分析物联网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包括明确专业目标定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物联网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习凌冰 沈小碚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了在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的五大原则下,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国家产业变革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传统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文章围绕"互联网+"这一趋势探讨了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的策略,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职业教育内容的转变、资源的多方位共享、推进移动终端在线教育发展及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以期为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职业人才。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职业教育 体系创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崔岩
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制造业强国崛起的关键,必将成为助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力与智力源泉。为此,"中国制造2025"实施关键期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实现四大发展战略:一是纵向贯通,打破职业院校学生成才发展的"天花板";二是横向融通,构建职业教育互通合作的"共同体";三是外部联通,构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双路径";四是对接产业,打造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升级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婷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色,加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是中国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现实要求。为了契合“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需要,应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关键出路在于加强校企协同,推动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加强校企职责共担,建立起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全面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的双向流动;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产教融合质的提升。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婷
作为制造强省和职业教育强省,江苏的制造业和职业教育引领全国。文章分析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发展历程及其所体现的新时代要义,认为江苏要实现制造业集群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充实到产行业一线。为应对这一历史机遇和挑战,江苏职业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助推创新创业,营造工匠精神校园氛围,为全国职业院校树立典范。
关键词:
制造强省 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董建华 高英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模式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转变,这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关于创新过程及创新结果的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数字化技术从根本上转变了企业和行业的管理模式,以创新管理为基础的关键假设和主题遭到质疑。数字化创新管理方面的新颖理论迫切需要不依赖于上述假设,而是借鉴数字化技术本身丰富新兴研究理论。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数字化创新管理理论对传统理论假设基础的挑战,并提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用动态问题与解决方案匹配设计、社会认知意义构建、技术支持这三种新的逻辑形式去应对数字化创新管理的新挑战。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数字化 创新管理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路林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以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科技研发为导向、管理体制为保障,组建了轻量化工程中心,开展了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为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结果表明,工程中心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比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素质和数量,缓解了行业发展与专业人才紧缺矛盾,满足了汽车及轨道车辆产业人才战略需求。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艳丽 李资成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本文对《中国制造2025》文件内容分析后认为,复合型人才必须拥有创新能力、绿色能力、应用转换能力。在对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绿色课程开发和深化校企合作方面提出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兰军
2015年5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规划,这不仅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教育与企业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锦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要性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导师的专业化水平;高职院校应构建完善的创业平台,增强校内孵化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兰军
2015年5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规划,这不仅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教育与企业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杜灿谊
"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它引领着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决定着课程体系,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制约着专业设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办学层次不健全、专业建设滞后、办学形态封闭等诸多困境,急需扩大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确立与"中国制造2025"的契合点;专业升级,打造与"中国制造2025"匹配的专业体系;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创办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开放性职业教育;明确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