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85)
2023(5542)
2022(4755)
2021(4634)
2020(3689)
2019(8729)
2018(8602)
2017(15557)
2016(8424)
2015(9934)
2014(10003)
2013(9886)
2012(9216)
2011(8587)
2010(8452)
2009(7691)
2008(7622)
2007(6784)
2006(5984)
2005(5618)
作者
(23246)
(19206)
(19045)
(18506)
(12377)
(9255)
(8738)
(7482)
(7414)
(6921)
(6701)
(6446)
(6319)
(6300)
(6157)
(5984)
(5734)
(5564)
(5528)
(5394)
(5070)
(4647)
(4543)
(4448)
(4375)
(4290)
(4281)
(4221)
(3951)
(3879)
学科
(37598)
经济(37556)
管理(21052)
(18296)
方法(16616)
数学(15078)
数学方法(14985)
中国(14365)
(13778)
企业(13778)
(10335)
贸易(10327)
(10188)
(9369)
(8432)
(7819)
(6982)
银行(6977)
(6745)
业经(6728)
(6251)
(6111)
金融(6110)
农业(5883)
关系(5799)
(5742)
环境(5705)
(5522)
(5185)
理论(5078)
机构
大学(121955)
学院(120907)
(59100)
经济(58171)
研究(46337)
管理(41360)
中国(38611)
理学(34512)
理学院(34104)
管理学(33652)
管理学院(33424)
(27113)
(26598)
科学(24710)
(23212)
财经(21219)
研究所(20826)
经济学(20680)
中心(20503)
(19594)
经济学院(18715)
北京(18184)
(17492)
(16608)
(16304)
财经大学(15928)
(15901)
师范(15771)
科学院(14036)
(13936)
基金
项目(74011)
科学(58328)
研究(57278)
基金(55183)
(48073)
国家(47713)
科学基金(39959)
社会(37741)
社会科(35854)
社会科学(35849)
基金项目(27600)
教育(26669)
(25034)
资助(23991)
自然(23241)
自然科(22711)
自然科学(22705)
自然科学基金(22341)
编号(22317)
(22093)
成果(19024)
中国(18848)
(18331)
国家社会(17156)
重点(17054)
(16241)
课题(16123)
教育部(16107)
(15310)
大学(15193)
期刊
(65096)
经济(65096)
研究(42472)
中国(27510)
(20561)
管理(16432)
学报(16289)
科学(16077)
教育(15490)
(14941)
(13412)
金融(13412)
大学(12955)
经济研究(11917)
学学(11833)
财经(11125)
技术(11090)
农业(10317)
(10229)
(9820)
国际(9151)
世界(9020)
问题(8815)
业经(8361)
(6559)
技术经济(6249)
图书(6117)
统计(5757)
(5649)
论坛(5649)
共检索到1939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江春  冯丝卉  
本文针对"中国储蓄率之谜"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中国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户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因素。研究认为,储蓄率具有一个滞后效应,即本期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上一期储蓄率影响。家庭中子女数与储蓄率具有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成本的增加则会对储蓄率产生一个负向影响。此外,工资增长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上升,而人均资本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下降。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姚东旻  许艺煊  张鹏远  
目前,预防性储蓄理论能否有效地解释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尚未可知。本文以地震为不确定性事件克服收入波动的内生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系统检验。理论上首先提出了"地震通过影响预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作用路径。然后分别基于中国微观家庭收入分配调查(CHIP)和宏观省际数据,在微观层面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系统GMM法,在宏观层面借助合成控制法和工具变量法,为该路径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支持。研究发现:首先,汶川地震后,在不同的收入状况下,四川家庭预期收入的方差增大,居民储蓄率相比震前显著提升;其次,家庭所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与预期收入的方差负相关,并且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间接地证明了地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依赖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明确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现实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  张丹萍  
本文从储蓄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推导出国民储蓄率的生产性因素分解公式,并从生产方面解释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研究表明,国民储蓄率由消费者决定的储蓄供给与生产者决定的储蓄需求两者间的均衡关系决定,研究中国储蓄之谜需要考虑生产者行为的因素;人均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及资本折旧的变动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具有内生性,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是导致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率现象的一个关键的客观性因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尹志超  路晓蒙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从企业产权视角研究了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本文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储蓄率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迅速是公司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非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也使公司的储蓄率显著增加。此外,本文发现,受融资约束影响的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率也明显较高,这和公司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一致。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天宇  
2008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而现有文献对此现象还缺乏足够的解释。本文利用2008—2016年资金流量表数据,分解了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研究发现,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大,居民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民储蓄率的下降可归因于居民储蓄动机的变化、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和红利支出的增加、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和政府消费的刚性上升。由于剩余劳动力减少、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上述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的因素都将是长期趋势。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这就需要对有关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扩大消费和改善投资效率上。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汪伟  吴坤  
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储蓄率—年龄曲线呈倒U型,但基于年龄—时期—组群(APC)分解法对中国城镇住户调查(UHS)数据的研究并不支持生命周期假说的预测,一些研究发现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相对较低,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家庭储蓄率随着户主年龄不断上升。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APC分解中的共线性识别方法不一致是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基于对四种不同的共线性识别方法的比较,本文认为城镇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较低的正U型曲线比较符合中国实际。本文还发现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转变,由倒U型转为正U型。关于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较低的原因,本文通过对UHS1988—2009年、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数据的分析发现,城镇家庭中正在上大学、上高中的学生人数能够解释中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为什么偏低。本文推测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家庭教育负担的上升,可能是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发生转变的原因。本文的研究澄清了关于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形态的分歧,并揭示了解释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正U型之谜的新方向。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华磊  何凌云  汪伟  
在出生高峰世代和出生低谷世代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2000-2030年间,储蓄率路径呈现出类似1980-2010年间历年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资本红利滞后、尾随且依附人口红利。2015年之后,随着95后和00后出生低谷一代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储蓄率呈现出类似1995年之后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断崖式下降特征,且人力资本的提高无法改变这一趋势,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急剧消失,资本红利也加速消失。最后,考察了堵住劳动力出口的延迟退休方案对储蓄率的影响,模拟发现,无论哪种延迟退休方案,都改变不了储蓄率下降的趋势,但是延迟退休可以降低储蓄率下降的幅度,延缓资本红利消失的速度,进而达到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保驾护航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赢得时间的目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华磊  何凌云  汪伟  
在出生高峰世代和出生低谷世代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2000-2030年间,储蓄率路径呈现出类似1980-2010年间历年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资本红利滞后、尾随且依附人口红利。2015年之后,随着95后和00后出生低谷一代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储蓄率呈现出类似1995年之后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断崖式下降特征,且人力资本的提高无法改变这一趋势,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急剧消失,资本红利也加速消失。最后,考察了堵住劳动力出口的延迟退休方案对储蓄率的影响,模拟发现,无论哪种延迟退休方案,都改变不了储蓄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蕾  吴斌珍  
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与户主年龄呈现U型关系,这与生命周期理论预测的倒U型不符,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年龄—储蓄率之谜"。本文为其提供了一个解释:在生活成本高昂、养老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低储蓄率的年轻人(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与他们的中年父母(子女)居住在一起,这不仅拉低了中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还提高了其余独立居住的青年户主家庭和老年户主家庭的平均储蓄率,进而使得家庭储蓄率与户主年龄呈现出U型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以家庭为研究对象时户主年龄—家庭储蓄率呈现稳健的U型关系;以个人为研究对象时个人年龄—个人储蓄率则呈现倒U型,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符;居住成本越高,青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越高;养老体系越不完善,老年户主家...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殷剑峰  
理解近20年来全球经济失衡现象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的最佳切入点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系统性下降。本文利用美国的资金流量表,分析了财富效应和信贷便利性对美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由此导致的美元信用基础的变化,以及复杂金融体系下包括中央银行和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美元信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此次危机不仅是美国居民过度负债的危机,而且也是美元信用基础坍塌、信用创造机制瓦解的危机——这意味着此次危机的持续时间或许会非常长。无论如何,全球经济失衡和当前的危机都反映了信用本位制下国际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渝琳  李何波  
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年龄曲线呈现为U型,与生命周期假说及国际经验相反形成了储蓄率生命周期之谜。为了验证中国农村家庭是否与城镇家庭相似,本文采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APC模型对中国农村家庭储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进行识别,发现中国农村存在37~49岁的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偏低的生命周期之谜。为了揭示其可能发生的作用机制,本文应用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1)教育负担是造成中国农村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偏低的首要原因;(2)控制教育负担的影响后,以交通通讯支出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是拉低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的另一主要原因;(3)社会成本支出显著地抑制了家庭储蓄率,但并不是形成中国农村家庭储蓄率生命周期之谜的根本原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蒋青嬗   唐盛芳   周利  
协变量平衡聚焦于消除处理变量和协变量的相关性,有助于在因果推断中减少极端权重的产生,提高估计量的稳定性和精度。目前二元处理变量下的协变量平衡相关研究较多,但连续处理变量下的协变量平衡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现有研究直接基于平衡权重的角度实现协变量平衡,相应最优化为带等式和不等式约束的非线性规划,最优化求解相对复杂,导致方法对于大样本量数据尤其是微观数据的使用存在局限性。为避免上述不足,本文基于广义倾向得分的角度提出一种连续处理变量下的协变量平衡方法。该方法使得协变量逼近基的加权样本均值等于协变量逼近基的样本均值,平均剂量响应函数的估计量满足渐近无偏性和相合性。特别地,本文方法的最优化函数为严格凸函数且不带任何约束,从而最优化函数存在唯一解且求解相对简单,因此方法适用于大样本量数据尤其是微观数据的问题研究。此外,本文还提出一种特别的J折交叉验证方法,选择逼近基的阶数以实现数据驱动。数值模拟表明,本文提出方法的估计精度较高。将方法应用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本文得出我国存在“年龄–储蓄率之谜”现象,即户主年龄与家庭储蓄率存在正U型关系,拐点约为42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冯明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村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农民工部门的3部门模型,并引入"搜寻匹配模型"和"纳什讨价还价模型"从理论上刻画农民工部门的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劳动力刘易斯转移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农民工部门要素报酬分配机制对储蓄率水平存在正向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结构效应"和"农民工部门市场地位效应"两种影响结合起来能够解释1992~2012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上升13.21个百分点中的7.36个百分点,解释力度为55.7%。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仅劳动力部门间转移这一因素将使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到2030年比现在下降约12个百分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冯明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村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农民工部门的3部门模型,并引入"搜寻匹配模型"和"纳什讨价还价模型"从理论上刻画农民工部门的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劳动力刘易斯转移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农民工部门要素报酬分配机制对储蓄率水平存在正向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结构效应"和"农民工部门市场地位效应"两种影响结合起来能够解释19922012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上升13.21个百分点中的7.36个百分点,解释力度为55.7%。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仅劳动力部门间转移这一因素将使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孙奎立  刘庚常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这一人口转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对储蓄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前鉴,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有着较强的消极影响,而我国多年来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目前我国存在的高储蓄率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短时间内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消极作用难以显现出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