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38)
- 2023(10569)
- 2022(8811)
- 2021(8559)
- 2020(7133)
- 2019(16551)
- 2018(15996)
- 2017(31008)
- 2016(15935)
- 2015(18024)
- 2014(17410)
- 2013(17201)
- 2012(15468)
- 2011(13751)
- 2010(13004)
- 2009(11871)
- 2008(11004)
- 2007(8704)
- 2006(7127)
- 2005(6151)
- 学科
- 济(68477)
- 经济(68415)
- 管理(42863)
- 业(40748)
- 方法(36333)
- 数学(33526)
- 数学方法(33185)
- 企(33027)
- 企业(33027)
- 中国(19424)
- 农(16473)
- 贸(16280)
- 贸易(16271)
- 财(16228)
- 易(16020)
- 业经(12959)
- 制(10817)
- 农业(10706)
- 融(10532)
- 金融(10531)
- 银(10351)
- 银行(10348)
- 务(10159)
- 财务(10128)
- 财务管理(10107)
- 行(9895)
- 环境(9736)
- 企业财务(9596)
- 学(9487)
- 技术(9255)
- 机构
- 大学(217886)
- 学院(214733)
- 济(103346)
- 经济(101930)
- 管理(88699)
- 理学(77934)
- 理学院(77235)
- 管理学(76192)
- 管理学院(75789)
- 研究(70625)
- 中国(59488)
- 财(44323)
- 京(43542)
- 科学(37337)
- 财经(37173)
- 经济学(34551)
- 中心(34536)
- 经(34513)
- 所(31708)
- 经济学院(31410)
- 研究所(29161)
- 财经大学(28499)
- 农(28227)
- 业大(27413)
- 北京(27040)
- 江(26948)
- 院(25493)
- 范(25402)
- 师范(25189)
- 商学(24489)
- 基金
- 项目(154049)
- 科学(125185)
- 基金(118993)
- 研究(114258)
- 家(102739)
- 国家(102006)
- 科学基金(89805)
- 社会(78318)
- 社会科(74680)
- 社会科学(74666)
- 基金项目(62497)
- 自然(56265)
- 自然科(55109)
- 自然科学(55096)
- 省(54689)
- 自然科学基金(54163)
- 教育(52432)
- 资助(48539)
- 划(47629)
- 编号(43496)
- 部(37006)
- 国家社会(34927)
- 重点(34258)
- 成果(33655)
- 教育部(33092)
- 创(32921)
- 发(32465)
- 人文(31805)
- 创新(30895)
- 中国(30668)
共检索到301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俊生
"中国之谜"的实质是货币供给长期快速增长下物价水平何以能保持稳定。不同历史时期引起该现象的主导原因不同,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背景下,巨额存贷差的存在及快速提高一方面推动了M2的高增长率,另一方面又由于绝大部分存差的不可动用性质,使得该部分货币没能作用于实体经济,进而对物价没有产生影响,因此,巨额存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目前"中国之谜"的主导原因。
关键词:
“中国之谜” M2/GDP 巨额存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长生 马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GDP比率持续上升,现已高达2.0左右,居世界前列,这种中国特色的高货币化现象被称为"中国货币之谜"。我国货币化率的上升主要由准货币(定期存款)快速上升造成的,居民资产性货币需求的上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不断上升的储蓄率提升了我国经济主体的资产规模;金融抑制从融资约束和投资限制两个渠道加强了经济主体对资产性货币需求的偏好。正是由于资产性货币需求或准货币占GDP的比率不断上升,我国偏高的M2/GDP比率并未对通胀产生很大压力,但将对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可能引致资产泡沫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炳 袁威
本文使用机理变化型变结构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货币信贷结构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信贷结构均在特定时点开始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产生机理性影响;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实际产出分别具有较弱的正向和负向机理性影响,对通货膨胀率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机理性影响,并且货币信贷结构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货币信贷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货币信贷结构与"货币迷失"之间的关系,发现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中国货币迷失之谜"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政策建议如下:中国人民银行应同时注重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的调控,监测货币信贷结构的变动应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制定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正
本文从境外人民币流程和存量规模不断扩大的视角,分析"中国超额货币之谜"之成因。从宏观经济环境变迁和微观经济主体交易行为两个层面,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扩张的原因;系统总结和归纳了现有文献中"直接法"和"间接法"下测算的境外人民币的流量和存量的规模,并从理论上阐述了人民币境外存量与超额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运用货币乘数理论,估计和测算了1997~2009年间滞存境外的人民币通过乘数作用实际所创造的货币供给。
关键词:
超额货币 境外人民币 货币供给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文建东 何立华
就中国的信任问题而言,一面是显而易见的诚信缺失的诸多事实,另一面是各种调查显示的不可辩驳的高社会信任水平,这是一种让人感到迷惑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中国信任之谜"。基于WVS的中国数据,本文从个人的客观特征和主观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普遍信任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影响普遍信任的主要因素有四个:(1)中国的普遍信任水平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2)教育水平的影响不仅显著而且比所有其他因素的边际效应都要大;(3)代表乐观主义的因素,即相信可以自由选择和掌控自己生活的信念对普遍信任有不可忽视的影响;(4)个人的主观感受,即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政府和司法信任。
关键词:
信任 普遍信任 诚信 乐观主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通过将政府对银行体系的补贴和担保因素引入Mckinnon的最优货币化模型,本文初步认定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结果的基本原因。而基于BaileyCagan函数的提示,本文进一步发现,在政府对银行体系实施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内部货币扩张具有与外部货币扩张不同的货币需求“预算约束”和福利后果。其要害是,它可以兼容在货币化进程原本存在显著利益冲突的政府和居民部门的效用,从而使得中国的高货币化与货币价格的稳定并行不悖。本文的结论是,由于中国的高货币化具有十分特殊的金融制度内涵,因此既不能简单夸大其负面效应,也不能过高期望数量调整政策的效果。合理的做法应当着眼于调整政府、银行体系与居民部门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洋
外生货币供给是主流理论分析的一个缺陷。本文考察了内生货币理论的起源、发展、争论和症结,提出一个基于宏观存量-流量结构的资产抵押和收入预期一致的内生货币假说,重新解释了货币数量论和收入流通速度。由此对M2/GDP的"中国之谜"提出新的解释:水平高源于高投资、高负债、低工资份额和低资本回报的增长模式;而持续上升源于增长数量和增长质量的不一致,在缺乏企业破产机制和资产价值重估的情况下,形成经济增长越快、居民储蓄越多而不良信贷越高的悖论,固定汇率制下的外汇占款大幅攀升恰好弥补了企业的现金流不足,并进一步造成M2/GDP畸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继文 马述忠
我国以跨境电商为典型代表的数字贸易发展呈现显著的地区分化态势,对区域协调发展造成阻碍,但鲜有研究关注这一问题。以跨境电商出口为例,基于约4亿条跨境电商物流运单数据,使用地区私营经济基础表征企业家精神禀赋,首次为我国数字贸易的地区分化之谜提供了一个解释。研究发现:第一,私营经济基础越好的城市,跨境电商出口越多,且这一结论无法用人力资本、互联网发展、传统贸易出口、跨境电商政策、历史通商口岸等竞争性因素来替代解释,使用到明清商业中心的最短距离为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高度稳健,将核心解释变量替换为公有经济、其他类型经济基础都不能获得相近结论,表明企业家精神禀赋差异是数字贸易地区分化的重要解释;第二,从出口分解看,私营经济基础更好的城市具有更大的跨境电商出口扩展边际和数量,在集约边际和价格方面无显著差异;第三,企业家精神对跨境电商出口的促进作用依赖于城市软硬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道路基础设施越完善,政府关心程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显著;第四,私营经济基础更好的城市,展现出来的风险承担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行业协作能力也更强,是跨境电商发展更好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为从企业家精神视角推动数字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宝鸡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徐宏
本文首先对货币供给理论进行了回顾,在对各货币供给理论评价的基础上,选取货币供给内生理论对我国货币供给问题开展研究。在货币供给内生性理的支撑下,选取影响货币供给量的相关变量,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从实证方面对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分析。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货币供给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供给 内生性 实证分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桂田 何石军
转型经济中金融抑制的表现是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本文认为利率和汇率管制降低了持币成本,直接增加了货币需求,其导致的投资和对外经济结构扭曲则间接地增加了货币需求。中国的高货币速增长就是为了满足超额货币需求所致。我们利用中国1994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2季度数据估计了M1和M2的真实余额需求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方程。实证结果基本支持本文的金融抑制假说。在一个保守估计下,我们认为金融的抑制至少导致了现有的M2/GDP偏高30%。
关键词:
金融抑制 结构扭曲 中国货币之谜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靳清 贾全星
"李约瑟之谜"的讨论已经很多,虽皆粲花之论,却难成气象。中国与欧洲如此霄壤之别的历史结果背后必然有其支配历史的现象。我们能够想得到的各种现象,比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生产方式、地理环境等,战争似乎更能担当这一角色,因为它关乎个人、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安全。中国没有先于西方发生工业革命,不是中国"做错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中国,这个天朝上邦乐于"正其谊","明其道",用朝贡体系襟带四周,所以容易成为"睡狮"。战争对技术的需求是急迫的、大量的、也是苛刻的。战争与技术发明、发现之间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本文用计量的方法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李约瑟之谜 技术 战争 协整关系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建
自2006年年初以来,流动性过剩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当前,过剩的流动性正在强劲地推动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开始酝酿出日益扩大的资产泡沫风险。为了防范这个风险,政府一方面在加强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力度,一方面在努力预防和消除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这些做法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要“治本”还得从消除产生过剩流动性的根源入手。在我看来,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有太多的谜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下面四大谜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货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占比逐年下降,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已成为主体,使货币总量对物价的影响力减弱,这是形成货币总量高速增长中物价持续性处于低位的“中国货币之谜”的主因。更重要的是,货币的结构变化致使货币运行发生了重大转变:货币供求均衡的主导力量已由供给转向需求方面,货币均衡的表现也由物价转为包含资产价格和金融指标在内的综合价格,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亦由总量为主转为总量与结构兼有。因此,政策调控需要更加重视货币需求,采用综合变量指标考察货币运行,调控的重点也需要转为总量与结构并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俊杰
最近十几年,中国货币供给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名义GDP增长速度,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这种现象也曾出现于日本经济危机之前。在发生"货币之谜"现象的同时,中国和日本都出现了明显的消费率下降现象,可以认为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体现。有效需求不足正是中国和日本出现"货币之谜"的原因。日本在消费率下降和"货币之谜"发生后,陷入了经济衰退,这对中国是一个警示。
关键词:
货币之谜 有效需求不足 通货膨胀 消费率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运信 钟立新 耿中元
对于我国高M_2/GDP的成因,现有研究主要从我国市场化改革和产业结构变迁导致货币化加深,金融市场缺陷导致居民缺乏有效投资渠道两方面进行解释。然而,这些研究忽略了收入分配这一重要宏观因素。文章研究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推动我国M_2/GDP长期上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不能扭转,我国高M_2/GDP还会持续,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通过金融改革增加居民投资渠道使这个比例暂时下降,但是这些改革带来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发挥完之后,M_2/GDP也会在新的均衡基础上重拾升势。
关键词:
收入差距 货币需求 M_2/GD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